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阶段作为人生中良好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相关引导工作尤为重要,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研习教学策略,为幼儿营造理想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本文从二十四节气维度出发,讨论了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的深度融合。首先,从二十四节气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的价值内涵;其次,以二十四节气为立足点,形成了“应用微课协助,打造文化平台”“立足节气顺序,设计特色课程”“明确节日内涵,培养饮食礼仪”“促进家园协作,注重文化引导”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幼儿教育" 传统文化" 食育课程" 融合发展
食育课程是培养幼儿正确饮食观念、建立幼儿健康意识的重要课程。幼儿园在食育课程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让更多资源服务于幼儿的健康饮食,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实现幼儿全面发展。为保障食育课程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引导幼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构建更为完善的思想观念。教师需要全面探索食育课程的价值内涵,并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寻找更多融入食育课程的路径,以使幼儿在更具趣味性的特色活动中茁壮成长。
一、幼儿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
食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培养幼儿饮食方面的素养,学习与饮食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对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劳动技能以及幼儿园食育课程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发展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的认知水平体现在专注力、判断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在传统文化和食育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下开展二十四节气教学,可以让幼儿深层次感受食物、节气、健康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对文化传承、饮食健康拥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在食育课程的辅助下,幼儿能树立更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同时深入体验饮食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后续发展极为有利。例如,幼儿通过学习了解到清明节吃“艾粄”,可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同时这样的饮食非常适合清明这一节气。
(二)发展幼儿劳动技能
幼儿园抓住每个节气,开展相应的食物制作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观念,使得他们掌握劳动技能。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完善的劳动技能将使幼儿受益终身。同时,在劳动技能培养过程中融入传统论,能提升幼儿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幼儿生活情趣。例如,做春饼(立春)、捏艾粄(清明)、炖冰糖雪梨(惊蛰)、煲羊肉汤或者包饺子(冬至)等,这些对幼儿细小动作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让幼儿手指更灵活,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使得他们更喜欢劳动。
(三)丰富食育课程思想
将二十四节气融入食育课程当中,不仅让幼儿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还让幼儿体会到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甚至对天(天时)、地(地理、地利)、人(身体健康)的关系有进一步认知。幼儿面对各地不同季节不同的饮食习惯,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在“民以食为天”的饮食观念引领下,幼儿通过了解传统美食、制作传统美食、分享传统美食等一系列活动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培养热爱生活的良好观念,同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饮食习惯的影响,为后续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幼儿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发展现存不足
由现阶段幼儿教育整体发展情况可知,大部分教师已具备传统文化引导理念,在一日活动中基本能顺利融入传统文化。但目前仍存在部分教师对食育课程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也难以有效融入食育课程。即使部分教师对食育课程存在一定认知,实际活动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教师仅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认识新食物,难以使学生树立完善的饮食观念。为改善此类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食育课程教学理解,并将食育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幼儿一日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三、幼儿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借助二十四节气开展食育课程是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一。二十四节气不仅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与食育息息相关,各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传统食物,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研习,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关注幼儿自身具备的生活经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的融合策略,并积极与家长沟通,构建家园共育模式,使二十四节气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幼儿后续学习与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一)应用微课协助,打造文化平台
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丰富,其包含农业文化、饮食文化、地域文化。为了让幼儿深入地掌握二十四节气,并且深入了解对应的饮食习惯、地域美食历史等知识,可以围绕二十四节气构建文化平台,在其上展示每一个节气全国各地的饮食情况。为了保证这些知识系统性进入幼儿头脑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以节气为“点”,将其不断地融入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动态地完成食育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
例如,在清明节,教师将祖国南北地区清明的饮食习俗展示出来:南方倾向于青团、润饼菜、糕点和米粽;北方则是以清明螺、馓子、鸡蛋、冷馒头为主。同时,将清明节的来源讲清楚,让幼儿明白清明节来源于帝王将相的“墓祭”,后来流行于民间,成为包括扫墓、祭祖等在内的一种祭祀文化。为了让视频内容有趣,具有记忆点,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来制作视频内容,通过有趣的配音、有趣的动画形象以及故事情节,让幼儿记住清明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幼儿设计与清明节饮食相关的区域活动,为幼儿准备相应材料,鼓励其以自主创新的方式“还原”清明节美食。全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还原美食”的游戏充满兴趣,部分幼儿选择用绿色乐高颗粒拼搭出“青团”,部分幼儿选择用安全剪刀和硬纸板剪出“清明螺”,部分幼儿用扭扭棒制作“润饼菜”。在微课的引领下,全体幼儿对清明节的传统食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并动手制作了各类相关美食,不仅树立了正确的饮食观念,也提升了手眼协调能力与手部精细动作水平。
