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儿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享誉国际与其立法、目的、课程、教学及评估等措施相关。借鉴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宝贵经验,建议通过重视儿童早期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立法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拓展职业教育形式、强化职业教育协同、完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等来推进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改革。
关" 键" 词 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职业教育
引用格式 杨再峰,潘燕婷.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5(05):72-76.
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肩负传承技术技能的责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我国职业教育擘画蓝图。随之,各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职业教育的政策,如浙江要求在大中小学全面融入职业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活动。探索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发展既要结合我国实情,也要借鉴国际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经验,旨在为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发展历程
1.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肇始期
日本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1920年日本将职业指导纳入小学课程[1]。早期日本职业教育项目主要是毕业生接受就业指导服务。1947年日本颁布的《宪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均蕴含职业教育精神。《宪法》规定“自由选择职业”,《教育基本法》提出了“个人成就的理念”,《学校教育法》规定中小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做出职业决策能力。1949年日本文部省出版《学习课程》,要求解决学校职业指导问题。1953年中学开始专设职业指导教师。学生在上学时间开展的课外活动成为日本早期职业指导内容的雏形,班主任成为学生职业教育指导主体。
2.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发展期
1961年和1969年,美国Super教授先后两次来到日本指导职业教育运动[2],其对职业发展指导概念进行介绍和解释。在此之前,日本职业指导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性职业教育知识。Super帮助日本职业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之后,日本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课程,通过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系统地向中小学注入职业指导。1971年,美国教育专员Marland在休斯顿发表关于职业教育在学校和整个社会中的作用的演讲。日本一名职业指导研究员将该演讲翻译成日语,以便日本职业指导运动领导者能够很容易地接触[3]。演讲中强调,美国职业教育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差异。日本社会和教育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差异。许多日本人士意识到美国各种职业教育实践对日本职业指导的潜在价值。1978年日本文部省修订《学习课程》,更具体地纳入并认可中学职业指导,同年颁布了校长制度,要求每所学校有一名职业指导主任。1989年日本文部省制定新课程,并于1992年再次将职业教育纳入小学课程[4]。新课程确立了职业生涯指导必须严格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职业指导必须直接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在发展期间,日本职业教育主要是审视自身实情并积极向美国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3.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成熟期
1999年,日本文部省发布《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审议报告,首次正式出现“职业教育”一用语,报告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小学阶段进行[5]。2002年,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学生指导研究中心总结了“关于培养儿童学生的职业观、勤劳观的教育的推进”调查研究报告书,并提出4领域8能力职业教育框架。2007年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明确,中小学必须奠定学生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基础,同时提高个人的能力。2008年修订后的《学校教育法》规定,中小学教育目标之一为培养有关职业的基本技能、重视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将来前进道路的能力。2011年《关于今后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有方式》报告要求,通过学校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及推进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等系统的职业教育。201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别支援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完善及其必要方针》审议报告强调,要在学术实习等与职业相关的体验活动上下功夫。2017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为了让儿童在预测学习和自己的将来联系的同时,能够掌握实现社会、职业自立的必要基础的资质和能力,在需要特别活动的同时,根据各科目的特质,充实职业教育。
二、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概貌
1.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法制保障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的根本保障是法律。研究发现,日本高度重视小学职业启蒙教育,20世纪起政府通过制定多项法律规章制度来确保其得以有效实施。1921年制定《职业介绍法》,1947年制定《宪法》,明确规定职业选择权。同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劳动基准法》皆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论述。《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年)、《雇佣对策法》(1966年)、《职业训练法》(1969年)、《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1969年)等,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对旧法进行修订,与职业教育相关内容也得到修正完善。除法律之外,日本还先后制定相应小册子来引导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进行,2008年发布《认识自我、构建未来的职业教育—推进小学职业教育》,2011年发布《小学职业教育指南》,2014年发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综合实况调查》,2022年3月再次发布《小学职业教育指南》等。日本通过不断出台各种相关法律制度文件强化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地位,明确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作用价值,形成了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法定体系,确保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有法可依、有法指导。
2.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目的
