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装备 优化实验设计

2025-02-13 00:00:00王春霞
小学科学 2025年7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核心素养

〔摘" "要〕"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探究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所以,加强实验装备的优化与创新,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和实践过程,对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本文从创新实验装备、优化实验设计方面进行探索,力求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活动,实现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装备;优化;创新;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97-099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探究实践活动是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观察、测量、观测、实验探究、模拟实验、制作、体验等活动。其中,实验探究、模拟实验又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新课标指出,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保证学生完成全部的必做实验。

因此,加强对探究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和实践过程,对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创新实验装备、优化实验方案方面进行探索,力求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活动,实现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创新实验装备,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更新,许多学校实验器材存在老旧缺失的问题,已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本着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要求开发实验教具。应充分利用日常用品和材料,开发创新科学实验,让实验更贴近生活,让课堂更有趣,使学生有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所以,我们以创新实验装备为抓手,充分发挥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实现提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优化实验材料,使实验现象更典型

我们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用心发现问题,不断优化实验材料,力求让实验现象更典型。如在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一课中,我们发现使用木屑不能很好地展示热在水中对流的路线,用高锰酸钾颗粒代替木屑,则可以更形象地显示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投放高锰酸钾颗粒的多少、放在水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经过多次实验,探究出最适宜的颗粒数量,并发现用吸管作为通道将高锰酸钾颗粒直接送到水底中央,再轻轻拿出吸管,实验效果最好。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形象地展示了热对流的过程,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证据更确凿,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热对流的科学原理,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科学兴趣。

我们尝试设置专用实验装置,使实验操作更规范。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一课中,需要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教材中的实验选用白纸、手电筒和阻挡物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学生在撤去白纸后,无法将白纸和屏相联系,误以为影子的形成与“屏”无关;探究影子变化的条件时,每次改变的光源距离与角度的值都不确定,导致影子的变化无规律,学生难以得出结论。

我们根据以上问题对实验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固定轨道和可移动的光源,精准控制三个条件“光源、阻挡物和屏”的有无。当撤去一个条件时,影子无法形成,这种单一变量的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思维。同时,在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距离和角度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在方格纸上记录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大小:当光源角度一定时,改变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当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一定时,改变光源角度,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屏、阻挡物。

本实验装置的优点在于,既能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培养学生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思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探究特点;同时,本实验装置也能探究光源的位置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一举多得。本实验装置获第37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组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二)创新实验装备,使实验证据更确凿

我们发现,在一些科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实验结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于是仔细研究原因,积极改进创新实验装置,将数字化实验装置引入科学实验中,力求实验证据更确凿。

如青岛版科学《水蒸发》一课需要实验证明“水蒸发时会使周围温度降低”这一科学原理。课文中呈现的实验方案是:用纱布包住水温计的玻璃泡,观测温度;将水温计放入水(室温)中,浸湿纱布,静置一段时间,待液柱静止不动后记录温度;将水温计从水中取出,在一段时间内观察液柱的变化,做好记录。

然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此实验存在三大弊端。

1.原实验只用一支温度计测三个场景下(空气、水中、水蒸发)的温度,温度计示数随实验场景不同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对小学生而言,这不利于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原实验使用普通水温计,难以精确测量温度的细微变化,本实验进行于初冬时节,此时室内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温度计示数变化很小,如果纱布包裹太厚,含水量太多,短时间内甚至看不到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导致学生难以准确收集实验数据。

3.原实验不能直观呈现水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蒸发过程。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学生从始至终看不到棉纱中的水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蒸发过程,所以难以将“水蒸发”现象与“周围的温度降低”这一结果直接联系起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了实验装备与方法:在木架上固定3支试管,将3支数显温度计插入试管内。实验方法:一是打开数显温度计,等待数字稳定后,观测实验开始前的初始温度;二是将1号试管继续置于空气中,将2号试管置于室温水中,将3号试管外部喷洒室温水雾,使其处于蒸发中;实验时间6分钟,每隔1分钟记录1次温度计数据;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可以全程直观呈现被测物体试管在空气、室温水、水蒸发三种场景中的温度变化,对比更鲜明;用数显温度计代替常规水温计,能精准呈现数据细微动态变化,便于学生观测并记录数据;让蒸发“看得见”,在试管外部喷洒水雾,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水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蒸发现象,可视化的蒸发过程同时伴随温度计示数的不断下降,学生能很容易得出并理解“蒸发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的实验结论。

