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田歌源自明代吴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和歌词风格。作为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嘉善田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地域特色。这一传统民间歌曲形式流传于浙江省嘉善县,是嘉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以其清新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歌词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嘉善田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对嘉善田歌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从理论层面助推嘉善田歌的保护和弘扬,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一、嘉善田歌概述
(一)嘉善田歌的基本特征
嘉善田歌主要流传于嘉善县的西塘、陶庄和姚庄等地,其曲调丰富多样,包括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秋歌、羊骚头等七种类型。其演唱形式以单声部独唱为主,偶尔采用二人轮唱,形成三度、五度或八度音程的重叠。对于叙事性强、内容丰富的田歌,可选用三人或多人轮唱,和声部分在声音重叠衔接时短暂呈现,形成独特的多段叙事歌。
与曲艺讲唱不同,嘉善田歌的叙事方式主要是歌唱,常有歌手组织歌班隔畈斗胜,农闲时还要到邻村去斗歌,当然也不乏在劳作中途休息、晚上纳凉时的演唱。“有唱有所在,干活就不累”,田间信口唱来,劳作者得以排解繁重水稻种植任务带来的疲乏,调节劳作现场气氛,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中,田歌因其娱乐消遣功能被当时的人们自发传唱。由于劳动时间漫长,短短几段歌曲无法满足消遣需求,因此嘉善田歌的曲调具有重复性,可以根据需要唱多段,甚至达到十段、十二段。嘉善田歌的内容留存了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田歌的存续和演唱流传下来,在发挥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有助于当下研究者从中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二)嘉善田歌的历史变迁
三国时期,大量移民迁入嘉善,为当地田歌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人口和文化基础。宋代以后,社会相对繁荣,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很多文人也参与田歌的创作和演唱。在这一背景下,嘉善田歌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吴声歌曲”,就收录了嘉善地区的田歌。到了明代,松江一带棉花种植及桑蚕养殖技术日臻成熟,纺纱织造业发展迅速,集成规模,史上称之为“买不完枫泾布,收不尽魏塘纱”。后来,嘉善发展成为附近一带的文学重镇。柳州词派在嘉善形成了以曹、魏、钱三大文人家族和其他十多家名门望族为主的文人群体、词人群体,他们的词作中有很多描写当地农村田园的作品,进一步带动了嘉善田歌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意义上嘉善田歌的形成。
清代,大量移民迁入使当地农村人口增加,农业成为嘉善本地的主要产业,田歌迎来进一步发展,到了较为兴盛的阶段。作为词乡的嘉善,历代词人辈出,词作品数量丰富。其长期受士文化的影响,“歌”一类的音乐文学被分解,虽词得以保留,但曲已失传。而清代文人雅士由于受到民歌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以七言绝句为主,可以附身于小调或“四句头”民歌曲调中。例如,清代乾隆年间,甲寅年秀才曹信贤的《魏塘竹枝词》,就专门收录了描写嘉善自然人文的一百首竹枝词,这从另一个层面推动了明清以后当地田歌的演变与发展,使其成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嘉善田歌。
进入当代,嘉善田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5年5月,嘉善田歌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它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凸显了嘉善田歌在浙江民歌中的重要地位,显示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下,嘉善田歌的传承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三)嘉善田歌的代表作品
明清以后,嘉善田歌虽然不复之前的传播盛况,然而在当前依然具有一定的传唱度,诞生了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其中多数传唱广泛的田歌内容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如讲追求自由爱情的《金姑娘》《鲍六姐》等。尤其是广为流传的《五姑娘》,讲述了一个跨越身份和阶层的爱情悲剧。全歌有十二段,“起、承、转、合”层次结构完整,每段都以每月的花名为首句,所以此歌又名《十二月花名·五姑娘》。后来,这部作品被改编为音乐剧《五姑娘》,曾在2005年度“七艺节”上演出,并荣获“文华”大奖。以田歌曲调为主调的舞蹈《秧苗青青》,在1990年被评为华东社联舞蹈比赛的第一名。较具代表性的还有另外一首经典田歌《送粮》,由浙江歌舞团叶彩华主唱,传遍了亚非六个国家。此外,嘉善田歌还被很多舞蹈作品采用,如《采桑晚归》和新版的《百叶龙》等舞蹈作品中都运用了田歌曲调,这些都推动了嘉善田歌在当代的存续和传播。
二、嘉善田歌的现实困境
(一)外部环境变化
当前,嘉善田歌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播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孕育其的外部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的水乡田园景观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新旧更迭,对传统的农耕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昔日的田园歌声正逐渐远去,因此,田歌乃至原生态民歌都面临着濒危的境遇。在这一背景下,嘉善田歌也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壤。如今的嘉善,已经不再有过去大规模集体农耕劳作的场景,田歌在田间传承的景象已消失殆尽。这些变化标志着嘉善田歌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传播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传承人断层
现阶段,演唱嘉善田歌的艺术家大都年事已高。嘉善田歌的国家级传承人顾友珍和顾秀珍就是典型,二人于1993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一届民间文艺家”。她们幼年时跟随母亲学习浙江民歌,14岁左右开始学“落秧歌”,是田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见证者。现如今,这类较有代表性的田歌传承人已年过花甲,后继者寥寥无几。传统的传承方式,无论是传唱人的家族内部传承(父子、母女、父女、母子之间相传),还是组合结伴学歌,都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因为家族传承早已断线,田歌的运用环境早已消失,许多想唱田歌的人因为生存压力大而选择改行。此外,嘉善田歌自由和随意的特点,也加剧了其有序传承的困难。
嘉善田歌演唱传承人出现断层,田歌创作者更是少之又少。嘉善田歌内容大都源自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很多歌词内容取材于真实人物和故事,是数代人的智慧结晶,经过不断加工完善才成为固定歌词的模本。因此,基于外部环境的变迁,创作优秀的田歌作品对于当下创作者来说异常困难。
