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开展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构建更为全面和立体的知识体系,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日游”为例,重组学习思路,从学习的广度、学科的深度、学生的高度探究实践路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引领作用,以期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日游”
引用格式 吕岩.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5(05):45-48.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强调义务教育课程应加强课程整合,并关注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方式[1],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依赖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但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一些教师常常将其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两者都强调学科间的整合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本质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语文学科的视角,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展跨学科知识;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知识的获取。将二者等同起来会使语文在跨学科整合中失去其核心地位,削弱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为了加以甄别,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及评价方式作一重新思考。
《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把生活带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范围;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知识来诊断、评估和处理问题,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2]。鉴于此,依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规避相关问题,有计划地建构语文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宫博物院一日游”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对设计思路进行一定的组织重建,以促进一线教师对设计本身的理解,建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的全面认知。
一、整体架构,审视立意的角度,拓宽学习的广度
1.凸显主题引领,根植语文学科的要素
主题是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中心,具体指要点、中心思想与主要观点,表明学习的关键内容,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的“黏合剂”[3],其基本特征是植根于学科思维,引起兴趣、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深度学习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养。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在此之前学生分别在三、四、五年级学习过《赵州桥》《颐和园》《金字塔》三篇文章,教材的学习要求是层级推进的:借助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把颐和园路线图补充完整;提供金字塔资料。这些为跨学科主题的确立提供了依据。“故宫博物院一日游”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小学毕业了,请你带着家人去故宫博物院游玩一天,并担任本次活动的导游。首先,基于“跨”的转变。“游”强调了知识到能力的跨越,这是“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探索过程,强调了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基于“学”的突破。古建筑专家单士元曾说,故宫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因此仅凭语文课本中的材料难以完成此次主题活动,需融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突破单一学科组织界限、资源内容、学习方式的羁绊,引导开展跨学科深度学习,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学习水平的提升。
2.设计多维目标,统筹结构体系的创立
目标的制订与主题一脉相承。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而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获得,以及在这一情境中素养的提升。“故宫博物院一日游”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在设计学习目标时从知识点、整合点和生长点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首先,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确保目标涵盖关键内容并适合其认知水平;其次,强调学科间知识的融合,通过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联动,实现知识系统的整合与迁移应用,帮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再次,关注学生素养提升,包括思辨力、探究力、表达力等的进阶,深入分析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成长。目标具体设计如下:(1)知识方面: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文史介绍、建筑特色及重要景点,熟知故宫的游览路线;(2)整合方面:运用多学科知识,科学表述对事物的观点,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3)生长方面:学会对资料的搜集与信息的整理,提升熟练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空间思维及实地调研能力。
二、“跨科”联动,搭建最优的组合,打通学科的联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从多个学科视角探讨一个核心问题,通过打破学科间壁垒,使每个主题以扩展的、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最优组合,促进知识的深度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各种活动,深入探究主题,体验到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快乐。
1.编排学习内容:主学科+辅学科
跨学科学习内容涵盖了学科内部知识片段的整合,学科之间的综合知识互动,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4]。因为跨学科学习没有明确的内容标准、指南与教材,所以学习内容的组成可以采取“主学科+辅学科”的方式分类选择推进。主学科内容的选择实际上为整个主题学习定向,内容的规划与设计始终围绕主题与目标,并在选择中将涉及的学科知识、技能等纳入其中。
“故宫博物院一日游”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选择以主学科语文为基础。语文课文由4份材料、2项任务组成:材料1是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特点描述,材料2太和门的传奇经历,材料3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参观方案,材料4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任务1是画一张游览路线图,任务2是进行景点介绍。基于语文学科主题本位的立场,关注其与辅学科的交叉点,依循学生的兴趣点,选编的内容将涉及美术、数学、历史等学科,从而生发出跨学科主题引领下的内容联动,实现最优组合(见表1)。
2.创设情境任务:情境链+任务链
