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躺平现象越来越成为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桎梏。躺平族呈现多样化的行为特征,解压、享受、反内卷、无奈勾勒出青年躺平族不同的生存图景。躺平现象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转型期社会矛盾致使青年被动躺平、网络不良思潮麻痹青年意志沉沦躺平、个体精神贫乏催生青年沉陷躺平等。为此,应当通过打通青年发展渠道、整治网络躺平风气以及升华个体价值追求等对策来消解躺平的负面效应,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青年躺平族;青年亚文化;引导路径;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2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但近年来,躺平文化在网络媒体中广泛传播,不断误导青年奋斗认知、消磨青年奋斗意志、弱化青年奋斗行为。青年躺平族是在社会竞争压力增大、自身上升空间变窄、网络亚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需要结合青年群体的思想实际,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并探究其背后的生成根源,引领广大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奋斗中创造幸福。
一、青年躺平现象及其样态特征
近年来,躺平以其“丧系文化”内核及表情包、搞笑段子等表达方式博得青年群体深刻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部分青年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观念。躺平多指以无欲无求的心态反抗内卷环境裹挟,以无所作为的方式对待学习、工作、生活,而将躺平作为人生追求的部分青年则可称为青年躺平族。青年躺平族具有纷繁复杂的类型特征,不同类型的青年躺平族,其躺平的程度、动机与表现行为不同,依据自身能力的高低与对自身期望强弱两方面因素的匹配程度,可将青年躺平族多样繁杂的表现特征简化为四种表现类型,分别是临时解压型躺平、享受生活型躺平、无能为力型躺平与自甘堕落型躺平。
(一)临时解压型躺平:高能力低欲望下的自我调解
临时解压型躺平青年对自身期望较高且自身能力能匹配其高期望,但为释放现实压力仍短暂选择了躺平。这类青年通常学历高、工作经验充足、处事能力突出,具备较好的就业条件。同时,他们在择业时看重发展机遇和未来升职空间,渴望能在更好的平台上发展。虽然这类躺平者自身能力出众,但在当今人才辈出的内卷化社会环境下不免陷入焦虑和疲惫状态之中,需要短暂休整自我。躺平对于临时解压型青年来说更多是积极的释压意义,而绝不会成为他们真正的人生信条,短暂躺平的背后蕴含着这类青年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极高的期望,他们通过短暂躺平获得休整,以继续为目标不断奋斗。
(二)享受生活型躺平:高能力低欲望下的极简主义
享受生活型躺平青年通常自身能力较高但对自身期望不高,为了挣脱内卷、享受生活而选择了长期躺平。这类青年同样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但他们并不对成功、金钱和地位充满渴望。因此,他们选择一种主动隐退的生活方式和佛系的心态去反内卷,追求自由自在的“诗和远方”。一方面,躺平给予了这类青年一个在“极简生活”中寻找人生意义的理由,让他们抛开内卷环境专注享受生活;另一方面,躺平不免让这类青年产生冷漠避世的态度,表面看是保全了自己,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大智慧”,实则蕴含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淡薄与时代使命感的隐退。
(三)无能为力型躺平:低能力高欲望下的内卷创伤
无能为力型躺平青年通常因自身能力不能匹配其期望而饱受挫折,进而选择了躺平。这类青年往往非常期待高薪资、好福利的工作,期待读书能带来较高的回报。但与前两类躺平青年相比,这类青年多数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相当的经验,而且对社会行业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后屡屡受挫,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破罐破摔。躺平成为这类青年沉沦的借口,他们通过传递“努力不一定有用,不努力我至少很轻松”等消极话语释放迷茫与失望的情绪,通过宣扬“人生即是痛苦”的悲观主义价值观来逃避现实奋斗,在躺平的世界中寻求短暂的心理安慰。
(四)自甘堕落型躺平:低能力低欲望下的价值空场
自甘堕落型躺平青年通常能力不强,而且对自身期望也不高,这类青年往往追求在当下生活中的享乐,且缺乏一定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他们对自身能力不足缺乏一定作为,对职业与人生缺乏一定规划,对社会赋予青年的责任缺乏一定担当。他们对自我认知与定位感到迷茫,对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感到疑惑,从而陷入深深的慌乱与焦虑之中,因此选择躺平,逃避现实带来的焦虑与压迫。在躺平主义的影响下,他们践行一种
“反向生活方式”——反向就业、反向定居等,即选择在小县城找一份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且轻松的工作,将自己置身竞争内卷之外,选择在自我构建的精神空间里沉溺,享受短暂的安逸。
二、青年躺平现象原因探析
躺平现象不是小众群体现象,不是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潮,应透过青年躺平族样态特征的多种表象,从社会、网络、青年个体出发追溯其背后的生成原因,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健康发展。
(一)转型期社会矛盾致使青年被动躺平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过程。”[2]躺平这一“丧系文化”不是偶然的小众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源于当下社会的结构性问题,须从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固化、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竞争白热化等方面加以深究。
