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惊千秋:文学史上流芳千古的公牍文

2025-02-10 00:00:00曾勋
廉政瞭望 2025年2期
关键词:出师表李密海瑞

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好文章大抵可以用曹丕在《典论》中的话概括,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说,好文章除辞藻华丽、情感真挚外,还必须带有事功作用,它能成为治理国家的良策,也能永恒地传载盛世的思想和理念。

自古以来,士大夫在国家危难、朝政腐败、民生凋敝时,挥如椽大笔,将自己对家庭、为官和对生命、国家的理解与敬仰倾注于书、表、疏的公牍文中,让这些文字具备了颂德、立言、审美的文学功能。

表忠孝之道

代表作: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蜀汉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继位。诸葛亮决定趁曹魏新王缺乏统治经验的时机出师北伐,于是,一篇足以封神的上表文横空出世。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书《出师表》,其字字珠玑、气势磅礴,不仅是一篇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奏章,还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备受后世文人墨客推崇。

苏轼评价《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正是因为它以率直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和社稷恳切忠贞的情感,每当历史进入类似境遇,有志之士便能从中汲取能量,文化血脉因此被沿袭。据传,南宋时期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时,有感而书?《出师表》以表北伐抗金的壮志。

唐代书法家李邕多次书写《出师表》,李白前去瞻仰墨宝,吃了闭门羹,不甘心地写下“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诗句,说孔子还认为后生可畏呢,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诸葛亮《出师表》是“表”这一类公文的代表作。

《出师表》纵使附加了士人理想的光环,蜀汉终究未能翻身,这反而让其染上悲怆色彩,更令文人士子耽溺。蜀汉景耀五年(262年),曹魏名将邓艾率军西征,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炎废除曹奂的帝位自己上台,定国号晋。

这时的蜀汉旧臣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顺从司马氏当个晋朝的官员,要么回农村老家养老。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李密,曾在蜀汉时期担任益州从事、尚书郎等职,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晋武帝多次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去辅佐太子,但都被其婉拒。考虑到凶险的政治环境,李密需要找到拒绝司马炎的“合法”借口,以免因怀念旧朝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他在泰始三年(267年)书《陈情表》向司马炎汇报家中情况。他以为祖母尽孝道的名义婉拒到新朝出仕,礼崩乐坏后意图重建纲常秩序的司马炎乐意听到这样的借口。

《陈情表》用大量的典故与修辞,增强了文学审美功能。“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中“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儿子魏颗将其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让其爱妾改嫁。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见一老人将草打成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晚上梦到这个老人说他是魏武子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助他擒敌。李密运用这个典故,表示就算死了也要报答圣上之隆恩。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文中形容祖母孤苦的比喻,袒露了李密与祖母难分难舍的心绪。在怀念亲人的语境中,文中词句和其构建的意境总能激发国人灵感。

司马炎读完《陈情表》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遂赏赐李密两名奴婢,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李密上奏《陈情表》约一年后,其祖母去世,他在西晋先后出任温县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于太康八年(287年)在蜀中的家里辞世。

笞国政之弊

代表作: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诸葛亮在乱世中相机而出,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虽未成大业,却实现了人生理想。后世士大夫大都以他为楷模,常吟诗作赋慨叹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王安石曾作《诸葛武侯》说“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意思是,区区蜀汉能与实力更为雄厚的吴魏抗衡,正是因为刘备真诚虚心求得了诸葛亮这个大才辅佐。

能辅佐国君实现政治抱负的人毕竟寥若晨星,王安石就是那名万里挑一的幸运儿。那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20岁出头的宋神宗赵顼继位,面对大宋颓势,意图重振朝纲,这时,他想到任翰林学士的王安石。早在10年前的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返京述职,就给宋仁宗赵祯递交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公牍文,提出通过发展生产、广开财源来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通过改革教育和吏制解决“风俗日以衰坏”等问题。

该文洋洋洒洒万言,笔触纵横自如,巧用对仗、设问、类比、排比等修辞,梁启超评价其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万言书”交上去后,宋仁宗对这名司法官的意见没上心,搁置不理。10年后,神宗上位,找来王安石询问治国理政的问题,王安石当场没有说清楚,下来后决定写篇奏章来回答神宗的问题,于是便有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在札子中对“本朝”皇帝一一点评,认为正是他们“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让国家平安了百年,特别是仁宗皇帝“宽仁恭俭”,没有大兴土木搞一项面子工程,也没有错杀一个人。

马上,王安石进入正题,话锋一转,说“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王安石的意思是,本朝百年平安无事只是表象,所谓“平安”背后,是从上到下集体缄口沉默,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这才是问题所在。

王安石列举皇帝只喜欢与宦官和妇女相处而不问政事、朝廷没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官吏调动频繁难以考核政绩、徭役沉重造成农民破产、内地驻军风气涣散、朝廷不会理财等问题,认为整个国家已然病入膏肓,只是没有遇到特大天灾和外患,一百多年来才未出大乱子,呈现出虚假的平安。

“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王安石表示,天靠不住,人事不能再懈怠下去了,今天就是大干一场的好日子。之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新旧碰撞,火花四溅。变法一出,司马光、韩琦、欧阳修陆续上书,轮番轰炸新法。其中,当数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最具文学性。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34岁的苏轼从凤翔考回京城,被授予直史馆一职,负责编修国史。彼时,包括苏轼尊敬的欧阳修等一众人都因反对新法被外放,苏轼见改革激进,民众深受其害,朝廷中的“友军”又因反对新法损失惨重,便向神宗奏上八千余字的《上神宗皇帝书》。

