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作业已成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然而,数学作业设计呈现“控时不控质”的低阶水平,存在作业设计主观化、作业题型无效化和作业模式固态化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靶向改进的数学作业重构化实践,精准研判学生问题认知,筛选与整合学生真实问题,以问题链为作业设计基础,建设能力共生的数学作业题型库,创造思维灵动的作业模式群,实现提纯知识、提升素养与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数学作业;靶向改进;问题链整合;题型库建设;模式群创造
引用格式 朱家浩.小学数学作业靶向改进的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5(05):57-60.
数学作业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1]。然而,笔者对校内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与访谈的双重追踪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学作业设计呈现“控时不控质”的低阶水平。虽然教师自主设计作业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但未能改变机械化、大众化的作业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作业设计主观化,忽视认识分析;二是作业题型无效化,忽视能力培养;三是作业模式固态化,忽视思维发展。因此,笔者积极探索小学数学作业改进路径,通过靶向改进的数学作业重构化实践,精准研判学生问题认知,筛选与整合学生真实问题,以问题链为作业设计基础,建设能力共生的数学作业题型库,创造思维灵动的作业模式群,实现提纯知识、提升素养与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
一、三单研判:基于认知显现的问题链整合路径
问题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而数学作业靶向改进需勾连学生真实问题。因此,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单、课堂生成单、练习分析单的实施,使得学生暴露自身学习问题,通过对学生问题的全面收集与精准研判,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整合成问题链,从而确定数学作业的设计方向。
1.问卷调查单,全面思虑“显问”
问卷调查单用于收集学生学习前后所产生的问题,通过课前与课后调查问卷单的双重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呈现学习的认知问题。课前问卷单关注预习过程中有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课后问卷单关注学生对知识存疑或衍生的问题(见表1)。
教师需全面收集、对比、思考与分析学生学习前后所产生的问题,筛选出对教学目标或学生能力有推进价值的问题,将其运用于数学作业的设计。
2.课堂生成单,精准复盘“现问”
课堂问题是重要的生成性资源[2]。虽然学生在错误表达后会经历讨论、辨析等过程,最终会生成正确表达,但学生的错误认知需要被收集与复盘。教师通过课堂生成单的及时记录,精准复盘课堂提问、反馈等教学环节,重点关注与分析核心问题的错误表达、一般问题的集中性错误表达以及学生困惑问题的本质,以此明确学生课堂生成的价值性问题(见表2)。
教师通过审视整节课的具体内容,抓住教学过程的卡壳点、疑难点与矛盾点,借助教师视角、学生视角、问题视角的联结性分析,深度复盘教师提问的语句、时机与方式,定性分析学生每条错误背后的原因,根据学生错误原因确定问题的价值大小,将价值性问题创编成学生的数学作业。
3.练习分析单,数据联动“锁问”
练习具有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亦是反映学生问题最为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练习分析单收集与分析学生的错题,以模块化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同类型知识问题,勾连练习中错题的核心知识点(见表3)。同时教师需计算整体与分项的学生错误率,对比同类型错题数据的前后变化,深度分析新增典型(有意义)错误以及分项数据变化的具体原因,进而联动数据变化,锁定学生的问题。
教师通过练习错题甄别学生错误的问题指向,确定核心知识点,并寻找与标记先前同类型错题出现的频率,通过整体数据与分项数据变化的双重对比,重点关注高占比数据、持续上升数据与新问题数据,全方位思考数据动态变化的深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数学作业的针对性设计与实施。
二、五型重构:基于能力共生的题型库建设路径
学生数学能力不应是一元的独立发展,而应是多元的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全面评估与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打破原有单一的题型局限,重构培育多种数学能力的数学题型库,帮助学生弥补数学能力上的发展短板,促使他们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培养过程。
1.“关联衍生”题型,促生理解能力
“关联衍生”题型重在沟通母题与子题的内部联系,既有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又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题型支架。教师提炼与细化例题与“首见题”两类母题的错误问题点,重组问题点的错误信息,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子题,引导学生在类情境子题、类方法子题的解决过程中,真正理解与积累母题经验,促使学生理解能力的生长。如根据母题“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184m,长是宽的3倍。菜地的长、宽各是多少?”及学生的错误问题衍生出如下题型:
类情境子题: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150m,长比宽多50%,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类方法子题:用240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已知长方体长、宽与高的比是5:4:3,那么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从情境与方法的视角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衍生型子题,既指向知识点的熟悉与巩固,更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促使学生在解决与反思子题的过程中,明晰母题与子题间的关联作用,以此重构对母题的认知经验。
2.“问题说理”题型,促生思辨能力
“问题说理”题型重在学生的自我思辨,以文字、图表等表征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着重研究学生同类知识的典型错误与高频错误,对错误问题开展比较分析,区分学生问题的原因类别,从而建构对话辨析题、观点补充题与结论证明题三大说理题型,促使学生自主经历说理、讨论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明晰数学问题本质,以此生成高阶思辨能力。如教学完比的知识后,教师设计如下题型:
小明说:“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3:2”;小红说:“世界杯上,法国与英格兰的最终分数是3:2。”
问题:这里的“3:2”都是比,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聚焦比认知上的易错点:只要是比的形式就一定是比。教师设计“问题说理”型数学题,让学生经历自我辨析的全过程,使学生明晰什么是比,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3.“经验重塑”题型,促生探究能力
“经验重塑”题型重在重新塑造学生的认知经验,通过实践、讨论等探究活动破除错误经验,重建正确经验。教师聚焦并反思学生的概念性错误与生活性错误,挖掘错误经验中的价值性问题,寻找问题与探究方法间的契合点,从而设计成实验纠偏题、生活体验题与模拟参与题等数学题型。学生通过具身操作等探究过程精准纠偏,重塑全新的认知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植树问题后,教师设计如下题型:
在50米长的马路一侧种树,相邻两棵树间隔5米(两端都不种)。
问题1:可以种几棵树?
