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是有诗性力量的,关注孩子的诗意之心,给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与平台,孩子一定会给你惊喜。中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学习独立性逐渐增强。本文以小学中年级学生儿童诗学习为例,探索“诗歌教学+”路径。笔者根据课题研究情况,精心打造了诗教“四个课堂”,旨在让诗歌的阅读与创作真正融入学生生活,滋养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儿童诗" “四个课堂”" 学习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学生应“阅读情感充沛、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欣赏、感悟、表达、创编”。儿童诗短小、易懂,蕴含童真、童趣,从文学样式上看最富想象特征,从语言启蒙教材上看是最高效的。深入学习儿童诗,既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唤醒其潜在的丰富情感,又能培养其文字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能体验情感,展开想象;能通过观察,记下自己的见闻、想象和感受。所以,学习儿童诗的黄金时期是小学中年级。
目前,学生学习儿童诗的主要渠道就是语文课堂,内容仅是教材编排的几首童诗,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拓宽“诗歌教学+”的路径十分迫切。笔者精心打造了诗教“四个课堂”,目的是让儿童诗歌的阅读与创作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爱读童诗、乐写童诗。
一、春风化雨,立足“第一课堂”
校园氛围的创设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儿童诗学习的氛围,可以通过外显的部署、宣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学校外部,校外围墙可以布置儿童诗形式的文明标语。学校内部,如走廊、过道的墙上可以悬挂儿童诗人的画像、图文并茂的童诗作品;学校图书馆、楼梯拐角、校园草坪等适合张贴、插排温馨提示的地方,都可以用来呈现儿童诗;校园各处的宣传橱窗和文化走廊,定时更换学生的优秀诗作和儿童诗主题的读物;学校各处的电子屏,根据节日、活动主题,动态展示儿童诗标语,校园大屏播送学生诗歌朗诵的视频;校园广播定期朗读学生原创作品或播放经典诗作;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可以为儿童诗发声,黑板报开辟“儿童诗专栏”,根据主题定期更新,班级的“风采展示”张贴学生创作的小诗……
春风化雨,让美好的诗篇陪伴在学生的左右,沁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尽情地阅读、欣赏、分享,享受童诗带来的美好体验。
二、提质增效,深耕“第二课堂”
语文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坚持课内立足文本,发散思维。以语文教材为基点有意识探索多样化的渠道,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与创作。
(一)教材中童诗的适时延伸
小学部编版三、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编入大量的现代儿童诗,四年级下册呈现了一个独立的诗歌单元。随着学生对儿童诗方法的掌握、兴趣的加深,为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教师需适时进行拓展和延伸。
在阅读上,善于运用“以一带多”教学法。如以一首诗带动同一主题作品,学习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时,笔者带领学生阅读更多有关童年生活主题的作品,如金波的《花朵开放的声音》、朱邦彦的《稻田》、姜尼·罗大里的《给仙人的信》等;以一首诗带动同一作者作品,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繁星(七一)》时,笔者带领学生继续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在一个主题或整本阅读结束后,顺势开展童诗分享会,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诗作并说明理由。
在创作上,利用仿写巧延伸。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繁星(七一)》这首小诗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回忆自己与家人之间最温馨的瞬间,再将时间、地点、事件、环境等要素提取出来,最后模仿诗的结构进行仿写。如:
这些事——
是深埋心底的回忆:
星疏的夜晚,
蝉鸣的树旁,
父亲的肩头。
教师只要坚持鼓励、引导学生仿写,学生就能更快踏入创作的佳境。不论是阅读还是创作,通过对教材的适当延伸,学生扩大了读写空间,增强了学习兴趣,能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课文与童诗的合作共赢
文章、诗歌体裁不同,但在主题和内容上有很大关联,根据情况为两者创作合作机会,会有“1+1gt;2”的神奇效果。根据课文需要即时出示儿童诗,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如三年级上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主要讲述主人公英英因为逃避吃饭而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为树的快乐,笔者带领学生欣赏金波的童诗《树的感觉》:
有一天我若能变成一棵树,
我会告诉你一棵树的幸福。
……
教学中,还可以将课文中的精美片段作为童诗创编的范本,实现迁移性学习。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郑振铎笔下燕子的多种姿态,设计小练笔环节,请学生结合课文3-5自然段填补一首小诗。如:
那光彩夺目的图画里,
有斜飞于稻田的,
有横掠过湖面的,
有休憩在电线的,
燕子,
多么有趣的小家伙呀!
