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核对体检者身份、健康证体检项目“缺斤少两”……1月10日,央视新闻曝光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些自称可办理健康证的人员收钱替人办健康证,令健康证成了一本“生意经”。报道播出后,该市成立了由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组调查后,对涉事的几个医疗机构立案调查,并责令立即停办健康证相关业务,对涉事机构经办的健康证逐一核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事实上,健康证违规办理乱象并非此地一桩。2023年5月,广州市海珠区曾有媒体暗访发现,一些中介机构公然宣称可以代办健康证,无需本人到场体检,缴纳一定费用后即可快速拿到证件。中部地区的某些县城,也存在体检走过场、健康证办理随意的现象,个别体检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体检标准,甚至与不法分子勾结,违规办理健康证。
除了中介机构统一组织违规代办健康证以外,更奇葩的是,还有线上贩卖虚假健康证的情况存在。2022年,北京大兴警方依托夏季打击整治百日专项行动,对辖区餐饮门店进行安全大检查,检查中发现部分门店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存在问题,这些健康证材质较差,虽有防伪编码,但通过扫一扫小程序发现其为假证。经询问,李某等13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为省事,在网上购买虚假健康证。最终,李某等13人因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被大兴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健康证,绝非一张普通的证件,它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防线。对于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行业的人员来说,正规的健康证是对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的官方认证,是确保消费者免受疾病传播威胁的重要保障。然而,如今这些?“给钱就办”?的乱象,使得健康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持假健康证的人员还损害了持有合法健康证的从业者的权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持违规办理的健康证上岗,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的其他从业者,受到健康威胁的风险最大。
我国食品安全法与《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早已明确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然而买卖健康证的案件时有发生,令人不禁想问,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是相关部门对健康证办理机构的日常监管缺乏力度和深度,未能及时察觉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让检查流于形式,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还是因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让一些不良机构和个人相互勾结,形成了紧密的利益链条,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非法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无论根源是什么,要彻底斩断健康证办理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总归还是需要多管齐下。
比如,卫健、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体检机构资质审批、日常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环节的职责,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而导致的监管空白或重叠。
更为关键的是,要深挖黑色利益链条的上游,严查收受回扣的体检机构内部人员和所谓的“健康证办理”平台。只有从源头上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彻底斩断黑色利益链条,还行业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