(二)立足节气顺序,设计特色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动手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培养必须有系统性。以气节为顺序,形成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转化为特色课程,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例如,幼儿园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作为具体的节点,将做春饼、山药丸、冰糖雪梨、春笋等作为劳动课程具体内容,或者在每个节气对应的那一天,让幼儿从家中带来相应的美食,带领幼儿开展分享课。在特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充分互动,征求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响应幼儿的学习需求,形成合理的特色课程设计。教师可以围绕某一节气,设计特色节气文化活动,包括节气传说、节气健康知识、节气美食以及美食制作。如此,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对应的特色课程,实现了特色课程的系统性、持续性。幼儿园为了保证特色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做好资源管理,以二十四节气为参考,将对应的文化资料、食材等准备好,便于在对应的日子,有序组织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美食活动、健康活动。因此,构建资源库有必要成为幼儿园重点工作。
(三)明确节日内涵,培养饮食礼仪
在幼儿园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当中,必须注重节日内涵的深度挖掘,这样才能让幼儿了解节气,明了节气和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的关系。另外,在关于人体健康的教育内容当中,融入饮食礼仪文化,包括饮食的健康功能、饮食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为了保证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必须认真翻阅相关书籍,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端午节当中,要追根溯源,知道该节日与“夏至”有关,主要是提醒人们做好防瘟病的准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融入了“凭吊屈原”这一内容。在古代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因此五月初五被古代人看作趋利避害的关键节点。同时,端午和祭祀有关,因此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问候都不能说快乐,而是说“安康”“安好”。在带领幼儿学习端午节相关饮食文化后,教师进一步组织幼儿以动手制作粽子的方式深入体验端午节饮食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糯米、小米、粽叶、白糖四种材料,带领幼儿用清水淘洗糯米与小米,并洗刷了粽叶,再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将浸泡好的糯米与小米放入粽叶内,用绳子将其扎成粽子。完成制作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粽子放入锅内煮熟,真正体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前期所学习的饮食礼仪也在分发粽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幼儿在互道“端午安康”的过程中享用了亲手制作的粽子,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中国饮食、节日、节气三者彼此交融,形成了彰显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最佳载体。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站,要灵活机动地运用节日文化、节气文化,让餐桌成为餐饮礼仪的教育场地。
(四)促进家园协作,注重文化引导
食育课程、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依赖幼儿园,还需要家庭参与。为了让家长形成食育、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教师可以在家长群中不断宣传食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多角度分享幼儿接受此类教育的必要性,使得家长愿意在这些方面投入精力。幼儿园在清明、端午、夏至等节气或者节日,发起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学习或者体验活动,既让家长进入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让大家共聚一堂学习节日、节气文化,同时品尝相应的美食、讨论健康话题。在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同时,食育、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也融入家长的头脑当中。幼儿园也可以发起线上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家庭美食展示活动,让幼儿和父母合作制作美食,深度感受节气文化,学习劳动技巧。例如在清明节来临前夕,家长与教师联手策划了“踏青·观剧·品美食”活动。教师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安排“观剧”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京剧《焚绵山》,同时为幼儿讲解清明节的来源,即《焚绵山》主角介子推的故事,并鼓励幼儿在回家后积极与家长交流,为家长讲解《焚绵山》剧情。家长则要确保幼儿一日活动得到有效延续,在与幼儿交流剧情的同时,可带领幼儿外出踏青,在户外实地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乐趣。“品美食”环节也可细化为家园两部分:教师需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组织区域游戏,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用材料制作清明节美食;家长则需要配合教师将“美食”付诸实践,带领幼儿品尝清明螺、润饼菜等传统美食,全方位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与家长的交流力度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在文化自信成为人的能力和品质标准的背景下,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主体,需要重视食育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将每一个节气作为一个“点”,打造一个个食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精品特色课程,让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得幼儿文化审美观念得到提升,最终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教师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同时加大与家长的沟通力度,对课程内容作出合理设计,与家长携手打造家园共育的良好活动氛围,使幼儿通过动手与动脑等方式全面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进而不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幼儿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霞.幼儿园食育课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建构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7):115117.
[2]晋翠翠.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劳动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路径[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4):113116.
[3]罗屹.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5):1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