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标签学生”的成长

2025-02-13 00:00:00刘洁琼
小学科学 2025年7期
关键词:成长小学科学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有学生被贴上各种“标签”,这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很不利。笔者关注了各类“标签学生”,阐释了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标签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科学;“标签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49-051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的动手能力高超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强但学习态度不够主动;有的思维不活跃但书面作业却很工整规范。然而,我们往往会看到教师不经意地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捣蛋大王”“学渣”“好孩子”等,而在我深入接触学生之后,发现他们并不都像“标签”中所描述的那样。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笔者基于科学教学的特点,在实践中关注了不同类型的“标签学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将用三个不同的教学案例来加以阐述。

一、激发兴趣,发掘学生潜能【案例一】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小张同学是个对科学学习很有兴趣的学生,他时常爱和我交流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但他却很没有自制力,上课时喜欢自顾自地回答问题,甚至干扰课堂,学习成绩也一直起起伏伏,是令教师头疼的“捣蛋鬼”。

后来,我担任了学校负责管理无人机比赛的科技老师,在招募人才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小张同学对无人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加入了无人机的训练队伍。在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虽然还是原来的个性,比较调皮,做事不够专注,经常失误,但他的训练成绩却不差,甚至好几次的训练成绩是所有队员中最好的。很快,区里的无人机比赛临近,他和其他训练的学生一样,很积极地报了名,还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比赛当天,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紧张,而他却还可以调皮地跑来跑去的,仿佛早已胜券在握。我看着他,说:“你这么淡定,待会儿要好好表现哦!”他满脸不屑,说道:“我平时训练可是成绩很好的,肯定没问题!”我隐约感觉他说这番话时有一丝的不安,还是提醒他:“别太急躁了,慢慢来,你平时训练成绩是不错,但失误率很高哦!”正式比赛开始后,其他学生都成功地完成了比赛,他却由于操控不当,最后降落时不小心失误了,只拿了个安慰奖。我很明显看到了他看似满不在乎但实则有些失落的表情,便向他安慰道:“没事,这不过就是一次比赛,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你得看到问题,你太追求成功,却忽略了技术动作,成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可能得到的。”他还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但明显是有所触动的。后来,在我们每次固定训练时间,我惊喜地发现他几乎每一次都是第一个到教室,也是练习时间最长的一个,在操控无人机的时候,他那种无比专注的眼神,让我明白,他对无人机的喜欢已经不是简单的比赛拿奖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于是,我和她的母亲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她对孩子的无人机训练非常支持,但也有些担心平时的训练会影响学业,我告诉她:“小张真的很热爱玩无人机,或许我们可以利用他的这种热爱,激励他在学业上也能做到同样努力。”在这之后,他开始有所改变了,不仅参加了无人机的区赛和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无人机区赛成绩至今还是我们学校的纪录。在学习上,他也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还经常得到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表扬。在完成小学毕业考后,她的母亲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小张的毕业考成绩很好,谢谢老师给他的帮助,相信他会继续加油的!”

如今,他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在一次科技比赛中,我发现他仍旧参与其中,寒暄中我了解到,他在初中的成绩也非常优秀。心理学的霍桑效应认为: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有些学生虽然看起来不太靠谱,但如果教师能发现他潜在的天赋,鼓励他做自己擅长且热爱的活动,在他取得哪怕小小成绩时就在众人面前给予鼓励,便有可能促进他在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进步。热爱就像一颗种子,如果能够给予合适的温度、水分与空气,总会生根发芽,开出最灿烂的花。

二、赏识鼓励,找到学生闪光点【案例二】

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小王同学是个让各科老师都头疼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他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关注,结果几天后就发现了问题,有同学来告状,说小王同学不认真做实验,和小组成员不好好相处。我也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他经常晚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即使交上也经常是大半空着,是老师们口中的“破罐子破摔”型学生。

