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智慧学校共同体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5-02-14 00:00:00曹开国高洁
安徽教育科研 2025年2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共同体

摘要:为协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逐步缩小城乡间、校际教育数字化建设差距,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宿州市教育体育局于2023年启动了智慧学校共同体试点建设工作,全市共建立20个智慧学校共同体,涵盖126所智慧学校。共同体各单位遵循“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在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等方面扎实推进工作,积极探索实践,为推进智慧学校常态化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智慧学校" 共同体

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教育部门致力于推进这一转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智慧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更加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分配。学校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承担着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了解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组织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情况”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在调研中,我们深入教学一线,收集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主体的意见;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随机抽样、推荐代表访谈等形式,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校对教育数字化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上课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刷题”的方法,对教育主管部门配备的智慧课堂软硬件设备“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二是部分学校虽然尝试使用智慧课堂设备授课,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使用还较为浅显,教师对智慧课堂理念认知稍有偏差,多为课中智能互动,较少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教学过程缺乏深度融合;三是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是信息化设备设施上的先进与落后,也是理念上和应用水平上的不同,校际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还需加强。

基于上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学习,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教学网格,组成智慧学校共同体。在教学网格内,通过智慧学校共同体方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实现“网络教研”“在线备课”“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逐步缩小城乡间、校际教育数字化建设差距,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模式及责任分解

(一)建设模式

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采用“1+N”的模式,即1个共同体由1个牵头单位和N个联合单位组成,联合单位一般是4~6个,如有需要原则上不超过8个。由一所师资和信息化设施较好的城镇校作为牵头单位,共同体联合单位重点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

各县(区)分学段组建智慧学校共同体,各县(区)原则上组建1个高中智慧学校共同体、1个初中智慧学校共同体和1~2个小学智慧学校共同体;市教育体育局统筹市直学校建设智慧学校共同体;各地各校可通过原有教研片区、城乡结对等进行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

(二)责任分解

各县(区)电教部门联合教研室共同负责智慧学校共同体推进工作;共同体牵头单位选派1名副校长担任智慧学校共同体负责人,联合单位选派1名中层干部负责统筹督导共同体教科研工作;同时各单位需选派若干名不同学科智慧课堂骨干教师组建学科指导团队,结合各校名师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网络教研、智慧课堂优质课展示等方式推动共同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指导共同体内学校的各门学科建设。牵头单位还可以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等方式支持联合单位人才培养,联合单位需将智慧课堂教学教师纳入共同体,参与智慧学校共同体的教、学、研活动。

二、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内容

共同体牵头单位组织协同联合单位制定共同体合作实施细则,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合作方式、合作周期、目标任务、效果评价等内容。共同体各单位遵循“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在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等方面实现共生发展。

(一)管理共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体学校轮流承办联席会议,围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重点工作,制订适合本共同体发展的共同方向及目标,对建设周期内的共同体发展进行规划并按阶段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会议。

(二)教学共研

(1)共同体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智慧学校建设应用集中培训。

(2)共同体学校间开展跨校“师徒结对”活动,师徒结对不少于3对,形成帮扶记录。

(3)牵头校和联合校教师间每学年开展线上线下智慧课堂教学研修(包括交流、评课、讲座、信息化领域比赛互助等)活动不少于3次。

(4)牵头校与联合学校间开展智慧课堂教学优质课展示活动,小学不少于3门学科,初中、高中不少于5门学科,1学年展示课累计不少于10节。

(三)资源共享

鼓励各校共建共享网上优质教学资源库,培育特色学科,在教学共研基础上,实现共同体内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共同体内智慧课堂班级需保持课程建设、教学进度、质量检测等基本同步)。

三、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取得成效

2023年以来,各共同体均制订了《智慧学校共同体实施方案》,共召开联席会议37次;各共同体累计举办17次培训,培训教师3910人次;开展跨校“师徒结对”活动,结对95个,共239名教师参加;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研修活动(包括交流、评课、讲座、信息化领域比赛互助等)48次,参加教师4385人次;举办智慧课堂教学优质课展示36次,开课162节,参加教师5412人次;通过宿州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信公众号和百度网盘等多种方式实现共同体内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在以下三方面初见成效。一是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智慧学校共同体通过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促进了教育公平:智慧学校共同体成员校之间实行“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一定程度缩小了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推动了教育可持续发展: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降低教育成本,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智慧学校共同体尚未有效落实智慧课堂应用的激励机制

