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在基层采访发现,西部某县水利、发改、文旅、林草、交通、自然资源等多个职能部门领导均因工作原因身背处分,有的干部甚至身背多个处分。到了年底,干部之间甚至相互调侃:“没有背处分的干部要请大家吃饭。”像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并不罕见。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方却将问责当“法宝”,习惯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导致对基层问责泛化,基层干部承受较大的任务压力和问责风险,一些基层干部背着处分干事,“戴罪立功”“负荆前行”现象较为突出。
对基层问责泛化突出表现为,出问题的原因不全在基层,甚至不在基层,问责时却“眼睛向下”。一些基层干部直言,这样的问责就是给“上面”一个交代,出了问题必须处理人,基层干部就成了“背锅侠”。有干部表示,现在的工作“干得越多,错得越多”。
2024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真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基层干部期待,这一规定更快落地见效。
首先,明确各部门各层级的工作责任和负责范围,完善权责分明的问责链条,做到精准问责,不能一问责就“眼睛向下”,让基层背上不该背的处分。建立更加有效的纠错机制,发现不合理处分时,及时纠正,不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
其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论能力,让真正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得到成长进步。落实细化“三个区分开来”,给基层干部创造一个宽松有活力的干事创业环境,让基层从“负荆前行”到轻装上阵。(摘自《半月谈》1.14王浡、柳泽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