明确职业教育目的是实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首要澄清的核心问题。研究发现,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目的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政策文件及不同时期其表述皆有所不同。早期《学校教育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为中小学职业教育目的。2007年《教育基本法》强调职业教育要奠定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基础,同时提高个人的能力。2008年《学校教育法》要求培养有关职业的基本技能、重视劳动的态度。2011年《小学职业教育指南》指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儿童形成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为目标。2022年《小学职业教育指南》要求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所需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4领域8能力”(见表1)。其成为许多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基础,学校教育过程中将这些能力精心设计融到各学科之中,通过实现具体学科教学目标来达到职业教育目的。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职业所需能力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在不同年级对能力要求程度不一。
3.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课程作为教育的媒介,直接塑造着教育效果。为保证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有效实施,日本将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所需内容融入各学科之中,通过各学科授课教授与职业相关知识及进行能力培养。如低年级,“生活科”感受自己成长内容,“回顾过去,面向未来树立自己的目标”,通过家人、幼稚园和托儿所的老师、一年级班主任、朋友等支持,培养学生职业教育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性、通用能力的“自我理解、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班级活动”的班级会就是为了创造自己的班级和学校生活而进行协商,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班级会儿童能够掌握与他人合作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的能力;“学校活动”进行集体远足住宿活动,通过跨年级交流,提高自我肯定感、自我有用感。中学年,“算术科”通过活用既习事项和与他人的对话,培养学生解决课题的能力;“图画工作科”通过造型活动中的沟通促使人际关系形成和社会能力形成。高学年,“理科”着眼于电的量和作用,通过多方面调查活动,谋求对发电、蓄电、电的变换的理解,在掌握实验等相关技能的同时,培养产生更妥当的想法的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这些学科中一些学科具有连贯性,但在不同年级对职业内容论述有所差异,而有些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出现,其中也融入了与职业相关的内容。
4.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方式
为让学生从小就获得真正的职业知识和素养,日本通过采用多样灵活方式进行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堂教学主要对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学习的目的、内容、流程等进行说明,在提高学习热情上下功夫,通过主题班级活动加速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在课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加深各科目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在生活科和理科授课中,研究活动地区环境生活方法,让学生思考在地区社会应该如何生活。通过这样的职业启蒙学习,培养学生在地区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资质、能力、态度,收集和活用信息的能力和意志,增强学生决策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地区人士或监护人俱乐部活动,学习与不同类型人交往,形成重要人际关系[6]。在小学建立创业体验模式,各学校获得外部讲师支援,学生模拟创立公司,进行商品开发、销售、结算等实际体验,实施提高挑战精神和自我肯定感体验性学习。学校通过创业体验,从主题设定开始,到推进方法为止,让学生通过自己实施所有计划和执行,培养课题发现能力、课题解决能力等相关能力。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要与职业人士接触,还要进行模拟创业体验,了解“工作严苛性”“工作价值”“生存价值”。此外,许多小学还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
5.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多方协同
许多小学通过协调理念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在校长领导下,由全体教职员共同编制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内容。为推进职业教育,学校组建职业教育推进委员会等校内组织,其成员主要有教务主任、道德教育推进教师、特别活动主任、学年主任、图书馆负责人、养护教师、信息教育负责人等。委员会主要引导全体教职员相互密切合作,制定和运用职业教育的指导计划。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既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协助,也需要校外各种各样人、设施、团体等支援。如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学习所必需的设施、设备、预算、设置离不开校外的支援。许多校长对于本校的职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践状况,通过学校的来信和主页等向外部积极发送信息,寻求广泛协助。2005年日本文省科学省启动“职业教育实践项目”,旨在通过产学官的协作来推进中小学职场体验活动、系统推进职业教育实习。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推进需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家长支持儿童成长、发展,促进自立,让儿童从幼年时期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理想的职业观和勤劳观;社区企业工作人员向学校派遣职业顾问,传达职业观,理解并接受小学生校外职场体验、实习等。
6.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评价
评价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评价分为对儿童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学习指导的评价、学校的指导计划评价三种。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评价与各学校目标以及培养能力、态度、教育内容、方法等相关[7]。关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学习,在提高主动学习意愿的同时,需理解各科目的学习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通过经常评价儿童职业教育学习状况,有助于学校改善指导计划和学习指导。每个教师都需要同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基准,通过观察儿童发言和交谈的情况、学习和活动的状况等进行评价,根据儿童报告、工作表、笔记、作文、画等制作物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卡等让儿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还有设定多个授课评价项目进行评价的评价尺度法、记述教师和儿童发言内容的文章记述法、录音和影像记录法等评价方法。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评价并非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是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三、对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启示