进言一开始,苏轼即言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接着,他阐述自己对君主与民心关系的深刻见解,认为人心之于人主,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因此,苏轼恳请神宗皇帝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以安国本。

当时苏轼官阶不高,却能站在为国为民的高度独立、理性地思考国政,甚至某些观点带有现代思想的超前理念,加之文章谈古论今,引尧舜汤武百代兴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篇上书被后世士人视为苏轼最重要的政论文。

神宗皇帝阅读完《上神宗皇帝书》,心情颇复杂。苏轼并未完全反对新法,而是反对“求治太速”,希望皇帝考虑问题能更全面更和缓。然而,苏轼在阐述观点时,引用了大量反面典型,如商鞅变法失人心被车裂等事例,容易让神宗皇帝产生不好的联想,似乎不纳此谏,自己可能步历史罪人的后尘。神宗皇帝自此对苏轼产生了成见,后来苏轼被外放密州、杭州,经历“乌台诗案”的种种不堪,可以说都是因这篇上书而始,他后半生漂泊无依如无根的浮萍也是因此书而起。

谏国君之庸

代表作:韩愈《论佛骨表》、海瑞《治安疏》

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在昔日强盛的帝国版图上留下了种种伤疤,唐宪宗采用政治、军事结合的手段基本上解决了一部分藩镇割据问题,开创元和中兴。“大功之后,逸欲易生”,他步了太宗、玄宗后尘,开始四处求仙吃药。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派宦官到凤翔法门寺,将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迎入宫,供奉三日,又送回寺院。

此前一年,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平定淮西叛藩吴元济回朝后,被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见宪宗整日寻仙吃药,供奉佛骨,带头掀起佞佛之风,终于坐不住写下了《论佛骨表》。他认为“佛不足事”“佛不足信”,并引经据典,用先王之教与先王礼法作为理论依据,批评唐宪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谬性与危害性。韩愈还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为苍生社稷献身的士大夫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宪宗阅完后大为恼火,对裴度等人说,韩愈说我奉佛可以接受,但用东汉后那些信佛的短命王朝、短命皇帝来打比方,分明是咒我短命早死啊,韩愈作为臣子,实在太狂妄,容不得他乱来。随之,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往后余生起起落落,逐渐远离权力中心。

海瑞上《治安疏》,“侃直痛快”,被嘉靖帝关进大牢。图为海瑞故居海瑞塑像。(曾勋/ 摄)

骂皇帝古代按律应是死罪,《唐律》里就有“大不敬”的罪名。因而,上书骂皇帝也讲究艺术,韩愈的“骂”多以祖宗遗教和圣人之言为参照,行文风格属于婉约派;而在明代把持特务机构的宦官与文官的两股势力此消彼长,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文臣群体坚持进谏,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死谏,这一时期文官上书言事,多豪放而鲠直。

嘉靖帝朱厚熜即位之初,曾有励精图治之举,如抑制宦官、裁减冗员、任用贤士等,随着年龄增加,他开始怕死,也迷信起来,派人到处寻找方士炼丹,整日不理朝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方士王金等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制长生妙药献明世宗。朝堂百官敢怒不敢言,从兴国知县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不久的海瑞上《治安疏》。

海瑞这篇上疏多次提到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明君,也多次提到贾谊向汉文帝陈述政事,上疏的整体内容与前朝之谏并无二致,就是让皇上别再沉迷修仙吃药,应“翻然悟悔,目视正朝”“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精简机构、整顿官场、振作纲纪等等。问题就出在海瑞太“直”,他直笔阐述嘉靖帝的缺点,说陛下的过错太多了,一味地进行玄修,这是陛下内心受到迷惑;过于苛刻独断,这是陛下的感情出现偏差。最生猛的一句是,海瑞拿“嘉靖”的年号开涮,说天下百姓都说,“嘉靖”就是家家都净,没有钱财。

《治安疏》进宫后,朝廷上下哗然,都知道海瑞这次闯了大祸。首辅徐阶站出来对嘉靖帝说,海瑞这是想“卖直求荣”啊,杀了他,他就成了忠义之士,皇上你就成了杀忠义之士的昏君啊。

这时的海瑞,正淡定地端坐于府中,背后放着一口棺材。嘉靖帝咽不下这口气,把海瑞关进大牢,并没有将其处死。差不多10个月后的某天晚上,狱卒给海瑞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海瑞以为即将赴死,坦然地大快朵颐。吃完后,狱卒告知他,嘉靖帝驾崩,你马上要获得自由了。海瑞听闻噩耗,哭了整整一夜,几度昏厥。隆庆帝上台后大赦天下,徐阶辅助交接,特意起草遗诏赦免海瑞,并重新起用海瑞,升调他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

《治安疏》因海瑞的人格魅力而被后世士人尊崇,该疏“直指政府,揽权病国,侃直痛快”,又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猜你喜欢
出师表李密海瑞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海瑞定理Ⅰ”的历史性反思
法律史评论(2020年1期)2020-09-11 06:25:02
出师表
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2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56
夜书《出师表》
蛋白质计算问题归纳
论海瑞的“廉名”传播及历史启示
你来帮帮我
民间文学(2014年2期)2014-02-21 20:44:06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ocation Scal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