省、市、县虽然有文件要求对智慧课堂的使用进行激励,但部分学校尚未制订智慧课堂应用的具体激励措施,或者尚未落实智慧课堂应用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教师智慧课堂应用积极性不高。

(二)大数据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较薄弱

通过观察与了解,智慧课堂中产生的相关学生学习数据,其价值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学校与教师未能真正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教学。

(三)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内容有待拓展

2023年以来,各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内容主要为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支持学生与教师互动学习的智慧教学环境。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内容应不限于智慧教学,还应当在基础环境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智慧管理赋能、智慧生活实践、智慧文化拓展等方面构建具有鲜明特色、显著成效和示范引领效用的应用场景。

(四)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各智慧学校共同体按照《智慧学校共同体实施方案》要求,有计划地开展集中培训、智慧课堂教学展示和研修等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目标达成如何,是否科学有效,还需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组织开展定期评估,了解建设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依据。

五、智慧学校共同体未来发展规划

(一)落实智慧学校应用激励与考评机制,激发应用内驱力

学校要落实包含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的整套能力激励机制,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将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等建立关联,注重获奖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和示范引领。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与其专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实现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智慧学校应用激励与考评机制真正纳入绩效考评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对其建设水平和激励机制进行监督管理,依据考评细则开展常规专项督导。

(二)促进数据素养提升,落实数据有效应用

提升教师整体数据素养,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将数据素养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教师利用数据的能力,科学开展大数据评价。第二,优化数据系统,挖掘智慧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分析能力,促进学校和教师数据应用绩效的提升。第三,构建数据评价体系,落实多元化评价,开展数据对话,推进学校数据文化建设,构建学校和教师应用数据的服务支撑体系。

(三)丰富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应用场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各县、区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校信息化设施水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信息化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持。

重视教育数字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教育数字化队伍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优化教育数字治理,完善教育数字评价。能够依托各级各类管理平台,推动中小学校务、教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并形成典型案例;建有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大数据库,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数字档案,实现“一师一档”。

推动校园生活数字管理,数字赋能协同共育。利用校园一卡通、手环等设备有效服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现师生食、住、行的舒适与便捷化,包括校园门禁、考勤记录、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亲情电话等;创建感知型智慧安防环境,覆盖重点部位和区域,实现对进出车辆、人员等的有效监管,利用视频分析、智能传感器和入侵报警等功能,实现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对人员在校内的行为轨迹进行追踪及分析,并实现与属地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利用数字手段有效促进家校互通,家长掌握学生在校情况,助力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畅通学校与家长互动交流。

开展学生健康智能监测,数字助力校园文化。依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有关平台或系统,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档案,开展学生体检数据、体测数据、学校生活数据的融合分析与智能监测,为有效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决策支持;依托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或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模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心理健康预警,推动线上预防与线下干预的无缝衔接;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规范线上行为,培养师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定期开展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应用评估与反馈工作

1.制订评估指标

根据智慧学校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特点,制订具体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要涵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协作创新、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以便全面评估建设的效果。

2.采用多种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通过收集师生、家长、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观察和分析学校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成效。

3.定期评估

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估。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同时,定期评估还可以帮助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成效。

4.强化结果应用

评估结果应该被充分利用,作为改进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依据。根据评估结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调整建设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学方法等,以提升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5.建立反馈机制

评估过程中,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向相关方面反馈评估结果和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促进各方面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结语

推进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共享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以及鼓励社会参与等措施,可以推动智慧学校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白文倩,向佐军,陈磊.教育信息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20):15.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共同体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23:48:13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23:48:13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03:41:57
爱的共同体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在线学习(2022年3期)2022-04-10 13:08:42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