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青年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5-02-07 00:00:00娄冠群陈倩倩孙梅
今传媒 2025年1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叙事策略

摘 要:红色档案资源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引导青年党员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红色档案资源在应用于党性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探究了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对策,提出通过进一步传播红色精神、优化叙事策略、建构纪念空间等方式,能够更好地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持续推动青年党员提升政治认同、增强政治自觉、筑牢政治忠诚。

关键词:红色档案资源;党性教育;叙事策略;纪念空间

中图分类号: G27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93-04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3年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PDCA+F循环管理模式下医院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2023DJ02)。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1]红色档案资源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依据。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 5万名,其中30岁及以下党员1241. 2万名, 31—35岁党员1119. 6万名[2]。青年党员是凝聚奋进力量、推进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开发好、利用好红色档案资源,对提升青年党员党性修养,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代代接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红色档案资源及其与党性教育的联系

(一)红色档案资源的内涵与意义

档案能够存史资政育人,保管好、利用好红色档案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红色档案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中具有重要保存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原始历史记录。从档案载体的形式来看,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历史阶段围绕党的建设的各种活动中具有查考和利用价值的原始资料,包括书籍、影像、视频、纪念章、回忆录、日记等。上海市档案局印发的《上海市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办法》(沪档〔2022〕102号)中,对红色档案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红色档案资源是指红色档案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各类出版物、实物等,以及在红色档案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数字化成果、档案目录、数据信息、研究成果的总和[3]。学界对红色档案资源的研究包含多个方面,涉及红色档案的形成过程、内容、历史记录的表现形式,还包括纪念碑、革命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4]。红色档案记载了我党百折不挠、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党的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提供了历史支撑。红色档案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永葆初心本色,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党性教育与红色档案资源的联系

党性是党的性质、本质属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性规定。党性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主要是指理论和政治活动的阶级性;列宁进一步发展了党性的概念,提出党性既是研究方法上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自觉,也用来描述党员对党组织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涵义形成于延安时期,表现为阶级性基础上的思想理论方法和组织形态的统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将党性直指党员干部个体层面的作风[5]。

党性教育被誉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开展党性教育需要选择、运用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和物质形式。红色档案资源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物态、思想和文化载体,是我党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青年党员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参观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档案资源,在精心设计的党史展览陈列和红色研学体验线路中,强化对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自觉,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三、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青年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挑战

现代化信息传播改变了信息交互的方式,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思想交锋、价值塑造的重要阵地,这给党性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青年党员由于社会阅历浅、斗争经验不足,身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如果不积极主动加强党史学习和党性教育,就难以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历史事实的辩证关系,从而弱化政治身份认同。

目前,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仍是档案馆、博物馆、文史馆等权威机构,对这些资源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学术研讨会、史料编撰出版和专题党课等,尚未形成广泛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此外,红色档案资源的呈现方式仍然缺少活力,形式单一,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鲜活素材的展现不够丰富立体,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高质量作品较少,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审美需求。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现存的红色档案具有分散性的显著特征,对于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进行系统编研,使得党性教育在落地后实效性不强[6]。如党性教育的内容尚未形成系统、有力的教材,特别是专题课程的设置不够深刻,缺少关联性和整体性;教学方式未能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未针对青年党员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较单一、特色不明显,缺少生动、直观的呈现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增进青年党员对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的认识和感悟。

四、红色档案资源强化党性教育效果的实践路径

加强党性教育是确保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经受思想淬炼的关键,有助于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党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红色档案资源作为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历史事实,能够助推青年党员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通过深入学习和内化党的理念和精神,提升政治认同、增强政治自觉、筑牢政治忠诚。

(一)传播红色精神,提升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个体或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政治系统、政治运作、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权威人物)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而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并且系统中成员的同意和认可,有助于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7]。提升青年党员的政治认同,核心在于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青年党员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和拥护,需要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类制度性资源和意识性资源,这不仅涉及经济效能提升、物质资料满足和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等要素,还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教育来触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红色档案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凝结的宝贵执政资源,它是筑牢意识形态、凝聚政治共识、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支撑,深刻影响着青年党员的政治信仰和追求。要发挥好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作用,让青年党员在革命历史的篇章中汲取奋进力量,就要准确把握群体的特殊性,强化其身份归属感,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

实践表明,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公众的情感和意识走向变得更加难以被设置和引导[9]。因此,在社会互动和社会重构中非理性要素比说理更容易被人接受。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可以触发共情效应,将“以理服人”转变为“以情服人”,实现情绪感染和认知调节。利用红色档案资源传播红色精神既要注重传播理性要素,系统展现党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也要发挥好非理性要素的作用,如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采用现场讲述、情景带入、嘉宾访谈、文艺表演等,让青年党员借助鲜活生动的红色资源,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纵横比较,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二)优化叙事策略,增强政治自觉

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它以纪实或虚构的方式参与人类历史文明的建构[10]。当叙事理论应用于红色档案的研究时,要在非虚构历史的叙事语境中,通过博物馆展览、艺术影像等形式对革命历史进行纪实书写或艺术演绎。同时,通过话语表达的通俗化、呈现方式的年轻化,不断丰富档案叙事的体验感。通过这些方式传递革命精神,激发青年党员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鸣,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政治自觉。