问题2:小明认为可以种10棵树,你赞同小明的想法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此题是植树问题“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学生学习后的普遍认知是“棵树=间隔数-1”。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种法,比如第一棵树距离路的一端2米,学生通过模拟画图或实践的方式发现总共可种10棵树,这样的子题型是对学生认知的重塑与补充,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学科融合”题型,促生内化能力
“学科融合”题型重在加强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融合,使得作业题目既有浓厚的数学味,又有多元的学科痕迹[3]。教师将学生的数学问题尝试勾连一门或多门学科,探寻问题与学科属性间的联结点,定位作业题型的设计方向,以此定制出学科融合专项题型,引导学生深入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促使他们正确灵活地提取与运用各学科知识点,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如教学完铺地砖问题后,教师设计如下跨学科学习题型:
跨学科学习的融合实践,让学生自主经历测量、计算与铺设等活动过程,真正理解“地砖小面积填充房间大面积”的平铺过程。同时融入美术学科的绘画与语文学科的撰文,促使学生用图表、文章等方式深入理解铺设原理、复盘铺设过程,以此内化铺地砖问题的核心知识。
5.“文化浸润”题型,促生创新能力
“文化浸润”题型重在强化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让学生生成必要的数学文化素养。教师通过梳理第三学段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结论等数学文化知识,审视与提炼数学文化的教学与育人价值,创新地将其改进开发为“文化阅读题”“文化调查题”“文化设计题”等浸润式研究题型,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文化的学习与讨论,促使学生生成创新能力。如教学完鸽巢问题后,教师设计如下题型: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会解决鸽巢问题,但你知道鸽巢问题是谁发明的吗?为什么会有鸽巢问题?……一系列与解题无关的问题,其实更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请你以数学手账的形式自主研究与设计吧。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往往止于重复式的解题,而忽略了知识点背后数学文化的追溯与思考。为此,教师设计了“文化调查题”,让学生自主经历鸽巢问题的资料查阅、故事梳理等过程,借助数学手账呈现自己对鸽巢问题的独特理解。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数学手账装订成册,以此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互补。
三、三式升值:基于“思维灵动”的模式群创造路径
教师要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先进理念,结合对教学疑难问题的分析,优化作业的内容与功能。然而不同的作业模式会使学生生成不同的思维体验,故教师以问题链为设计基础,结合题型库创造出优学、辅学、探学三式作业模式群,实现数学作业分层感悟、过程反思与项目辐射的系统性升值,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动性。
1.点式优学模式,实现分层感悟
点式优学模式是指在三个作业指向维度中分别设置多道题型,学生可根据自身数学能力自主搭配选择,体现分层作业对学生的优学价值。教师根据学生间数学能力的差异程度,创造知识巩固、思维迁移、能力进阶不同目标与难度指向的作业子题目群。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自身能力,明晰自身认知与思维的起点,挑选匹配的“基础+弹性”题目组,形成点式优学作业模式。
此作业模式在各维度中均设置了足够数量的题型,给予学生作业选择的自主性与分层性。这样的设计既分层巩固了数学知识点,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2.链式辅学模式,实现过程反思
链式辅学模式是指学生作业内容贯穿学习全过程,不断转变与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的作业模式。教师根据学习发生顺序,创造了预学单、促学单、固学单三张学习单[4],内容设计既有核心问题的统一,也有自我学习问题的暴露,使得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为了展现学习单间的连续性与独特性,前面学习单的核心问题会在后续学习单中跟进解决与补充,这也拓宽了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各学习单都设计两个内容模块:一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辨析与巩固;二是学习过程的问题呈现与知识反思。通过三单辅学作业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学习过程真实、有序发生,各阶段的学习程度可视化,更好地引导学生反思与调整,以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广度与温度。
3.轮式探学模式,实现项目辐射
轮式探学模式是指以学生核心问题为圆心,增加情境、信息与问题等数学元素,重新架构与延伸问题点的作业模式。教师围绕问题本质,创造了“个人微小项目”“小组协作项目”“全班模块项目”三阶项目探学作业,通过驱动性问题衍生出不同指向的子问题群,引领学生开展主题化或项目化的数学探学活动,增强核心问题辐射作用,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共进与共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可以根据核心问题的研究难度或价值,对标学生自身能力,开展适合的轮式探学作业模式。通过核心问题下子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开展不同方向的探学研究。学生通过项目的研究与成果的整理汇报,促进数学思维的灵动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作业的改进不应是教师个人感觉的呈现,而是源于学生又用于学生的闭环式体现。因此,教师需要精准研判学生认知,立足学生的生成性问题,靶向改进数学作业,重构数学作业题型库,创造数学作业模式群,促进学生多元能力与灵动思维的协同发展,以此打造以问题链为导向的小学数学作业改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段艳蕊.以数学作业设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J].江苏教育,2022(81):74-75.
[2] 马鲁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3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2023:5.
[3] 李云凤.聚焦学科融合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4(12):16-18.
[4] 范林伟,杨雅军.小学数学手账的学理意蕴与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10):7-9.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