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考

2025-02-07 00:00:00侯祖萌
今传媒 2025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舆论导向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指导新闻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和从业之基。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2023年11月6日揭晓,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获奖作品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还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为媒体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作方向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环境;党性原则;舆论导向;新闻真实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25-04

一、引 言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格局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价值和原则依然对新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也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把脉定向,强调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通过分析第33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升新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从新闻传播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用于揭示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阶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马克思在发表的系列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和《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中提出民主报刊就是要做自由的报刊、人民的报刊。自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人民负责”的“人民性原则”初步形成。在工人阶级报刊时期,特别是在1844年,马克思通过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实现了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时,已经意识到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即无产阶级的喉舌要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们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发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二)列宁继承发展阶段

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加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性原则,强调应把党性原则与人民性相结合,这也是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先决条件。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丰富的报刊工作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将其推到新的发展阶段。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阶段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新闻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此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实现当代发展,进入了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提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要求。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实践的应用和创新上。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路径

(一)强化新闻媒体角色,履行社会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心[1],把新闻工作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党的工作”。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问题,他们没有给出清晰的阐述。列宁在分析俄国革命过程中存在的不同政党和阶级之间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了党性与非党性的对立,即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精神标志,是阶级性的至高体现。他在多个场合及相关著作中强调党的阶级性、组织性和先进性等本质属性的实践方向和根本要求是党性原则。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奠基者,将党性原则、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等新闻观融入党的新闻实践中,影响深远。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11月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指出,“报纸、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1996年9月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胡锦涛同志也强调了新闻工作与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强调了新闻队伍建设和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立场和人民的利益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一论断清晰地界定了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以信息化、数字化和媒介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辐射日益增强。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应切实担负起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使命,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肩负起传播党的路线方针、为群众指引方向、引领社会舆论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职责。此外,新时期,新闻媒体工作者依然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确保“党媒姓党”。

(二)厚植人民情怀,产出精品力作

如果我们把人民性作为党性的基础,强调党性与人民性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探讨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时,就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典型特征,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曾引入“人民性”这一概念,并初步形成了关于人民报刊的理念。他着重指出,报刊应致力于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启迪人心,用准确的舆论导向来引领大众,用崇高的精神价值来塑造人格以及用杰出的作品来激励人心。

在我国,毛泽东同志讨论教育问题时,以及周恩来同志在讨论文艺工作时,都曾提到了“人民性”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位置,这一执政理念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包括新闻领域)的体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高度体现了党性,又体现了其精髓所在———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勉励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性为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维护人民性意味着要把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的起点和终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新闻机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必须坚持为人民发声的立场,在新闻实践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服务。从本质上看,新闻媒体与人民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闻媒体作为服务提供者,要及时、准确和客观地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体现服务和被服务的互动关系。

重庆华龙网发布的新闻专题《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专题聚焦重大突发事件,从细节处展现真情,既传达了政府科学组织、主动应对的决策态度,又有效引导舆论,树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心,将民族精神贯穿于媒介记忆中,让人们在无情的自然灾害中,看到了政府担当和群众身上的英雄气概。此外,专题采用动态交互视觉设计和沉浸式叙事手法,以“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为主题,聚焦山火中涌现的摩托骑士、消防员和志愿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救灾画面、扣人心弦的文案以及身临其境的同期声,结合场景化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山火中的感人瞬间,引发网友共鸣。

(三)坚持新闻真实,反映社会实际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与核心。1843年1月,马克思明确提出,报刊的价值在于其报道的真实性,即所传达的是实际发生的事实,而非人们所期望发生的事实,这样的报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报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这一论述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待。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事实有准确可靠的来源和出处,决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夸张。只有坚守“准确、真实”这一工作信条,新闻工作者才能自觉深入新闻现场,贴近群众生活,以扎实的调查研究获取准确、可靠的新闻事实材料,写出能反映事物本质和时代特征的新闻作品。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外婆”的礼物》深刻体现了新闻真实性这一特征。农村留守老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注重乡土情结,以乡村为归依。但是,随着劳动能力的减弱和精神世界的空虚,留守老人该如何安度晚年,应引起社会思考。2022年3月,记者获悉旬阳市出现了一个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的公益项目———“外婆”的礼物,随后,迅速联系项目发起人张新斌,三赴旬阳进行实地走访,跟踪采访,数易其稿,反复打磨,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张新斌向留守老人发放鸡苗,老人将鸡养大后,再向捐赠者返销鸡蛋的故事。这种授人以渔的公益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在乡村振兴中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这篇报道在脱贫攻坚期间具有典型意义,是新时代新闻记者专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可见,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是坚守事实的真实性,这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标准。因此,不断强调并在新闻实践中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新闻媒体不能静观环境好转后再防治虚假报道,而是应从自身做起,主动作为,坚持新闻真实,增强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防止分析新闻事实时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思维。不仅如此,还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三贴近”原则,使新闻报道活动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既做到微观真实,又做到宏观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新闻真实的特殊要求。

四、新媒体时代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建议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首先应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价值观,积极传播并引导公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新闻工作者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履行社会职责。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维护党的领导,积极传播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履行责任和使命,弘扬主旋律,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第三,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舆论引导,避免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要弘扬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新闻工作者应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3]。

五、结 语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4]。新媒体时代,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闻媒体坚持正确引导和勇于开拓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新闻战线对内提升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对外树立守正创新形象,进而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效能、引导效能、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基础。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在新媒体视域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际载体,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能够指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对此,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责任感,记录时代、服务人民,把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方针原则,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戚庆燕.新媒体语境下正能量新闻报道的破困之思———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聚人心凝共识[J].黑河学院学报,2023(5):138-140+152.

[2] 宁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为主题的新思考———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传播,2022(12):34-36.

[3] 邢鑫月.“新新闻生态系统”下专业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审视[J].记者摇篮,2023(6):30-32.

[4] 冯鑫奥,陈雪莹.新媒体时代下地方媒体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分析———以扬子晚报公众号建党百年主题报道为例[J].新闻传播,2023(9):35-37.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舆论导向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04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中国盐业(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2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新闻世界(2016年9期)2016-12-10 08:25:07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19:25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5:43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56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工作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0:06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记者(2016年3期)2016-05-07 17: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