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张杰出道的20周年。
在音乐市场越发碎片化、速食化的当下,能20年不间断推出作品的歌手并不多,张杰是其中一位。“选秀”流行的时代,他是初代真人秀比赛的全国冠军,之后他又顶着光环再次参赛,最终打开事业版图;网络流量横行时,他经历过铺天盖地的“玩梗”潮,也通过热门歌曲、音乐节目证明自己;近些年演出市场火热,他的巡演、跨年演唱会场场卖座——2024年8月,张杰在北京鸟巢连开8场演唱会,创下了内地乐坛的新纪录。
回顾这20年,张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感觉做很多事像是自己第一次‘吃螃蟹’。”一个月前,他又成就了一个自己的“第一次”,推出电影《张杰曜北斗巡回演唱会》,上映首日票房就达到了2799.8万元。
《环球人物》采访张杰是在他42岁生日前夕,他给自己送了一个生日祝福:“不要再‘要得’了,不用往外获取,而是要向内生长。”“要得”是四川方言,表示赞同或认可,是张杰从小听到大的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渴望过听到别人“要得”,也在很多所谓“得要”中成长。
来到四十不惑的年纪,他说:“这两年,我学着修正自己,要做最自然的自己。”
以下是张杰的自述:
对我来说,鸟巢是一个幸运之地。第一次在那儿演出是2018年8月,开启“未·LIVE巡回演唱会”。天气预报说那天会下大雨,工作人员一早就开始紧张。就连当天的演唱会嘉宾张靓颖都替我捏把汗,在来的路上给我发信息说:“完了杰哥,今天这个演唱会得给大家淋成落汤鸡了。”
神奇的是,那天北京周边都在下雨,可唯独鸟巢那一片没有。我心想,这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地方,汇集了全世界的能量,此时此刻幸运也降临在我身上了。因此,上台前我就告诉自己:这场演唱会一定会非常顺利,我要做的就是用尽所有能量回馈观众。
2023年8月,再一次登上鸟巢前,我就有了要把这3场“曜北斗巡回演唱会”拍成电影的想法。我很喜欢看电影,也经常看演唱会电影,片中很多细节、画面、故事,都是现场演出未必能完全展现的。开唱前,我们请专业的拍摄团队来北京开会,运用哪种电影器材,每一个镜头如何切换都要提前确定。
音乐现场是转瞬的激情,但职业生涯快到20年的时候,我特别想把那些瞬间定格,全屏幕呈现,最终就有了《张杰曜北斗巡回演唱会》这部电影。影片中,有一些画面我尤其喜欢,就是摄影机从我背后拍摄的镜头。那是只有我和乐手们才能看到的视角,是我看向观众的视角。一个歌手,站在台上,看到几万人挥舞荧光棒为你呐喊,是一份无法想象的震撼。演唱会其实是歌手和观众一同创造的,而我不想只是独自拥有这样一份精彩。
2024年8月,我又在鸟巢连开8场演唱会。工作人员问我:“你从没唱过8场,不紧张吗?”我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在鸟巢好像从来不会紧张。”这次倒是真的下大雨了,我们提前给观众准备好雨衣,做好安全工作,就开唱了。等到音乐响起,我突然觉得这场大雨好像是老天给的“舞美”,观众的心情也没有因此变糟,而是开心地合唱、互动,一切都被命运安排得很好。
20年前,我刚出道时接受采访,表现得特别青涩,但有一句话一直记到现在:“我唱歌就是把大家唱开心了,就可以了。”
如今,站在几万人面前唱歌,这份初衷依然会出现在脑海里:自己的工作能给他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是值得骄傲的事。
如今回看这20年,音乐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人更舒展了。以前的我就像一团纸,被手紧紧攥住;现在,这张纸已经铺平了,看不到皱褶了,成为一张完整的白纸,可以随意在上面绘画。
我来自小镇,小时候经常跟爷爷待在一起——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多都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对我是非常正统的教育,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在他们划定的范围内。二十出头的年纪,从四川来到大城市,一开始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没有办法融入北京、上海,也担心自己不够有特点,不能被记住。
因此,那时候的我常觉得是不是应该像那些很帅的人一样?就连接受采访的时候,还会去模仿其他艺人讲话的方式和语气,一边模仿一边心想:我这样是不是就更酷一点了?这样是不是才是艺人的标准?现在看来的确是很不成熟。
职业之路都是慢慢蹚出来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感觉很多事情都像是第一次“吃螃蟹”。2004年,我参加最早的真人秀比赛节目,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误打误撞、磕磕碰碰,最后还拿到了冠军,就这样入了行。过了两年又去参加另一个比赛,当时在外人看来也很不可思议:本来已经拥有一些收获或者一些名号,怎么又要重新开始?
然而,我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为了音乐和舞台。名号对我来讲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是歌手,我在唱歌——如果连唱歌的机会都没有了,那其他事情对我来说也都不重要了。
当然,有经历过内心挣扎的阶段,也有对大众的评论和反馈倍感压力的时刻,但所幸还有音乐。通过音乐,我得到了工作、爱情、家庭、朋友,内心逐渐变得柔和。42岁生日后,我希望自己不要再想“要得”了——不用向外去获取,而是可以往内生长。
我在每个阶段都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自我思考也自我修正。这些年才慢慢意识到,其实做最自然的自己才是最酷的。很多人一直纠结如何去找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最后反而丢失了自己。有时候把心态放空,回到平凡的状态,才可能真正得到和解。我有一首歌名叫《只要平凡》,每次唱这首歌都蛮有感触的,特别是这两年感受尤其强烈:“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
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就行了。
生活心态的转变,也会让创作心态转变。对我来说,音乐创作中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能给听众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或者是安抚慰藉,因此我一直坚持励志歌曲、温暖情歌的创作。很多人说现在音乐越来越碎片化,科技发展也可能压缩创作者的空间,但我觉得未必全是坏事,我尝试着去接受变化,并且跟变化做朋友。我相信,音乐还是音乐,它的本质是不会被任何东西取代的。
因为,音乐里面是有感情的。
第二,是不断给出新鲜的东西,比如我现在开始做融合的流行音乐,把东方元素、地方特色融合进歌曲里。我越来越觉得做音乐要有一种“玩”的心态,不必把它做得那么严肃,尤其是做流行音乐的。
创作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如果一种曲风、一首爆曲很多人在听,也可能意味着很容易就过时了。有些歌迷说:“张杰,我就喜欢听你的《天下》,就喜欢听你唱《这,就是爱》《逆战》……”其实,再创作一首类似的歌并不难,但我为什么要重复做一件事?我希望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
2018年的时候我发行过一张专辑,名叫《未·LIVE》。那时正处在音乐传播媒介革新的阶段,数字音乐、短视频音乐已经开始占领市场,很多音乐人也都在摸索新的方向。那个时候,这张专辑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大爆”,但是这两年开演唱会,我反而能听见很多人一起合唱专辑里的歌,《无药可救》《一路之下》等歌曲都有大量听众。也许创作就是这样:一部分做给现在,一部分做给未来。在生活速度、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内心和创作反而需要一些等待。
这样看来,我的确是幸运的。过去20年,经历过一些事,等待过一些机会,也遇见了许多和自己频率相同的人,最终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点,找到了和音乐“玩”的状态。未来20年,我相信会更加精彩。
编辑 陈娟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勉
人物简介:张杰,198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04年获《我型我秀》全国总冠军并出道,2007年因参加《快乐男声》备受关注,代表作品包括歌曲《这,就是爱》《逆战》《勿忘心安》等。2024年3月发行新专辑《要得》,12月推出演唱会电影《张杰曜北斗巡回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