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能力是初中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养之一,对于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自主表达观点、创新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展示了在语文阅读任务群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根据课例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语文阅读任务群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语文阅读课的高效开展提供可靠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任务群" 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相关阐述,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领,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任务群呈现方式组建的。阅读任务群是在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所得,将原本的“学习任务”调整为“阅读任务”,具有明显的阅读支架与指引功能,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阅读,语文教师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初中学生阅读学习呈现碎片化、便捷化的特点,很少学生能系统、全面地对某类文章、某本书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提出构建阅读任务群,以干预学生的阅读目的,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创新能力及其与阅读任务群教学模式的内在关联
创新能力是指在各类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视域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探索与文本阅读角度的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较多,包括:①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学生创新的基础,知识储备越丰富,其对问题的理解就越深入,越有可能提出新的方法;②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越灵活,就越有可能产生新方法;③实践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来解决问题,实践不仅是学生检验创新方法的途径,更是学生不断改进与优化方法的桥梁。阅读任务群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这一方法开展教学,需要根据课程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素材,既要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学习资源,也要为学生搭建任务群框架,形成思考与探索的支架。可见,这种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储备”支持,也可以为学生转化思维方式、运用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创新想法,发展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以阅读任务群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
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阅读与理解、表达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键素养与必备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在阅读中能够形成对词语、语句与文本的理解,了解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技巧,在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发展;学生向教师、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运用文本元素进行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落实、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语文阅读任务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为学生搭建开放自主的阅读任务群框架,并且为学生提供创造性阅读任务,让学生拥有自主体验与创新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或者合作学习,深度参与阅读任务群,经历感悟、理解、欣赏、表达过程,形成怀疑、探究、批判的体验,逐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任务群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在语文阅读任务群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笔者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及《骆驼祥子》节选等文章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阅读任务群教学。
(一)立足单元整体整合内容,构建阅读内容体系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理解与表达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任务群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理解能力,结合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要求,明确阅读任务的基本学习导向,之后构建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语文阅读学习内容体系。
《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及《骆驼祥子》节选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这些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文章。教师从学生生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小人物”,如人力三轮车夫、出租车司机、路边摊贩等。经过了解,发现学生们跟小人物的接触不够深入,无法深切体会这些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难,不利于学生理解语文文本。因此,教师整合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内容,提出阅读主题为“走进小人物的人生”。在这几篇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融入了鲁迅的《一件小事》、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构建围绕主题的阅读内容体系。在本次阅读任务群教学中,阅读内容体系紧扣主题,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也联系当下生活,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质疑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置阅读任务群,搭建“创新”的思维桥梁
教师将本次整合的阅读内容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任务,结合不同的文本材料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直接设置“自主选择阅读”的阅读任务,突出强调本次阅读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为学生们搭建思考的桥梁,促使学生在分析任务要求、凝练任务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更新颖的解决思路或者方法。教师也可以利用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尝试解读课文、剖析课文主题思想与具体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本次“走进小人物的人生”阅读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就考虑到学生们的综合情况,整合课程内容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阅读任务。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任务共同构成阅读任务群,突出“思辨”“探究”“自主”导向,指引学生层层递进,逐步萌生创新的思路,作出创新的探究行为。具体任务群为:阅读任务(1)之思辨·猜想阅读。各小组选择喜欢的文本,阅读其中一部分,结合题目与这部分内容,对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进行猜想,如《老王》文中在阅读题目之后猜想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任务(2)之探究·发散性阅读。各小组学生选择1~2篇喜欢的文章,尝试着从新颖的角度阅读、解读文章,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解读,各小组互相交流是从哪个角度解读文章的,尝试着在对方“没有阅读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让其通过你的解读与讲解了解这篇文章的故事与主要思想。阅读任务(3)之自主·批判性阅读。各小组学生在猜想阅读、发散阅读的基础上,继续对所选择的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提出对这篇文章中某句话、某个观点的疑问,带着质疑更细致地阅读文章,尝试着利用文章中的观点、语句、细节描写“反驳自己的质疑”。
(三)趣味阅读导语,激趣奠定创新基础
在阅读任务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内容感兴趣、对阅读任务感兴趣,才能够按照教师的预期主动分享更新颖的阅读方式、主动提出疑问,从而经历创新性阅读过程。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任务群活动的文本内容,设置趣味课前导语。
