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优化做题思路等方面的重要资源。教师若能敏锐把握这些错误背后的原因,深入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教学价值,就能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资源。本文基于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一系列错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行策略。
一、数学错误资源的类型
1.合理性错误
合理性错误是指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的错误表现。当学生由已有认知水平向新的认知层次过渡时,受原有思维定式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往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这类错误主要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过渡阶段,学生易将已掌握的规律或方法不加分析地套用到新情境中。
2.经验性错误
经验性错误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倾向于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作出判断,这种思维定式常导致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形式化的特征,而生活经验往往依赖于具体情境和感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容易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知矛盾。
3.概念性错误
概念性错误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理解不准确,或混淆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这类错误往往由于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全面,对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模糊所致。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表象特征的干扰,忽视概念的本质属性,导致概念理解肤浅或片面。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1.发挥引导作用,培养错误意识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成人不同,在学习中产生错误难以避免。如何让学生勇敢面对错误,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意识。
以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为例,在学习竖式计算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提出一个问题:“一件运动衣售价68元,小红想买3件,她带了180元,够不够付款?”学生甲回答:“68×3=184,180元不够付款。”接着,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个答案正确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估算一下,60×3=180,实际价格比这个多一些,所以180元确实不够。”有的学生会说:“我把竖式列出来验算,68×3=204,虽然‘不够付款’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错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要通过估算判断答案的合理性,还要仔细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中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2.深化错误分析,构建知识体系
深入分析错误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有机整合。通过梳理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探究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材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在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倍数时,经常会出现“36是9的倍数,所以9也是36的倍数”这类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首先呈现“36=9×4”这一算式,请学生说说这个算式反映了什么关系。在学生认识到36是9的倍数后,教师再带领他们回顾二年级所学的除法知识:36÷9=4说明什么?36÷4=9又说明什么?通过梳理乘除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能够整除的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与因数的对应关系。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6的所有因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和36的关系,提出问题:“为什么36能被这些数整除?这些数和36之间是什么关系?”在讨论中,学生将认识到:一个数的因数一定能整除这个数,而这个数是所有因数的倍数。最后,教师可请学生总结:如何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并将这一认识与约数、倍数、整除等概念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纠正了原有的错误认识,还在因数、倍数、整除等概念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形成了系统的数的整除性知识体系。
3.优化纠错方法,提升解决能力
纠错不应局限于简单的更正,而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纠错方法,帮助其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思路。通过优化纠错方法,学生能逐步养成反思、验证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实际教学,如在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单元学习中,学生在计算1.25+3.8时,常因对齐不当得出错误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设计以下纠错环节:首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引导其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对齐情况。当学生意识到小数点未对齐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数的位值知识,理解只有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接着,教师请学生在数位表格中填写两个加数,直观展示位数的对应关系。在填写中,学生将发现3.8可写成3.80,既保持了数值大小不变,又便于数位对齐。最后,教师需指导学生总结纠错方法:第一步,检查运算符号是否书写正确;第二步,验证小数点是否对齐;第三步,补零使数位完整;第四步,按位计算并验算结果。这种系统的纠错方法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解决策略,还可培养其规范操作、严谨思考的良好习惯。
4.强化实践运用,总结错误经验
错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要求教师创设多样的练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经验,发现新的错误类型,归纳解决方法。同时,教师通过及时总结、分类整理常见错误,帮助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错误预防机制,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以教材六年级上册“圆”这一教学为例,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可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运动场上有一条圆形跑道,内圈半径是31.8米,共设6条跑道,每条跑道宽1.2米。如果在最外圈跑一圈,最多要跑多少米?”随后,教师展示三种不同的解答结果,请学生展开分析:第一种31.8×2×3.14≈199.7(米),第二种(31.8+1.2)×2×3.14≈207.2(米),第三种(31.8+7.2)×2×3.14≈244.9(米)。学生通过观察可发现:第一种方法只计算了内圈周长;第二种方法虽然考虑了跑道宽度,但只加了一条跑道的宽度;第三种方法是最准确的,因为最外圈要加上全部跑道宽度。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第一,分析实际的位置关系;第二,考虑改变半径的因素;第三,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第四,结合实际情况解释计算结果。教师还要让学生将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记录下来,形成解决圆的周长问题的方法库。这种基于具体错误案例的经验总结,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错误资源是数学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概念理解、问题分析、习题解答、思想方法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持续优化错误资源的分类方法和应用策略,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