影像叙事是一种将故事情节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给观众的传播手段。传播者从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或特殊含义、突出价值的档案,以结构思维深挖历史精华,通过情景化演绎呈现在观众的眼前[11]。如《红色档案》《以人民为中心》《红色秘档》《旗帜》《征程》《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非虚构类文献档案的代表,这些影视作品在具有显著历史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人、事、物、时等线索,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构建系统、完整、持久的红色记忆,它们生动展现档案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弥合了历史与现代的时空断层,充分吸引观众,并引发共鸣。

场景叙事是依托空间和空间中的物质符号、情境、氛围等要素,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想象。例如,安徽博物院的“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及皖西博物馆的“信仰的丰碑———红色安徽特工传奇”等红色主题性展览,都是通过场景的叙事策略,帮助观众理解历史,激发想象力。随着技术的进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改变了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以红色主题展览为例,传统的革命史展览侧重于宏观主题和核心思想,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进行单向度传播,很少以参观者的视角进行内容编排和空间设计。现代展览中多应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丰富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使观众能沉浸式感受历史现场,与革命先辈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观众的意见、情感、行为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帮助策展者及时调整叙事策略,更好地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

(三)建构纪念空间,筑牢政治忠诚

纪念空间不仅是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物理性场所,还是包含文化承载的各类符号及“记忆之场”,是塑造文化景观、传承集体记忆、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12]。纪念空间是一个充满情感、思考和精神象征的地方,它是一个多维度空间,包括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通过物质建造和精神传承来延续记忆,具有回溯历史和唤醒集体记忆的双重功能。

集体记忆是群体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和建构的事或物,它维持着群体的共同价值和身份认同。集体记忆的传承主要依赖于社会交往和群体意识的需求,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1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集体紧密相关,个体的记忆会融入集体记忆之中,脱离集体记忆,我们难以有效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也难以准确理解历史演进的规律性[14]。

纪念空间是传承、强化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其物质形态的呈现会影响信息传播的路径与范围、传播效果和人的体验感。由红色档案资源建构的纪念空间,通过空间的设计布局实现了“可读”“可识别”“可沟通”性,有效传递了国家、民族、社会的集体记忆,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传播的目的。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如建造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金寨县烈士纪念馆等。利用这些红色档案资源,开展校外思政课堂、红色研学等党性教育活动,让青年党员置身于这些具有感染性、启发性和吸引力的纪念空间中产生“沉浸式体验”,激发爱国热情,牢记初心使命,筑牢政治忠诚。

五、结 语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青年党员,不断强化青年党员对党的忠诚和担当。随着新的传播时代的到来,异质、复杂、流变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政治认同逻辑,西方文化中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追求对青年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构成新挑战。特别是在碎片化的阅读中,青年党员容易接触到被歪曲的历史信息,如果缺乏对历史事实辩证分析的能力,就容易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因此,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用鲜活的历史给青年党员“补钙壮骨”,对于增强青年党员的政治认同、强化政治自觉、筑牢政治忠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维华.牢记嘱托护好管好用好红色资源[N].中国档案报,2021-08-26.

[2] 《同学》工作室.一图速览: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 OL]. https:/ / www. 12371. cn/2024/06/ 30/ ARTI1719735578467540. shtml,2024-06-30.

[3] 刘成.红色档案资源现状及育人路径[EB/ OL]. https:/ / www. jxdag. gov. cn/ id_4028ec81886b8963 01888faba99f2420/ news. shtml,2023-06-06.

[4] 桑果果.红色档案资源应用于党校教学的价值、现状、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3(4):118-123.

[5] 金峰.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涵义的发展演进[EB/ OL]. https:/ / mp. weixin. qq. com/ s? __biz = MzI2MTczMTAyNw = = mid = 2247494381idx = 4sn = 28a5019a6b4e51b75c4cf35d0c8baa31chks m = ea574d51dd20c447127842cccfc173ca030ab9e9d fecf2091bc94b032f3adebe341936dacf6b#rd),2021-01-10.

[6] 周海涛.红色档案经典在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评析[J].档案管理,2020(6):118-119.

[7] 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5):107-110.

[8] 侯振发.以“四个认同”凝聚奋进力量[EB/ OL]. https:/ / www. cssn. cn/ skgz/ bwyc/202307/ t2023071 7_5668343. shtml,2023-07-17.

[9] 喻国明.“破圈”:未来社会发展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命题[J].新闻与写作,2021(6):1.

[10] 高振华.叙事视域下红色档案在线展览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23(8):27-29.

[11] 颜涵.集体记忆构建视角下侨批档案叙事研究———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J].北京档案,2023(4):30-32.

[12] 高月,翟光勇.纪念空间的转型对红色记忆的书写与传承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20(6):131-136.

[13] 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 谷佳媚,邵潇涵.集体记忆:意识形态叙事媒介的理论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5):30-37.

[责任编辑:宋嘉乐]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叙事策略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20:26
浅析情景剧教学在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运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1:49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16:43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49:34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04:15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1:22
提高党校党性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