在本次“走进小人物的人生”的阅读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提问道:“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吗?请看这些图片,猜一猜哪些是小人物?找出不是小人物的图案。”这个课前导语,既包含本次阅读主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小人物”,并且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非小人物”选出去。这个环节中,学生们自然地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小人物”,从而对本次阅读任务群的主题元素形成基本认知,对“小人物”的相关文本产生好奇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为之后提出阅读任务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时间有限,而阅读任务群涉及时间较长,本次仅展示阅读任务群中前两个阅读任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以呈现在阅读任务群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与安排,教师开展阅读任务群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学科阅读的局限性与单调性,改变了以往的“单篇课文阅读”“单个线索解读”的局面,将原本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侧重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出新的阅读方式、新的想法与观点,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
在“走进小人物的人生”的阅读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与思考,具体如下。
1.“思辨·猜想阅读”环节课堂引导
教师展示PPT,提出问题:“请各小组结合课前对本次阅读课中阅读内容体系的了解,选择你们喜欢的文本。”一组学生回答:“我们喜欢《老王》。”教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们纷纷思考,得出结论:因为《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她的笔触细腻、描写自然生动,我们喜欢这位作者的文章风格。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有人喜欢鲁迅的作品吗?请说说你们的想法。”一组学生表示:“鲁迅笔锋犀利,素来有以笔为刀的名声,我们想要阅读这两篇与鲁迅自身成长有关的文章,看看他是否所有的文章都是犀利的。”各小组纷纷展开了猜想性阅读。
教师布置猜想性阅读任务作为阅读任务群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思考与联想。学生们一开始就带着猜测接触文本,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阅读中始终将自己的猜想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或者让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探究·发散性阅读”环节课堂引导
教师顺延上一个环节学生们的阅读思路,表示:“阅读文章时,我们除了可以从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出发,对课文进行解读,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课文故事进行解读与理解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学生纷纷结合屏幕上呈现的思维导图展开思考,各组学生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从课文故事的某个角度进行理解。某组学生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分别从“在烈日下的人力车夫”“在暴雨下的人力车夫”这两个角度入手阅读思考,解读文章。他们表示:“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所描写的人物中选择‘祥子’‘坐车的人’这两个角度阅读文章,从不同人的立场出发看待祥子的行为、暴雨与烈日天气的影响。”教师发布第二个阶段阅读任务:“那么,请大家继续对你所选择的文本进行阅读,尝试从更多的角度阅读文章吧!请大家尽可能地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其他同学没有想到的角度哦。从这些角度,理解故事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吧!”各组学生纷纷响应,选择本组同伴都喜欢的文本,尝试着从更新颖的角度解读文章。某小组学生根据《一件小事》课文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创新了阅读角度——①作品创作时间角度;②故事中三个角色之间关系的角度。他们这样想:“故事写于一九二○年七月,这个时间段国内发生了什么?从这个角度思考这件小事对‘我’所产生的影响。”“‘我’与一个女人及车夫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个关系中分析出这个女人所遇到的事情、这个车夫的行为与神情给‘我’带来的震撼。”
这个小组学生提出了两个全新的阅读角度,这两个角度契合文章内容,也与作者、文章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息息相关。从这两个角度入手阅读文章,使读者对这篇文章中“我”所发生的转变有了更新的理解——“我”面对车夫的行为,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以往的傲慢、冷漠、无知与麻木,此时车夫是“大”的,我是“小”的,这让“我”开始警醒。在这一环节,各小组纷纷寻找新的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阅读与解读。
这样的发散性阅读任务,不仅改变了课堂阅读任务群学习中的无聊和无序,也让学生们突破了阅读定式思维,围绕文本内容展开多向思考,通过创新角度进行创新性阅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对文章内容的思想共鸣。同时,这样的阅读任务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创造性,让学生在创新角度、创新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创新能力。
3.“自主·批判性阅读”环节课堂引导
经过一系列的猜想与发散阅读,学生们对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各文本的故事、角色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引出学习任务群中第三个阶段的阅读任务。教师表示:“阅读你们所选择的文章的开头第一段,猜一猜你所阅读的文本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可能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能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有一个小组阅读了《老王》第一段。此时,教师一边观察该组学生的阅读情况,一边给予引导:“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当是“老王”,主题思想应当是“一些不被
重视的、善良的、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普通人”。此时,另一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与猜想性理解成果,即从“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段话得出结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当是“我”,猜测主要故事是“由我的坏脾气所引发的一件至今难忘的事情,发生这件事情之后,我的坏脾气得到了改变”。
在这一教学设想中,教师没有直接提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与观点,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想法,自己对故事内容、角色进行解读。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自己的阅读角度出发,选择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语句、更有意义的人物角色进行解读,主动提出更新颖的解读角度,从而实现对课文的多角度解读,发挥创新的学习效能。教师这种革新阅读任务的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创建层次鲜明、开放自主的阅读任务群场域,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自然地做出创新性阅读学习行为。这样的阅读任务群落实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阅读任务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主、交互的学习支架,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索阅读需求,也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与表达,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本次展示的课例可以发现,教师要想充分发挥阅读任务群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确保阅读任务群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因此,教师应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构建阅读任务群的内容体系与任务体系,还要调整阅读任务的基本形式,采用“读思议”结合的手段,设置实践环节,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学生创新能力得以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3):7375.
[2]刘晓超.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1315.
[3]郑巍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任务群”实践路径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7):3234.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