论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点与演唱技巧

2025-02-15 00:00:00寇文娟
参花(上) 2025年2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艺术歌曲友人

一、引言

《阳关三叠》是一首经典的民族声乐艺术歌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广泛传唱。其歌词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品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民族声乐中的叠奏手法,整体曲调悠扬婉转,细腻地描绘了渭城驿馆在朝雨中的景致,并借此景抒发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使之成为声乐艺术领域中极具标志性的送别之作。《阳关三叠》流传至今,众多歌唱家如廖昌永、殷秀梅、雷佳等,均根据自己的艺术感悟与理解,对其进行了深情的演绎。这些艺术家的演唱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更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使听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色,并着重阐述其演唱技巧,以期为广大的歌唱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提升艺术歌曲的演绎水平。

二、《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当时王维在送别友人元二即将奉命奔赴安西都护府时,深感离别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后来,这首诗被乐人谱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阳关三叠》。[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整首诗用朴实的言辞道出了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的关怀和留恋。诗中“渭城朝雨”“客舍青青”“柳色新”等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送别图景,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阳关三叠》的曲谱在唐代产生后,经历了多次流传和改编。大约到了宋代,原始的曲谱已经失传。目前所见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则是由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的《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1954年,王震亚还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2]

作为一首古琴名曲,《阳关三叠》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段的八度大跳和多处的连续反复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这首歌曲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深深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引发了听者的情感共鸣。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

三、《阳关三叠》的艺术特点

(一)诗词和音乐巧妙结合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瑰宝,古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这些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还具备独特的诗意律动美感。这种美感与音乐相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经典的艺术作品,而《阳关三叠》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它巧妙地将音乐与诗词的特点融为一体,成为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关三叠》的演唱形式已不再局限于王维那首七言绝句的原始文本,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叠奏这一传统音乐表现手法,在原有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一唱三叹的演绎方式,使曲调更加婉转缠绵、质朴动人,诗歌所蕴含的伤感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烘托,极大地增强了这首歌曲的感染力。歌曲还巧妙地融入了钢琴伴奏,使诗歌与音乐之间实现了完美的结合。钢琴的悠扬旋律与诗词的深邃意境相互交织,共同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呈现,为听众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演绎方式,不仅让《阳关三叠》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浓郁,也使这首音乐作品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3]

(二)叠奏式结构

叠奏是传统音乐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自由变奏和展衍的方式,实现同一个音乐主题以多种音乐结构呈现。相较于规矩的曲式结构而言,其特点在于按照音乐主题和风格来划分音乐结构,对作品局部内容进行变奏、展衍,实现音乐变化和重复展开。此种方式可以叠词,也可以叠句、叠段演唱。《阳关三叠》就是采用“叠段”的方式进行演唱。该作品采用了三叠和一个尾声的音乐结构,每一叠均包含主歌与副歌,二叠、三叠则在第一叠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扩充处理,全曲共迭唱三次。[4]第一叠部分涵盖《送元二使安西》的全部诗句。第一叠副歌部分从“遄行,遄行”展开,随后是八度跳跃转折,歌词不再是七字结构,所传递的情感更加激昂、强烈。随后音乐节奏逐渐放缓,情绪表达变得委婉,同主歌部分相呼应,生动地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感伤和不舍之情。第二叠在前一叠基础上演变形成,尽管采用了同样的四句歌词,但音乐结构却有所扩充,主歌部分的旋律和情感适当变化,而副歌部分八度跳跃前“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属于诗词中没有的一句,形容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内心不舍,潸然泪下,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感伤的氛围。第三叠主歌歌词仍然固定不变,音乐结构在一叠、二叠基础上变化形成,副歌音乐旋律同样跌宕起伏。第三叠重点在于“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后,音乐结构发生了大幅度的扩充展衍。而整首乐曲的高潮“载驰骃……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表达了诗人面对友人即将离去内心的不舍与挣扎,表达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至此一别,二人再相见不知何时,希望友人能够好好照顾自己。[5]随着乐曲结束,诗人这种无奈、怅然的情感进一步蔓延,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尾声部分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因此这部分唱词给予演唱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

(一)声音技巧

1.气息

作为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整体的曲调旋律是悠扬、深沉的,情感较为充沛,需要演唱者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技巧,保证气息连贯,精准地演唱每个乐句,同时根据乐句表达内容和情感变化,合理控制气息的长短、强弱,使听众在聆听歌曲时获得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第一叠前四句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情感基调,相较于后两叠而言,第一叠更为平静、抒情,采用缓慢、柔和的呼吸方式连贯地演唱乐句,能给人一种将故事娓娓道来的感受。第一叠“遄行”部分,音调八度跳跃,表达了诗人情绪的强烈变化,对友人未来的境遇感到担忧,希望友人保重。这部分要求演唱者气息充足,借助腰腹部力量保证八度跳跃部分声音稳定、连贯,声音婉转、悠扬。[6]在演唱第一叠中前两个“历”字时,演唱者气息要沉淀下来,深沉缓慢地演唱;在演唱“历”字时,则要适当加重语气;在演唱“珍”字时则要力度变弱,采用mp到p的力量进行演唱,使乐句之间产生鲜明的强弱对比。第二叠次强拍的演唱相较于第一叠部分旋律更加复杂,情感色彩也更加浓厚,要在八度跳跃前做好气息准备,可在“怀”字上进行自由演唱,充分展现诗人面对离别的不舍情感。演唱这部分时气息应流畅自然而充足。第三叠的情感更为强烈,演唱到“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时,速度应由慢变快,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而“无穷伤感”虽然歌词较短,但乐句横跨四个小节,为了保证演唱连贯、情绪统一,演唱者要提前吸气,使后期的缓慢演唱获得足够的气息支撑。[7]尾声部分,演唱者要对气息和音量进行渐弱处理,同时保持气息持久而稳定。每一叠的八度大跳,演唱者都应该提前深呼吸,运用胸腹式呼吸技巧保证气息充足。吸气时双肩应处于放松状态,口鼻同时吸气,横膈肌下降,力求增加气息的存储量。腹部适当绷紧,保证演唱到f1音时气息不会快速吐出,将储存的气息更多投入f2音的演唱上,使整个乐句演唱得更加流畅。

