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的讨论登上热搜。据报道,2024年秋季,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苗头在2022年就已显现,当年消息显示,哈佛只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及至今年,“文科消亡论”甚嚣尘上,有观点认为,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崛起,文科实用性不足,在就业等方面劣势凸显,正走向末路。
此前张雪峰亦曾强调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弱势,其言论掀起轩然大波。但这件事本质上是人们对学科价值的片面认知在大众舆论中的显性化表现。文科终于从原本的“无用”走向了“消亡”?实际上,将这种短视的认知模式推广到理工科,一样能得出理工科也将走向消亡的荒谬结论。
如今,在全球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各行业面临着增长放缓、市场萎缩等诸多挑战,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理工科又何尝不在被类似的悲观论调“带节奏”,渲染令人恐慌的气氛?
有些声音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升级,一些传统理工科领域的岗位正在减少,例如重复性的制造业岗位。并且,随着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诸如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等理工科的部分工作将被机器取代。
但这就意味着理工科会走向消亡吗?显然不是。理工科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前沿技术创新,从芯片研发到航天探索,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理工科知识的支撑。
同样,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替代能力的人工智能,也对文科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基础工作上的高效,使得部分传统文科工作模式也受到冲击。例如在新闻行业,一些简单的资讯撰写工作,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查研究事实、斟酌推敲文字的价值被削弱,相反,这更凸显了文科在深度和创意层面的不可替代性。
从本质上讲,文科是对人类社会、文化、思想的深度探索与诠释。它涵盖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关键载体。回溯历史,每到大变局的时代,恰恰也越是刺激人文精神迸发的时代。
事实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文科虽然在某些传统就业领域竞争激烈,但一些行业,诸如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行业等,对具备文科素养的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巨大。那些文字功底扎实、富有创意、懂得沟通表达的文科人才,依然在这些领域大显身手。同样,理工科在新兴产业如量子计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无论文科、理科、工科,可能消亡的只是那些不思进取的部分。只有不断适应时代进行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转型,学科的生命力才能保持强劲。而面临人工智能,更不必过分悲观,它就和以往所有工具的更新一样,为各学科的发展带来的既有挑战,也不乏新的契机。
文科是处理人内在问题以及研究人和人关系的学科。在经济下行的当下,人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内心焦虑、迷茫等情绪丛生,此时正是体现文科力量的时候,这是文科不能也不会消亡的原因。文科不仅不会消亡,还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持续闪耀独特光芒。
无论何种“学科消亡论”均是短视且错误的。文科、理工科,都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都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单一视角的评判,只会加剧社会的焦灼感。正确认识各学科价值,加大对教育的全面投入与改革,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让文科与理工科在新时代共同绽放更绚丽光彩,才是当代的我们应该埋头专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