一个理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当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有沉浸式的真实体验[5]。这种真实体验需要在一定维度中连接真实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此外,跨学科情境任务设计与语文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略有不同,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在课堂上为达成学习任务而创设的情境场。而是要将连续相关的情境贯穿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始终,形成情境链、任务链。因为,学习任务目标与学习情境相统一,每个任务的设立是连续的,情境的渲染也不可割裂。
具体而言,在“故宫博物院一日游”主题学习中,可以依次设计“了解故宫的文化背景”“探索故宫的建筑风格”“虚拟故宫游览”等情境链,完成“搜集资料”“撰写导览词”“模拟导游解说”等任务链,通过这种“情境链”和“任务链”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还能在任务的层层推进中提升思维深度和实践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这也契合了当今教育改革中对素养本位教学的要求。
3.提供资源支架:多样性+层次性
为了帮助学生在“故宫博物院一日游”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顺利完成情境链、任务链及意义的建构,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要确保资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如文本资源,除了教材中的《故宫博物院》一文,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或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音视频资源:提供故宫博物院的纪录片或讲解视频,或者安排学生通过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进行虚拟游览,这些多媒体资源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故宫的宏伟与文化底蕴;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国家博物馆在线”或“数字故宫”等,学生可以自主探索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并通过在线互动进一步加深理解。其次,学习支架的设计需要根据任务链的复杂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分层支持。基于布鲁纳“支架式教学”理论,学习支架可以表现为引导性问题、任务提示、思维导图、模版或框架等。在初始阶段,支架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框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聚焦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主题学习中期,支架帮助学生逐步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或模版,确保学生在撰写时不遗漏重要内容;在主题学习后期,支架可以逐渐撤除,促使学生在不断升级的挑战中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支架搭建,确保学生在逐步提升的情境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融合,助力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的成长
跨学科主题学习主张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因此,单一性的评价显然已难以满足跨学科学习的需求,应建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融合性评价理念,更多地关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及评价渠道,从“割裂性评价”走向“融合性评价”[6]。
1.整体观照,制定“以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规则
融合性评价理念强调整体性、生成性及过程性,以实现学生素养提升为本质规定性,科学制定评价规则是实现有效评价的基础。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量规时,主要从“三维度六层面”全方位的融合性表现描述中进行等级评价。具体而言,“三维度”指认知维度、创新维度、生长维度。其中认知维度聚焦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与整合应用;创新维度以创造性思维为评价的突破点,强调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发展;生长维度则以持续发展为评价的关注点,推动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素养提升。“六层面”具体指知识整合与应用迁移、创意表达与合作沟通、自主反思与持续发展。这种多维度的评价设计,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并为教师提供系统性的教学改进依据(见表2)。
2.多维联动,实施“过程贯穿始终”的评价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评价已从注重整体性与综合性走向过程性和终结性,而评价建议也从过去的单一性走向多层级的系统评价。评价不应仅局限于最终结果的评估,而应贯穿整个学习周期,从学习初期的目标设定,到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表现,再到最终成果的展示与反思,逐步建立“过程贯穿始终”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全程覆盖,这也是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主要特征。
在初期,学生通过学习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相关资料,为进行景点介绍做准备。教师通过评价表记录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笔记整理等情况,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在中期,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实地情境中的实践表现和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力、互动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维度,通过跟踪评价,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及思考路径;在后期,更多地关注总结、反思和发展。通过评价学生的参与力、创造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整合情况,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在不断修正中提升认知(见表3)。
综上,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中,我们应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应对未来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3] 罗伯特,克洛夫.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李亦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
[4] 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53-55.
[5] 郭华,袁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J].中小学管理,2023(05):10-13.
[6] 叶飞.从“割裂性评价”走向“融合性评价”——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路向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23(09):12-18.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 “‘儿童立场’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的开发研究”(B-b/2018/02/98)、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 “指向审美体验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2023KT151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