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师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的训练,能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所学知识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跳出常规思维,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本文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问题、实践活动等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面发挥的作用,旨在健全科学学科的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工程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37-039
工程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订合理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到制订方案、实施操作,再到评估改进,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流程,能让学生逐渐掌握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方法,学会在有限的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工程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责任意识,以使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积累经验,锻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一、基于问题导向,激发工程思维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
纵观当前的科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常常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帮助教师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工程应用场景相融合,为学生提供熟悉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背景,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对此,教师有必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核心,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解决目标与限制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问题界定、需求分析意识等工程思维。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工程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先应用媒体技术呈现校园的图片,再引入问题:学校打算开辟一个小型植物种植园,要种植适合本地生长且观赏期长的花卉,但是种植园的土壤肥力有限,光照时间也并非十分充足。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选择哪些花卉品种,以及运用哪些方法来改善土壤肥力和合理利用光照,让花卉茁壮成长。接着,教师为学生分组,指导学生展开探究。可以让学生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常见花卉的生长习性,看哪些花卉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哪些花卉较耐阴。随后,让学生向学校的园艺工人请教,学习如何判断土壤的肥力状况,了解一些改善土壤肥力的简单方法。在考虑光照利用时,学生则采用实地测量的方式,即测量种植园不同区域的光照时长和强度,根据所获数据,讨论花卉种植的布局。
在教学中,教师依托实际生活情境为学生引入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从工程情境中明确问题和需求,并在搜集资料、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初步形成需求分析和问题界定意识。
(二)鼓励提出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为学生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预设的框架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而如果我们鼓励学生提问,他们能基于自身的独特视角和好奇心,挖掘出更多潜在的科学工程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探索未知的过程。因此,在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尝试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打破传统中的思维定式,激发工程思维意识。
比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解了各种运动形式和力的作用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个装置,使小球能沿着特定的弯曲轨道自动滚动,并且在滚动过程中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敲响小铃铛?”在与其他学生讨论,共同确认了这一问题的价值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即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有的学生想到可以用塑料轨道搭建小球的滚动路径,用橡皮筋或弹簧提供动力,用小铃铛作为触发任务的机关。之后,在设计轨道形状时,学生也可以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考虑如何利用重力和弹力让小球顺利转弯和加速。此外,为了让小球敲响铃铛,学生也可以设计一个杠杆装置,即当小球滚到特定位置时,触动杠杆,使铃铛发声。
上述案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和实践操作,在思考材料选择、装置设计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培养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的能力,充分激发了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逐渐习惯从问题出发构建解决方案。
二、借助实践活动,锻炼工程思维能力
(一)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锻炼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主动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模拟真实的工程实践流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技能,让学生在分解项目任务、完成项目探究中,深刻体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资源整合等工程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智能照明系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学生探究项目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知识,并为学生分组,带领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智能照明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如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亮度、设置定时开关、手动调节亮度等。随后,让学生对电路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电路连接方式。对于亮度自动调节功能,学生可以采用光敏电阻,以便当环境光线变弱时,光敏电阻阻值变化,从而改变电路电流,实现灯泡亮度的自动调节。在选择材料方面,指导学生挑选合适的电池、不同功率的灯泡、导线、开关、光敏电阻以及定时器等电子元件,并将各个元件连接起来,焊接导线,组装电路。在测试环节,当发现环境光线变化时灯泡亮度虽然有变化但不够平滑的现象后,引导学生及时检查电路连接是否稳定、元件参数是否合适,以便经过反复调试,完成工程类的科学项目。
显然,学生在参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材料选择的过程中,能深入理解工程思维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技术设计,从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规划、设计与执行等工程思维能力。
(二)实验探究优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都侧重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较少对实验背后的工程思维进行挖掘。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下,教师对实验探究进行了优化,即对实验目的精准确定,对实验的步骤合理设计,对实验器材重新选择,并在实验过程中融入工程思维要素。这样,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分析、设计、创新等工程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在有限资源条件限制下,最大化地实现实验目标。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探索宇宙”单元中引入“月相变化模拟实验”时,教师便可对实验进行优化。具体来说,原本的实验只是简单地用球和灯光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来观察月相。基于传统实验,教师提出:“如何让月相变化的模拟更精准、更直观,且能展示出不同地理位置看到的月相差异?”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经过思考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改进策略,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即用一个可旋转的圆形平台代表地球,在平台上不同位置标记出不同的纬度,用一个白色的球体代表月球,并通过一个可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支架固定。而为了更精准地控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圆形平台上设置刻度盘,精确标记月球的位置和转动角度,同时,为了展示不同地理位置看到的月相差异,他们认为也可以在标记的不同纬度位置,设置可伸缩的观察杆,让观察者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月相。
可见,通过对月相变化模拟实验的优化,学生深入分析了实验的各个要素,并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审视实验,对实验进行优化,充分应用了工程思维,锻炼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工程思维品质
(一)小组协作设计
融合工程思维的科学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单枪匹马地进行探索时,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以致降低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小组协作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促进知识的共享与思维的共建,从而攻克学习难关。对此,教师不妨依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并鼓励学生分工合作,从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提升系统思维与综合决策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合作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养昆虫》一课教学后,教师便可以布置“设计一个适合校园角落的小动物栖息地”的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在实际进行探究时,教师也要协助各小组进行人员的细致分工,如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收集材料。随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小组内进行设计讨论,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以绘制栖息地的初步草图,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如在大树下设置蜗牛的养殖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要考虑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和安全性,如设置围栏防止其他动物入侵,并在栖息地内放置一些小水盆提供水源等,有序落实小组协作项目。
上述安排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不断提升系统思维和综合决策能力,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协调资源,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今后参与更复杂的工程团队项目积累经验。
(二)成果展示互评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而展示评价,则能改变这种局面,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成果、学习质量。对此,当带领学生完成科学活动后,教师也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引导学生运用工程思维标准衡量他人成果,同时反思自己的作品,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品质,不断完善工程思维体系。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制作土电话”的任务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互评。在展示中,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土电话,并介绍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传声效果。在介绍传声效果时,学生也可以进行演示,提高交流的效果。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也要进行点评,讨论土电话的传声原理是否正确运用了声音通过固体传播的知识,是否了解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和损耗情况,如有的小组就提出,棉线拉得太紧会影响传声效果,辅助组内学生进行改进。同时,各小组也可以学习别组的创新点,如:有的小组在纸杯的连接方式上采用了特殊的打结方法,使连接更牢固且不影响传声;有的小组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线进行对比实验,找出了传声效果最佳的材料。
显然,通过成果展示与互评,学生拓宽了视野,逐步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工程成果,促进了工程思维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培养了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如同为学生播下智慧的种子,不仅能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稳健前行,也能让他们真正成为适应时代需求、富有创造力与实践力的新一代,更加享受探索科学的旅程。
参考文献
[1]陈航.基于情、知、言的应用延伸型小学科学工程设计课[J].基础教育研究,2023(12):60-62.
[2]潘洪建.科学教育要关注科学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班主任,2024(10):1.
[3]葛丽霞.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基于农村小学科学活动课程的教学[J].江西教育,2023(23):86-87.
[4]陈花.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7):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