2.咬字

在传统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咬字的精准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演唱者做到字正腔圆,以确保歌词所蕴含的意义与情感能够得到完美呈现,从而塑造出精确且生动的音乐形象,为听众带来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若演唱者咬字含糊不清或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听众对歌曲内容及情感的理解,难以使听众沉浸其中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演绎《阳关三叠》这首艺术歌曲时,演唱者需对歌词进行反复的诵读与揣摩,深入理解每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仔细揣摩咬字的技巧。具体而言,演唱者应确保每个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都清晰准确,同时要注重对特定韵母的归韵处理。例如,在《阳关三叠》中,“en、eng”等韵母的归韵需特别留意,以避免发音混淆。如“渭城”一词中的“城”,应确保归韵为“eng”,而非“en”,避免误作“渭尘”;同样,“青青”应准确归韵为“ing”。为此,演唱者需对每个字进行反复练习,结合旋律进行训练,以确保每个字的归韵都准确无误。此外,在演唱《阳关三叠》的第三叠时,会遇到如“尺”“噫”等闭口音。在处理这些闭口音时,演唱者需充分打开腔体,采用开口音的方式进行演唱,避免发出的声音过于尖利,从而影响整体的演唱效果。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处理,演唱者能将《阳关三叠》这首艺术歌曲演绎得更加完美,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8]

3.润腔

润腔技巧在《阳关三叠》这部作品中的应用,主要包含音色变化润腔、断音润腔法,以展现古琴的悠扬韵味。演唱者要根据自身理解灵活运用润腔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歌曲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演唱者在运用润腔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音色的控制,可以根据歌词意境与情感变化适时调整声音的情感、强弱,如“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句,要以柔和而略带忧伤的音色演唱,营造出清晨雨后的清新与离别前的淡淡哀愁;而“劝君更尽一杯酒”则应以更加饱满、深情的音色,传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此外,演唱者还需巧妙运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为旋律增添色彩,使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如“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字,通过轻微的颤音处理,能更深刻地表达出对友人前途未卜的担忧。[9]总之,在演唱《阳关三叠》的过程中,润腔技巧是连接演唱者与听众情感的桥梁,它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扎实的声乐基础,还要对歌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声音的艺术处理,将这首经典之作演绎得动人心弦。

(二)情感技巧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情感较为深沉,演唱者要充分了解歌曲的情感思想和创作背景,有意识地调整演唱的力度和速度,并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塑造更为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处理演唱速度时,演唱者要保持一叠、二叠节奏平缓,根据乐谱标识的速度进行演唱,避免速度变化过大。到了第三叠,歌曲逐渐进入高潮,情感表达应更为强烈,根据谱面的强弱标记细细体会歌曲的情感,并融入个人想象,尝试从诗人的角度感受歌曲的情感变化,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演唱者应以明快的情感基调演唱第三叠的前两句,使情感色彩更加自然、古朴、纯净。而后两句歌词所传递的情感是较为复杂的,尽管作品想要表达无数的情绪,然而最后只是告诉友人好好照顾自己、保重身体,所有复杂的情感汇集到送别的一杯酒中。所以,演唱这两句时,演唱者要体现一种哀而不伤的状态,使情感张弛有度。[10]

另外,演唱过程中,为了渲染作品氛围,演唱者也要注重对演唱力度的控制。作品第48小节、第53小节出现了f和ff两种力度标记,前后力度对比鲜明。因此,在演唱这两个小节时,演唱者应找到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为演唱提供充足的气息,使声音更为高亢、明亮。

五、结语

综上所述,《阳关三叠》是一首十分经典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获得了大量听众的认可。在演唱《阳关三叠》这首艺术歌曲前,为了提升演唱效果,演唱者要充分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选择合适的演唱技巧,保证气息充足,咬字准确清晰,并且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使听众获得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婷.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4(13):148-151.

[2]宋雪.从歌曲《阳关三叠》探讨音乐表演艺术中古诗词歌曲的二度创作[J].当代音乐,2024(07):119-121.

[3]谷湲琳.南音音乐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南音作品《阳关三叠》初探[J].文学艺术周刊,2024(09):44-46.

[4]朱璇.依托“任务链”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究——以《阳关三叠》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05):46-47.

[5]孙子晴.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的诗词音乐与演唱分析[D].绍兴文理学院,2023.

[6]陈喜红,王玫书.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J].当代音乐,2022(06):120-122.

[7]尚艺鹤.论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点与演唱技巧[D].沈阳师范大学,2021.

[8]苏颖.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分析[D].河北大学,2020.

[9]罗伊.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J].北方音乐,2019,39(02):19+21.

[10]谢沁.新时期唐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方式——以《阳关三叠》为例[J].艺术品鉴,2019(11):81-83.

(作者简介:寇文娟,女,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三高级中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艺术歌曲友人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致友人(组诗)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50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40
《戏答友人》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40:18
《友人伤足有赠》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6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08
“阳关三叠”怎么唱?
中华诗词(2017年3期)2017-12-01 02:49:20
浅析歌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
艺术评鉴(2017年12期)2017-07-29 07:59:53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8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