(三)受众群体缩减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需求随之改变,老田歌的冗长散板已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且能听懂吴语的群体少之又少。艺术传播是双向的,传播者想将信息传递,需站在受众角度考虑。然而信息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娱乐消遣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于大众而言,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听嘉善田歌这种曲调晦涩、很难引起共鸣的音乐,尤其是现今保存完整的田歌大都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着旧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信息,这对受到潮流文化熏陶的年轻受众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四)艺术作品趋同
受限于题材与现代审美,具备一定传唱度的田歌局限于《五姑娘》《四个姑娘去踏车》《采莲曲》等作品,这些作品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曲调风格相近,难以展现更加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更为丰富的表演形式。而添加配器伴奏的新田歌则又丧失了嘉善田歌本身自然随性的美感。以《四个姑娘去踏车》为例,其采用普通话演唱,程式化的旋律配以现代乐器的伴奏,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田歌的现代性转化,但又使田歌失去了原本风貌。现阶段嘉善田歌的大多数传承人也只会唱此类风格的作品,这虽然在短期内保证了嘉善田歌的存续,但也使嘉善田歌作品在风格上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将会对受众失去吸引力,反而阻碍田歌的传播。
三、嘉善田歌保护与传承路径
(一)培养传承主体
嘉善田歌的传承主体主要是其创作者、表演者。由于嘉善田歌口传身授的传承特点,其存续与传承紧密相连。因此,保护现有传承主体、培养新生传承者,是促进嘉善田歌活态化传承的基础。
1.开展田(山)歌研究生班
开展田(山)歌研究生班,汇聚相关学术研究者、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现有的传承者发挥自身价值,为田歌的传承延续作出贡献。对此,首先要明确开展研究生班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田歌研究者、创作者和表演者,使其能够从事田歌的传承、创新、教育和推广工作,使当代嘉善田歌作品兼具田歌原始风貌与现代元素,从而避免作品同质化现象。其次,通过笔试和实际表演能力考核等方式,选拔出有潜力的学生。同时,聘请田歌领域的知名学者和表演艺术家担任教师,确保教学质量。最后,要组织学生参与田歌的田野调查和现场表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嘉善当地的田歌专家韩金梅老师就开办了“长三角田(山)歌研究生班”,活动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习班、文化馆等的支持下已经开办了数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田歌创作、演唱乃至研究的年轻人才,为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2.创设田歌教学基地
田歌教学基地是集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重要平台。对此,要明确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包括传承田歌文化、培养专业人才、推广田歌艺术等,调研当地文化需求,了解田歌在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选择适宜的、具有田歌文化背景的地理位置,为嘉善田歌的创新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便于学生和研究者深入了解和不断创新嘉善田歌。在课程方面,要制订系统的教学大纲,大纲需涵盖田歌的历史发展、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并且安排田野调查、实地采风、现场表演等实践课程,确保田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为田歌的保护与传承增添活力。嘉善当地自1996年开始就将田歌引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嘉善丁栅中心学校在2008年申报了省非遗(田歌)教学传承基地,并在2009年顺利地通过了省非遗(田歌)教学传承基地的验收。此后,传承基地编排的很多节目获省、市级奖项。丁栅中心学校编排的歌舞《牧牛呼声》在2009年走进省电视台;其主导的课题获得市课题成果二等奖。丁栅中心学校编撰的校本课程《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荣获2013省“非遗”读本一等奖。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接触到鲜活的田歌,培养传承者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体范围。
(二)扩大受众群体范围
嘉善田歌的传承需要广泛的受众群体作为支撑。为了扩大受众群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开展非遗活动。在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与田歌相关的文物展示、田歌展演等活动,吸引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参与。其二,结合田歌主题,打造嘉善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嘉善田歌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加深和激发其对嘉善田歌的认知和兴趣。其三,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如非遗数字体验馆、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嘉善田歌的传播范围,将嘉善田歌传播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提供发展助力
地方相关部门要在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首先,要制订具体的扶持机制,明确嘉善田歌的保护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可设立非遗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承人培养、非遗活动举办、非遗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嘉善田歌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最后,建立评估机制。应定期对嘉善田歌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保护与传承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嘉善田歌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为实现嘉善田歌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并且创新传承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提高民众参与度,使嘉善田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嘉善田歌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其在新时代继续传唱,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赵宁宁.浙江嘉善田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实践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4.
[2] [6]单林.民歌保护模式以及在今天的困境
——以嘉善田歌为例[J].艺术评鉴,2018(13):
173-174.
[3]周江南.话说嘉善田歌[J].中学语文,2016
(Z2):104.
[4]余楠,陈辉.嘉善田歌《五姑娘》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J].音乐时空,2016(09):47-48.
[5]李梅.嘉善田歌的价值定位和传承发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33(06):108-112.
(作者简介:袁航,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