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展开了对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与其妻辛追、其子利豨三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万件文物。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将“马王堆”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珍贵的文物现收藏在湖南博物院。50年时光流转,如今,湖南博物院游人如织,一票难求。游客慕名而来,期冀一睹2000多年前湖湘大地上前人创造的西汉文明高光时刻。
2024年12月,《人民画报》专访了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今年是他从事文博工作的第30个年头。2016年,段晓明开始担任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前身)“掌门人”,正是从那时起,湖南博物院日渐走近大众,并成为长沙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人民画报》:在您看来,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有怎样的独特作用?
段晓明: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职能就是收藏、保护、研究、传播人类文明遗存和人类优秀文化。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标杆,是城市的文化阵地,也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地区文明的记忆,是区域文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会客厅。
在一座城市里,博物馆能把这个区域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连接起来,清楚地讲述这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物产生活。博物馆拥有深厚的文化凝聚力,能把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凝聚起来,是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的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旅行第一站就选择“打卡”博物馆,因为在这里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人民画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作为湖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重点讲述了湖湘文明的发展进程,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该主题展。
段晓明:湖湘文化灿烂辉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活跃的现代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博物院定位为全面反映湖南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综合类博物馆,向社会推出一个能够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是我们的使命。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是反映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陈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第一部分“家园”,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是什么样的;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的;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诠释湖南人是如何获取生活资源的;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讲述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第五部分“湘魂”,提炼总结出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是什么。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览要“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目的。
只有以“人”为核心,历史和文明才有灵魂与内涵,才能成为游客系统了解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才能起到传承历史、启迪当下的作用。湖湘文化文脉悠远,深厚的文化传统浸润着生活在这里的湖湘儿女,大批湖湘儿女从这里出发,拯救国家,走向世界,这是区域文化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
《人民画报》:2 0 2 4年是马王堆汉墓发掘5 0周年,湖南博物院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请您介绍一下该系列活动的亮点和主要成果。
段晓明: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 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内外各领域的顶级学者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下,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传播、活化利用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一门专以马王堆汉墓文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马王堆学”已崭露头角。
2024年,我们举办了纪念马王堆汉墓文物发掘50周年系列活动,展示了多项马王堆汉墓保护的举措和最新成果。
一是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纪录片《马王堆》,并接收50年前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珍贵影像资料。5 0年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片影片的专业机构,被批准进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现场拍摄,记录了马王堆一、二、三号墓考古发掘、研究的全过程。2024年,在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把这份珍贵的学术版高清视频素材捐赠给了湖南博物院。
二是拍摄了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该片由纪录片《中国》原班人马倾力打造,借助科技创新元素,通过纪实拍摄、绘画加CG特效相结合的全新拍摄手法,充分展示了文物的细节与美感。透过马王堆,深入探索汉初中国社会和汉前中国文明,展现了中国从春秋至汉初的丰富物质文明和深厚精神文明,是又一次“文化+科技”的有益尝试。
三是发布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长沙马王堆汉墓文库》《中国丝绸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三套展示马王堆汉墓研究最新成果的书籍。这三套书籍涵盖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及一号汉墓纺织品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物资料,囊括了许多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物、文物高清图片、文物立体显微镜照等,弥补了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中的不足,是对马王堆汉墓简帛及一号汉墓纺织品文物最全面的整理和释读。
四是成立马王堆研究院。为深入挖掘马王堆汉墓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马王堆品牌的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湖南博物院成立了马王堆研究院。在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活动开幕式上,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爱武女士向名誉院长刘钊教授颁发聘书,并宣读首批特聘研究员名单。
五是与香港科技大学、敦煌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腾讯臻益(北京)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芙蓉实验室6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湖南博物院将整合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资源,进一步扩宽国际视野,加强与合作机构在马王堆汉墓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化与科技融合等领域的合作。
六是发布“马王堆”文化+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聚焦马王堆数字化资源建设,湖南博物院围绕马王堆汉墓文物,目前共完成9 4 8件马王堆藏品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共包含7779张图片和2 8 5件三维模型,初步形成马王堆汉墓文物知识库。未来一年时间内,马王堆汉墓文物将完成包括残片在内的100%数字化采集,并形成马王堆汉墓文物的知识图谱。
《人民画报》:马王堆汉墓作为湖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马王堆的研究有怎样的现代意义?
段晓明:始发掘于1972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完整体现了汉初的生活方式和丧葬观念。这些随葬品中,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T形帛画,将源自神秘上古传说的众多祥瑞元素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于丝帛之上,绘制出一幅瑰丽多彩的生动图景。
马王堆汉墓的核心是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史,表达了西汉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表达了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理解。通过我们的研究、传播、展示能充分地反映出西汉初年中华文明的高度,其很多理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是相通的,体现出了马王堆汉墓作为世界文明宝库的一部分,其研究、交流对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