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备受赞誉的戏剧《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诞生于1991年,探讨了1980年代美国的艾滋病问题。剧中一个角色曾深思知识与创新的本质:“想象力不能创造任何新事物,不是吗?它只能再利用世界的已有元素,然后用它们组合构想和愿景。”该桥段的意图是思考人类经验的局限性以及现实中不可避免的限制,但它所描述的想象力——或者说是创造性的重构——可以带来真正的创新突破,正如《科学》杂志每年年终评选的那些年度突破。艾滋病预防药物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被其选为2024年度十大突破之一,标志着抗击艾滋病征途上的重大飞跃,但它绝非最后一步。在这个领域,实验室里追求卓越的探究与实验室外的人的需求,两方面不可分割。
《科学》杂志已经第三次将艾滋病干预措施选为年度突破性进展。1996年,蛋白酶抑制剂(作为对抗艾滋病的强力武器)的出现标志着此类药物研发工作的转折。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只要将这样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与其他抗病毒化合物联合使用,他们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HIV)水平就可显著降低。这使得艾滋病从“死刑”变为可以被控制很多年的疾病。2011年,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不仅能完全抑制感染者体内的HIV,还可大大降低他们通过性行为传播病毒给他人的风险。虽然尚无能终结艾滋病的疫苗问世,但来那卡帕韦作为一种可供有病毒接触风险者预防性使用的长效注射药物,代表了预防方面的进步。
1984年,HIV被确定为艾滋病的元凶,这促使人们了解病毒的组成蛋白,最终推动学界开发出抗逆转录病毒化合物用以降低患者体内的HIV水平,从而阻止疾病传播。这些药物也可降低感染风险,若每天口服,效果更佳,但从患者坚持服药和获得药物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做到每天用药显然很困难。此外,非洲国家的女性非常容易因此受到社会歧视。当制药商开发出针对病毒衣壳蛋白的来那卡帕韦时,他们意识到,此不溶性化合物在注射后能维持效力达6个月之久的价值——这将比口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持久很多。
从行为视角来看,研究抗HIV药物是必要的,因为非药物方法面临难以确保持续使用的挑战。情况往往是,人们在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并寻求治疗且有能力获得药物进而持续服用后,所谓的“治疗即预防”才真正有效。
回溯科学发展,“天使”所在处恰是那些科学家向攻克艾滋病迈进的征途——他们就像天使,不顾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而坚持不懈。三十多年过去,抗击艾滋病的工作仍远未结束。
——莫庄非编译自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