于是,我从班主任和学生那里侧面了解了一下,也找他进行了单独谈话,发现他对科学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到需要动笔或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随后,我在课堂上特别关注了他一段时间,发现他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几乎从没得到过表扬或奖励,一有自己想法想提出,由于表达能力不强,常常被人打断甚至嘲讽,渐渐地他便认定自己就是这样差劲的人,行为习惯也就越来越随意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在一次科学制作任务中,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我规定小制作测试成绩排名前三的有特别奖励。下课后,他单独找我,小声问道:“如果我的小制作测试成绩能达到班级前三,真的可以得到奖励吗?”我看着他那渴望的眼神,知道我的机会来了,拍拍他的肩,说:“当然!如果你有这个能力,自然能得到奖励。”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窃喜,随后一周的实验测试中,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名。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颁奖,说道:“小王同学要特别表扬,很会动脑筋,必须给予奖励,大家鼓掌!”他走到台上来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但眼神里满是无法掩饰的欣喜。在之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他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很突出,但从未得到过展现。于是,我会经常在课堂上请他进行实验演示操作,并在他成功完成各类实验任务时及时给予表扬或小奖品;在遇到一些有难度的科学问题时,也会请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醒其他同学尊重他的发言。针对他的拖延习惯,我在他的旁边安排了一位认真负责的学生进行督促。在落实“双减”政策环境下,我陆续布置一些有一定提升的实验任务,我欣喜地发现他都能做得很好,特别是在一次科学实验任务汇报中,我发现他居然可以在台上以非常简洁幽默的语言将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引来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渐渐地,他开始越来越信任我了,对科学课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常常表示自己如果某一方面能做得更好一点,是否能得到奖励,还屡次在科学实验以及期末检测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揭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上述事例告诉我们:尽管有些学生身上的问题很多,但如果教师能够找到他们独有的闪光点,多表达对他的信任和认可,让他不再对自己充满失望,就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要知道,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可急不得,但只要找对方向,就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案例三】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小李同学,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女生,如果不是关注到她的作业,或许我很难注意到她,可以说是班级里的“透明人”。在一次作业练习后,我有点五味杂陈,在我印象里,她平时作业的态度并不差,于是我又仔细看了她所填写的内容,发现了奇怪的问题,她的练习中所填入的文字完全文不对题,就好像是随便挑了几个字填上去的,于是我询问了班主任以及其他同学,发现她是老师和同学所认为的典型的“学困生”。

我很快与她进行了沟通,她一脸认真地告诉我自己真的复习了,这让我想到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学习中的努力因素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而学习能力因素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于是我意识到这个学生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她的努力程度,而可能是学习能力问题。关注到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对她放低一些要求,给她的小组搭配一个平时比较优秀的学生来指导作业的完成,告诉她有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每次的单元总结,我都会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在一次单元检查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作业的质量不是那么好,但订正作业比较及时,也很认真,学习态度是很好的。于是,尽管她的表现离我的期待还差很多,我仍然提到了她的名字,说:“针对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我要破格奖励一位同学,就是我们的小李同学,因为她的学习态度非常好,很值得大家学习,请小李同学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在全班同学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她上台领取了奖励,尽管还是十分羞涩,但眼神里充满着喜悦。在这之后,我都会在课堂上适时地让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在她正确回答后给予鼓励;小组实验时,我会耐心地指导她所在的小组一点点尝试,并在成功后及时给予奖励;平时的作业练习中,不管她做得怎样,只要认真完成了,就会写上“加油”“很棒”等字样。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她开始变得自信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越来越流畅,尽管纸笔练习的表现还不甚理想,但能看到她写下的内容至少不再是毫无逻辑了,正确率也有所提高了。这看似非常微小的进步,对她而言或许是非常大的一步。

如今,虽然快临近小学毕业,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她认真的态度仍没有改变,作业情况越来越好了,也偶尔能听到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对她学习态度的夸奖。这个事例,是典型的学习障碍问题,心理学中对学习障碍有这样的理解:这类学生智力正常,具备正常的教育条件,但所取得的学业成就与前两者之间有重大差异,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这种障碍可能不都是我们熟悉的扰乱纪律或好动的特点,她有很好的学习态度,但奈何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如果我们仍旧以一般的标准要求她,那可以说是一种折磨。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就让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就好,每个人一定都会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从上述三个案例中,笔者发现,尽管不同的“标签学生”有不同的问题,但解决方法是相通的。不管是案例一中的通过科技比赛发掘潜能,案例二中的通过赏识鼓励找到闪光点,还是案例三中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成长,都需要教师放低姿态,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笔者也期待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将教育的科学性、策略性、灵活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让更多的学生摘掉“标签”,让每位学生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S].北京:国发〔2006〕7号,2006.2.

[2]喻伯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成长小学科学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8:26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