1.重视儿童早期职业教育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日本对学生从小就开始开展职业教育,让儿童从小通过耳濡目染获得相关职业素养。当今儿童成长社会环境与过去不同,产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雇用多样化,使儿童对将来看法产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儿童很难找到有助于思考自己将来的理想成人模型,也无法为自己的将来描绘充满希望的梦想。环境不断变化也影响到儿童身心发展,无法很好地建立人际关系、自己无法决定、没有自我肯定感、无法对将来抱有希望等儿童不断增加。为了让儿童对未来怀着希望,自立地开拓自己未来,培养不畏惧变化、应对变化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应重新审视思考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问题,并将其作为小学生必修课,强制性在全国普及,将职业教育前移到小学阶段进行,形成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认知,避免因儿童早期对职业观存在盲感而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
2.健全职业教育立法体系
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发展归功于其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逐年增强,但过去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立法较为匮乏,作为教育领域宪法的《教育法》对职业教育表述为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但该表述较为空泛,实践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弱化也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得不到家长、企业认可,甚至在职业院校也得不到真正重视。要使职业教育真正得到应有重视,不仅需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固有认知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其坚强后盾。2022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系列法律制度文件。通过国家、省、市、区不同层级共同努力健全我国现代职业立法体系,让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课程是影响职业教育关键,承载职业教育教什么问题。日本对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课程有着明确的规定,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与众多学科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解并不十分到位,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并非单一学科即可完成。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较为单一,其产生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可借鉴日本做法,将学科课程职业化,在小学各学科课程适宜之处融入职业相关内容,并明确要求通过学习该主题应获得哪些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能力或情感。通过课程职业教育引导儿童职业发展。此外,根据部分职业特殊性,积极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本地特有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让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校本课程更具有特色。
4.拓展职业教育形式
教育形式回答如何教的问题,单一教学形式易让学生感觉乏味无趣,并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过程充满乐趣,其教育并非仅限于课堂讲授,而是通过课堂讲授、学生体验、班级活动、学校组织远足等多种形式开展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应致力于多样化,避免单调乏味,以防止学生对职业教育失去兴趣。为提升职业教育效果应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形式,除传统课堂说教式外,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力量,鼓励有条件家长提供让班级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的机会,如消防队可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感受。学校可通过组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流沟通等职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集体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通过与职业相关主题竞赛活动,让学生自行组合谋划企业创办、融资、运营等方式进行创业体验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5.强化职业教育协同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形式多样化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共同协助。日本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不仅校内积极发力,校际之间同行交流,更重要是积极向校外寻求援助,让家校社多方协同形成合力,确保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有序开展。长期以来学生教育学校占绝对主导地位,家长及社会人士对学校教育参与程度不强。职业教育属性使其离不开父母及各界人士的参与,父母作为儿童第一责任人,应从小有意识培养儿童职业观,积极配合学校要求,对儿童职业教育需求提供相应协助。学校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送到社会上,社会各界对其所需的职业人有参与培养义务。在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在确保安全条件下学校周边地区企业、社区可为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场所,或派遣职业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职业主题宣讲。新闻媒体等可积极播放职业文化,在社会上积极宣传职业教育展示其教育意义。通过学校主导多方积极参与协助,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发展。
6.完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
评价作为教育指挥棒,科学有效评价方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日本通过评价改进和完善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以更好地实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思维及职业能力等综合提升。长期以来我国评价过分看重学生分数,这种评价方式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出现,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尤为关键,首先,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职业教育意义和实践计划,理解评价目的、方法等,并具备适当评价能力。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职业教育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从不同主体视角更全面真实了解小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变化。再次,充分利用好评价报告,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力图改善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 田中祐次.新学習指導要領準拠 小学校キャリア教育実践講座[J].Jasea誌,2011(06):12-16.
[2] 林孫三.調和社会を構築するための職業発展支援:未来方向[J].発達障害研究,2014(36):224-232.
[3] 中村.高校で実施される職業教育と大学生の職業意識の形成――大学生の専攻と職業選択に関する調査[J].工業技術教育研究,2009(14):11-19.
[4] 田中.日本の協力教育の歴史、現状、発展と挑戦[J].高等教育フォーラム,2013(04):25-36.
[5] 花井.職業選択自己効能感受性表の多次元構造:大学生と中等専門生の因子不変性[J].キャリア教育研究,2014(33):29-38.
[6] 森崎.日本の職業教育の現状と状況[J].職業発展季刊,1993,41(04):21-45.
[7] 森田.日本の職業志向と職業教育政策評価[J].山梨国際研究,2014(03):70-84.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