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南下上海迎罗素
1920 年秋,罗素应梁启超、张东荪邀请,来中国进行学术巡回演讲。这也成为五四时期影响中国知识界的一件大事。
为迎接这位重量级大师来华巡讲,邀请方为他物色了一位堪称不二之选的翻译,他就是当时正在清华任教、不满30 岁的赵元任。赵元任也是当年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导师。
1920 年10 月12 日,赵元任到达上海。翌日上午,黄浦江上薄雾蒙蒙,赵元任一眼就看到了停泊在码头上罗素乘坐的那艘“波诌”号轮。上海是罗素在中国巡回演讲的第一站。
赵元任后来在日记中写道:“罗素极像我从照片及描述中所想的模样,惟看起来比我想象的更强壮、更高、仪态更优雅。由于我们在哈佛有共同朋友,所以我易于结识他。”
在罗素到达上海的第一天和第二天,邀请方在上海市区和吴淞,分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当时罗素在华拟有五大演讲内容,涉及哲学、物理、心理学、数学、逻辑学、社会学等,范围很广,而赵元任的学术背景基本能涵盖这些领域。
另外他掌握本国语言的能力很强,懂不少方言。
在翻译中体验“乐趣”
罗素在上海短暂停留后,赵元任即随其经杭州、南京、长沙,北上去北京,这一路上自然会有许多故事。赵元任说:“我利用这种机会演习我的方言。”比如到杭州后,他就用杭州方言翻译罗素和勃拉克的讲话,并说“杭州方言实际上是一种吴语,因曾为南宋首都,故带官话语汇”。有的地方方言,赵元任更是现学现用。比如去长沙途中,同船的有曾游学英国7年的湖南人杨端六,赵元任就向他学习湖南方言。
到了北京,蒋百里在东城遂安伯胡同二号找到一所四合院,安排赵元任和罗素住在一起。罗素和勃拉克住北上房,赵元任睡东厢房,西厢房做书房。不过对赵元任来说,让他难忘的是11 月5 日这天,迎来了让他仰慕已久的梁启超到访。赵元任说:“那是我第一次会晤这位著名学者和大人物,在1900 年,每个月我们都引颈盼望阅读他所主编的《新民丛报》。”
很快,罗素在北京大学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第一场演讲,那天前来听讲的约有1500人。从台上望下去,人头攒动,他们多是慕名而来。赵元任在这年11 月10 日罗素第二场演讲后的日记中写道:“我照着己意大加引申说明……以译员的身份讲,比主讲人讲,更有乐趣,因为译员讲后才引起听众反应。”
完全可尊敬的英国绅士
接下来更多的便是与罗素演讲有关的一连串活动。1921年3月,距北京三四百里的保定育德中学邀请罗素前去演讲,他欣然前往。赵元任说:“尽管罗素思想激烈,在日常习惯上,他却是一个完全可尊敬的英国绅士。他在不生火的大礼堂演讲,一向坚持脱掉大衣。”结果就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的这一脱,罗素受了凉。他回到北京后即发起高烧,住进一家德国医院诊治后,还查出左右两肺均发炎,身体极为虚弱。直到4月17日,大夫才宣布,罗素已无危险。5月3日,罗素又开始会客并接受采访。而此时伦敦的报纸,竟出现罗素在中国病逝的报道。知道这一消息,罗素不由笑道:“告诉他们,我的死讯太过夸大其词。”
事实也确实如此,赵元任回忆道:“他(罗素)的健康恢复得很好,在回英国前,还作过若干次演讲,并参加几次盛大宴会。”
(摘自《解放日报》1.2 陆其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