这一实验改进装置获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山东赛区)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三)巧用新材料,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普及,我们也积极尝试将新材料运用到实验装备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常规使用的实验装置是一根铁棒,上面用火柴蘸取凡士林依次粘好,再加热铁棒一端,火柴棒会依次掉落,从而证明热可以沿着固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因为年龄小,蘸取凡士林的量有多有少,无法准确控制,实验中极易出现火柴不按顺序掉落的现象,从而容易得出与科学原理相悖的结论;同时,原实验装置存在热传导方向过于单一的缺点。

我们根据以上问题,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1.将三根金属棒与圆形铁片组合在一起,将单一的传导方向变为多元,既有直线方向,也有360°方向。

2.选择新材料温变油墨涂抹在材料表面,将热的不可见性转化成可见性。精心挑选浅粉色温变油墨,当它被加热到60℃以上时,就会变成深桃红色,实验中现象非常明显,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充满神奇与趣味性。当加热三根金属棒的一端时,可以看到金属棒从这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色,圆盘被加热的一端也变红,并慢慢向四周扩展。当用酒精灯加热圆盘的中心时,可以看到浅粉色的铁片从中心向四周慢慢变成深桃红色,热在金属棒与金属圆片中的传递清晰可见。

3.实验中,酒精灯火焰容易受空气流动的影响,导致火焰晃动,影响均匀加热,本实验增加防风罩,解决此问题。

本实验装置发挥了组合的优势,改进方法简单,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操作更节省时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此实验装置中的三根金属棒分别是铜、铁、铝,仔细观察,它们表面温变油墨加热后变色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此实验装置还可以用于证明不同材质的金属传热能力不同。本实验装置获第36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组创新成果一等奖。

二、优化实验设计,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型探究

我们以青岛版(六三制)科学教科书为例,加强课例研究与打磨,在优化与创新实验器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在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种类》一课“探究黏质土、壤土、沙质土的渗水性”实验中,教材上选用矿泉水瓶改装成漏斗式装置,选用黏质土、壤土、沙质土进行实验。实验时使用纱布包裹,水倒入黏质土、壤土土壤后长时间不吸收不下渗,导致黏质土和壤土的实验结果相近,区分度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我们自制渗水性实验装置,将纱布换成过滤纸,缩短渗水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在量杯上标注刻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到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加以整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探究乐趣。

在教学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开展“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模拟实验时,原实验是这样的:实验一,分别在木板上和毛巾面用测力计拉木块;实验二,在木板上用测力计拉加了两个钩码的木块。而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毛巾面非常容易褶皱,造成木块卡顿,影响实验数据的精确测量;测力计测数据时出现小数,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的数学知识,不具备读两位小数的能力。我们根据以上问题优化实验方案:用砂纸代替毛巾,实验时操作更流畅;创新使用测力计,采用数格子的方法记录实验数据,简单易操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一课开展“模拟地震的成因”实验时,原实验方案是通过挤压毛巾,模拟地壳发生褶皱;通过折断筷子,模拟地震发生产生震动与发出声音。该实验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形象、全面地模拟地壳的运动方式及地震发生时的情境。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组结构化模拟实验:实验一,挤压或拉伸陶泥块,模拟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产生的力量使地壳褶皱、错位;实验二,折断竹筷发出声响,产生震动感,模拟地震时有巨响及震动产生;实验三,弹动吹塑板底部的皮筋,模拟地壳震动,观察吹塑板上面的积木倒塌,模拟地震造成楼房倒塌的严重后果。这样的设计利用身边常见材料,层层推进,将抽象的地壳运动、无法复制的地震自然现象转化为可见的具象,深入浅出,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三、结语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科学教师应不断开发创新实验教学具,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索,让学生在有效探究中,学会合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各种信息、事实和证据,具备运用证据与推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初步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现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实现小学科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S].北京:教基〔2019〕16号,2019:11.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创新核心素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