同时,借助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学习四年级下册艾青的《绿》一诗,笔者引导学生与宗璞笔下的散文《西湖漫笔》中的“绿”进行对比阅读,体会绿意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师有意识地为儿童诗和课文“牵线搭桥”,从不同体裁、角度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知,有助于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培养其辩证思维;还能有效促进儿童诗融入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让童诗牵手韵味无穷的古诗
改变传统的古诗课堂,与现代诗歌携手,让古诗在新时代发出“回声”。将古诗巧妙地改编成现代诗,一些著名学者对此已有研究,余光中把它叫作“唐诗神游”,王立春称其为“古诗重述”。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提取一些重要的诗词元素,如篱落、新绿、儿童、菜花等,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扩充。学生只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就能创作出与古诗遥相呼应的现代诗,如:
稀疏的篱落
一条小道看不到头
道旁新生的绿叶
还未长成树荫
儿童脚步不停
追逐逃开的黄蝶
就差一点了
一个闪身
蝴蝶隐进菜花丛
踪迹难寻
只留下
发愣的小童无奈挠头
让童诗牵手韵味无穷的古诗,既为学生打开学习古诗词的一扇窗,又开辟了童诗创作的新路径。借助这种形式,穿越古今,跨越时空,让学生在小小的笔尖上与诗人们完成一次次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三、聚焦思维,协同“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以跨学科课程和社团课程为主。打破儿童诗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创新儿童诗社团的教育式样,能让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学诗,沉浸式领悟诗歌意蕴。
(一)促进学科间协同配合
教师可从知识的科学性、情境创设的启发性和学习过程的趣味性等方面开展儿童诗跨学科教学,拓宽儿童诗学习和运用领域。
小学生正处在“歌的岁月”“诗的年龄”,需要儿童诗歌提供养分。音乐课上,老师教学《春天在哪里》等“春天”主题的歌曲,可以先让学生读读相关主题的童诗《谁会这样》《春天在哪里》等,在理解春意的基础上再配以优美的旋律,相信学生更能动情地演唱。另外,音乐老师可为学生学习的儿童诗编曲,并教会学生演唱。据新闻了解,近两年来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音乐教师梳理、探究陶行知先生的儿童诗歌,将《诗的学校》《新世纪儿童年》等12首儿童诗谱成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并正式发布原创歌曲集。结合学生兴趣、特长,通过演唱的方式传播诗歌,让学生在乐中学,感中唱。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的组合总是动人心弦。美术课能让诗意自然地流淌在学生的画纸上。画插图是理解诗句的好办法,美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给所学儿童诗画插图,也可以和语文老师通力合作,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绘画作品创作一首小诗。这样既点燃了学生创作思维的火花,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体育活动课上,为了让学生了解运动带给人体的好处,与其谆谆教导,不如带学生读一读富有节奏感的儿童诗《蹦蹦跳跳身体好》《做早操》,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明白锻炼的益处,富有诗意的体育课堂也随之生成。
科学课堂中,老师在讲解虫子的鸣叫受天气影响时,除了出示科学家研究所得,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冰心的《繁星春水·二十七》:“大风起了!秋虫的鸣声都息了!”学生领悟诗歌当中也蕴含科学知识。
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在内容上体现了较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在这些学科土壤中最适合播下诗意的种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养分。
(二)优化社团学习模式
儿童诗社团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不断优化。社团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兴趣为目的,激励学生阅读短文和诗歌,并逐步学习创作技巧。
1.课程类型多样化
学习模式不能照搬课堂,要根据学生兴趣点设置多样化课程,如诵诗、写诗、书诗、画诗、唱诗、演诗等,让诗、情、音、画在每个学生的心间流转。
2.展示平台遍地开花
为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根据节气、节日、活动等主题,社团可长期发布征稿活动,为学生童诗朗诵和创作提供平台。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可以在校报的童诗版面进行展示。在每年的校园读书节和六一展演活动中,定时向学校大舞台输送小朗诵家、小诗人,为优秀小诗人颁发表彰。通过这种激励评价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地让学生爱上诗歌,敢于表达真我。
3.主题、活动因时制宜
每一期社团活动主题要明确,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教师可以有预设,但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环境的变化、突然的灵感随机转变。活动应时而生,如世界诗歌日,可以开展“我给春天送首诗”系列活动。在“莺声燕语诵春天”“妙手丹青画春天”“行云流水书春天”等活动中,学生选择喜欢的儿童诗歌,结合春日意境,或是原创,或是参照,纷纷表达对美好春光的赞美。
4.走出校园勤实践
定期组织小诗人们开启“带着诗歌去旅行”活动。比如讲到“秋天”主题,组织学生在校园、社区、公园甚至更远的地方寻找秋天的痕迹。结合自身观察所得,学生可以自由仿写或者创编;选择书写的工具与书写的载体,可以是毛笔、画笔,甚至可以在树叶、石头上进行记录。
四、趣味实践,丰盈“第四课堂”
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和多学科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诗意盎然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日读。学生每天早上进行10分钟的儿童诗诵读。阅数书目有讲究,结合本校语文老师的建议以及学生的真实喜好,请儿童诗专家进行推荐,筛选出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的经典儿童诗作。为了阅读便利,学校既可以汇编电子书目置于班级电脑桌面,也可以将名家纸质书作品收编放置教室图书柜。
周演。其因频率较高适合在班级组织。学完一首儿童诗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去演绎,可以是团体合作,如小组赛读、全班齐读;也可以是个体呈现,如个人加动作表演、诗配画等。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月评。每月月初给学生推荐一本儿童诗作品,月底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竞赛、知识问答、好诗推荐会等形式,评出每月“阅读之星”。
期赛。学校每学期面向学生发出“童诗征集”活动方案,学生的作品由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杂志编辑、专家等进行交叉打分,最终在全校选出优秀童诗作品进行展评,并组织一批学生开展“优秀童诗分享会”。
年节。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童诗节。这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展示一年以来的所获所得,如儿童诗剧、童诗新唱、古今诗作同台竞技等,还可邀请诗人、专家学者为学生的表演点评、赋分。表演结束,再请专家学者召开主题讲座,大家齐聚一起研讨儿童诗教学,开发诗教资源。
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了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总之,基于中年级学生的视角和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实践,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新课堂机制、促进学科融合、优化社团学习模式、丰富日常活动形式等路径,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与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冰心.繁星·春水(第7版)[M].成都:天地出版社,2022.
[3]金波.金波儿童诗选[M].北京:天天出版社,2021.
[4]树漪.奏响诗意琴弦,创作童真诗篇——小学中年级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7):57-59.
[5]王培茹.小学中年级儿童诗教学浅探[J].教育界,2016(2):26-27.
责任编辑:黄大灿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美育观下润美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HJG23006;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区教育科学课题“儿童诗阅读与创作融入中年级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XJXKT20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