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的双重价值探究

2025-02-10 00:00:00刘涔
红岩春秋 2025年1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摘要:红色记忆是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记忆建构与意象传承,政党认同是民众在情感和行动层面对政党的感知、赞同、认可与归依。文章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杨闇公的革命风范为研究对象,从红色记忆与政党认同的维度入手,解读杨闇公革命风范的丰富内涵,分析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的显性与隐性价值,研究其在构建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杨闇公;红色记忆;政党认同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2]。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之一,杨闇公以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誓言,形成了英勇豪迈的革命风范。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有助于赓续建党初期的红色记忆,提升个人、民族、国家等多重主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

一、红色记忆与政党认同的多维探析

社会记忆是依托于各种物质或非物质媒介的符号识别系统,通常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各种仪式活动为手段,在反复重现被选择的重要信息中塑造社会成员对历史发展的集体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记忆,红色记忆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树丰功伟绩的集体记忆,不仅展现了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3],而且对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兼具时效性和时代性特征。一方面,红色记忆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力有所差异,可能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衰变,难以准确传达其蕴含的价值内涵,导致社会成员出现集体失忆甚至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另一方面,红色记忆又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表达形式、信息传播媒介及社会主流价值进行适应性调整,引导民众结合所处时代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客观评价,把握当代发展与历史演进的内在连接,赋予红色记忆新的时代特征。

政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特定政治组织的情感归属和价值判断,既表现为情感层面对政党的感知和赞同,更集中于行动层面对政党宗旨和目标的践行[4]。政党认同衍生于民众对属于哪个政治团体、受领导于哪个政治组织等问题的回答,与政党建设产生强烈内在耦合。民众只有对政党具有理性认知、深厚情感,才会有强烈意愿了解政党的性质宗旨、参与政党主导的政治生活;政党只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社会政治生态演变中把握民心所向,才能避免民众的信任危机。民众对政党的认同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主体自身感受,不同主体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境遇不同,可能对政党的执政成效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反馈,由此产生的政治隶属感及行为自觉也会有所差异;二是历史文化因素,各政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表现、所取得的成绩、是否符合本民族文化传统,都可能影响民众对政党的认同;三是社会宣传影响,新闻媒体报道、社会舆论导向、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构,都会影响民众对政党的认知和认同。

二、杨闇公革命风范的内涵解读

“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是杨闇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生动展现。杨闇公的革命风范镌刻着伟大建党精神印记,集中表现为始终坚守崇高理想信念、秉持无畏知重负重、厚植深刻人民情怀。

(一)内在本质:坚守崇高理想信念

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领导民众同反革命势力作坚决斗争是贯穿杨闇公短暂壮烈一生的主线。旅日留学期间,杨闇公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组织学生运动,反对日本当局对留学生的政治迫害。1920年回国后,他与吴玉章等人探索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多次领导开展工人、农民、学生运动,反对军阀割据和专制统治。1926年12月,与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发动泸顺起义,配合北伐进军。1927年3月,领导组织重庆市民在打枪坝集会,抗议英美帝国主义军舰炮轰南京罪行,在反动军阀酿造三三一惨案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二)鲜明底色:秉持无畏知重负重

1927年3月24日,为阻止北伐军占领南京,英美帝国主义以保护本国侨民和租界为借口,指挥军舰炮轰南京城,造成军民伤亡2000余人。为此,中共重庆地委决定于3月31日在打枪坝以重庆工农商学兵反英大同盟名义举行集会,抗议英美帝国主义暴行,扩大对民众的反帝反封建宣传教育。活动前,反动军阀进行了军事部署和舆论准备。面对恐吓与威胁,以杨闇公为首的重庆地委决定不向反动派低头,如期召开集会以激励民众,同反动军阀进行坚决斗争。年轻的杨闇公多次拒绝了军阀的拉拢和亲友的劝阻,毅然走向打枪坝会场,在集会最前线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

(三)根本所在:厚植深刻人民情怀

出身于封建大家族、年少时就已东渡留学的杨闇公放弃了官场的“平步青云”,选择领导广大贫苦民众以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主义统治的旧世界,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世界。这样的抉择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进步人士的价值引领,更离不开其自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早在幼年时,杨闇公就多次表露出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和对贫苦民众的同情,自评“旧社会的叛徒和新社会的催生者”,期望彻底改变腐朽的社会面貌,为人民群众带来自由平等的新生活。深厚的人民情怀,正是杨闇公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根本驱动力。

三、赓续红色记忆: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的显性价值

赓续红色记忆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新的时代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有助于通过具象化的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场域记忆,使民众深刻了解党的早期革命史,形成正确历史认知,赓续红色记忆、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一)唤醒符号记忆,强化对革命缘起的红色认知

作为具有携带意义的载体,符号能充当历史事件发生的形态学证据[5]。唤醒杨闇公革命风范中的符号记忆,有助于强化民众对革命缘起的红色认知。具体而言,杨闇公革命风范包含丰富的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这些符号是党在革命源起阶段积淀的珍贵记忆,能够证明早期红色革命的困难与艰辛。例如,杨闇公在其个人日记中所写的相关内容,表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在革命不同阶段的思想认识变化;杨闇公在国民党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工人运动报告、农民运动报告、政治运动报告,展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立场和主张;杨闇公在领导群众运动中留下的图像及其壮烈牺牲后的遗照,揭露了反动势力对革命党人的血腥镇压,展示了党在早期革命斗争中面对的残酷考验。

(二)联通情节记忆,激发对革命先烈的红色情感

赓续红色记忆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对民众的精神召唤功能与价值观塑造功能[6]。新的时代背景下,联通杨闇公革命风范中的情节记忆,把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体情感升华为同频共振的群体情感,有助于在场景叙事和话语沟通中激发民众对革命先烈的红色情感。具体而言,通过挖掘整理杨闇公革命故事,为感悟红色历史提供更多来源,使民众在对话与回忆中感悟杨闇公的革命风骨;通过互联网全媒体传播,使聚焦杨闇公革命故事的文章、图片、视频覆盖更广泛的群体;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与交流活动,鼓励系统研究杨闇公生平事迹,深化学界认知。

(三)复归场域记忆,实现对革命精神的红色传承

场域记忆是指某个特定地点由于发生在此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被赋予的集体记忆,承载着象征化的历史内容和印记[7]。新的时代背景下,复归杨闇公革命风范中的场域记忆,有助于发掘其符号表征和内在意蕴,实现对革命精神的红色传承。具体而言,通过建立和完善与杨闇公革命风范相关的纪念馆、博物馆,保护和修复革命战争时期的遗址遗迹,增强民众对革命历史经纬的直观感触;通过在重要革命纪念日或历史事件纪念日举行纪念仪式和祭奠活动,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使民众缅怀革命先烈的形式多样化;通过VR、AR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在数字体验与文化传播领域延伸出新的增长点,使民众深刻领会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信仰、革命基因。

四、增强政党认同: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的隐性价值

增强政党认同是体察民心向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有助于以记忆构建为纽带,具象化早期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引导民众持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一)感悟革命精神,增强理想认同

政党理想认同是民众基于对政党目标宗旨的认知判断而形成的,表现为对政党的思想、纲领、方针和政策的支持,并积极主动要求加入组织,以党组织成员身份践行对政党的忠诚与热爱[8]。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能够使民众在感悟革命精神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认同。一是鼓舞民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通过了解早期共产党人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胜利,坚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推进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二是引导民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通过了解杨闇公为革命事业所作斗争,激发接续奋斗的热情;三是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自觉提升自身意志品质。

(二)品读革命故事,增强情感认同

政党情感认同是民众对政党执政理念、纲领、目标、行动的情感赞同与归属,并通过观点和行动将情感体现出来[9]。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能够引导民众深入品读革命故事,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一是增强情感传播,使民众在品读故事中感受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通过情感体验传播信息、思想与愿望;二是增强情感驱动,使民众在杨闇公革命故事中感受中国革命的曲折与艰辛,通过情感活动促进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三是增强情感感染,使民众在杨闇公革命故事中感受早期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热爱,通过情感交流互动扩大情绪影响,在更广范围内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共鸣。

(三)体会革命艰辛,增强行为认同

政党行为认同是民众对政党政治实践活动的总体性评价,不仅涵盖政党的政策、决策及其执行过程,还包括对政党管理风格、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等表现的感受与体验[10]。增强政党行为认同有助于提升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促进政策和决策顺利执行,推动更广泛的民主参与和政治动员。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能够引导民众深入体会中国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行为认同。一是通过了解杨闇公等早期共产党人带领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高对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支持;二是通过了解杨闇公等早期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与执政纲领的支持;三是通过感悟杨闇公为理想信念奋斗终身、至死不渝的革命风骨,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任务的认识。

五、结语

杨闇公革命风范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塑造社会共识、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应积极弘扬杨闇公革命风范,充分发挥其赓续红色记忆、增强政党认同的双重价值,以更具时代内涵与实践根基的革命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3]王振杰,张贵星.构建“红色记忆”传承的常态化机制[J].人民论坛,2018(08):134-135.

[4]赵宬斐,宋坚刚.政治生态变迁中的政党认同[J].南通大学学报,2017(04):59-64.

[5]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8(04):128-136.

[6]陶俊怡.论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红色记忆的深层破坏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106-112.

[7]邵潇涵.国家记忆再生产:智能传播场域研究的新视角[J].理论导刊,2023(11):41-48.

[7]徐晨光.在深刻认知中形成对党的深层认同[J].新湘评论,2015(13):19-21.

[9]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01):62-68.

[10]付瑀,李美玲.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建构政党认同的实践逻辑[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2(02):30-3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22FDJB020)

作者简介:

刘涔,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定位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建党精神语境探析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价值赓续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人民论坛(2021年29期)2021-10-29 03:20:18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人民论坛(2021年28期)2021-10-23 18:56:09
论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