第一,青年躺平现象源自转型期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社会阶层固化是指社会处于不同阶层间流动性趋于放缓甚至停滞的一种状态。社会阶层固化不但有损社会运行效率,而且不利于社会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缺乏流动机会,意味着家庭出身等先赋因素对个体流动机会影响较大,而个人能力和努力等自致因素的影响较小”[3]。社会阶层固化的消极影响反映在青年发展困境上,就是部分掌握资源的“二代”子女有较好的发展机会,而普通家庭的子女上升机会少,承担“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在缺少人脉指路和资源辅助的情境下,部分
“农二代”“贫二代”努力奋斗的效果日渐式微,社会阶层分化变大、社会流通渠道拥堵,青年自身上升希望越来越渺茫,于是一些青年在看到努力也难以改变命运后,纷纷走向努力的反面——“躺平”。
第二,青年躺平现象也源自社会竞争的全面内卷化。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发展质量和科技瓶颈的难题,发展速度放缓,广大“90”“00”后在进入社会时恰逢我国经济从扩张进入收缩时期,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已趋于饱和并且逐渐衰退,新兴产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社会可提供的发展资源越来越不能够匹配当前不断增长的青年大军的发展需求。青年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升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成为每一位普通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困境。广大青年在几十年努力过后仍面临学历贬值和人才与发展机会间的“通
货膨胀”,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促使躺平族的兴起,青年纷纷借此来逃避现实带来的压迫感,通过躺平寻找超脱于内卷漩涡的内心安隅。
(二)网络不良思潮麻痹青年意志沉沦躺平
青年一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青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观与人生观。网络中的不良思潮与泛娱乐化效应对青年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不断助推青年躺平行为,削弱了青年奋斗意志。
第一,西方文化思潮动摇青年奋斗价值观。青年群体作为国家的脊梁与未来的希望,同时具有辨别性不强、非理性等特点,是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人群。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对青年进行网络文化渗透,以隐形的方式传播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违背的思想观念和国家主张,以动摇社会主义国家青年的政治立场,影响青年价值判断,改变青年理想信仰,这些西方思潮成为一些青年躺平的理论支撑。例如,“享乐主义”思潮鼓励青年追求个体生活舒适而漠视努力拼搏
奋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鼓励青年抛弃家国观念、抛弃民族历史底蕴;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极端利己主义”,使一些青年成为极度的利己主义者,淡漠国家赋予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思潮不断淡化奋斗拼搏等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得部分青年用躺平的方式推卸时代和党国委以的重任。
第二,泛娱乐化思潮的裹挟致使青年沉溺短暂快
感、忽视长远价值追求。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商业资本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不断地在网络上生产过度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从而收割流量,各大短视频平台竞相运用大数据技术,在计算分析青年用户海量日常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喂”其感兴趣的信息,使青年不自觉地被包裹进碎片化的娱乐世界中。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下,部分青年沉迷于刷短视频、刷贴、打游戏、网上购物、追星等,不自觉地沉溺于娱乐带来的精神快感中。毫无疑问,在刷短视频的休闲娱乐当中,人总能体会到及时的情绪反馈,可以获得短暂的快感与瞬间的意义感,“但青年的这种追寻却是沿着进一步丧失意义的路径前进的”[4]。青年若只沉溺短暂快感,就会进一步陷入更长远的意义感缺失的焦虑与迷茫之中,最终在娱乐裹挟中不自觉消解了理性思考能力和追求人生理想的意志力,狭隘地追求当下的舒适而模糊自身前进方向,选择了在虚拟世界中逐渐躺平。
(三)个体精神贫乏催生青年沉陷躺平
躺平现象的生成离不开社会结构性困境和网络不良文化氛围等外部因素,更离不开青年自身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的偏颇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第一,青年劳动意义感欠缺带来逃避奋斗的行为选择。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但在如今加班拼工时、快节奏卷效率的劳动环境中,劳动的舒适感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在数量代替精益求精、效率代替自由创造的劳动价值标准下,劳动的价值感与意义感不免被降低。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所讲:“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5]对于部分青年来说,劳动不是个人追求自我提升与价值实现的手段,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取得物质报酬和追求物质享受的工具,于是部分青年厌烦劳动、逃避劳动。而躺平对他们来说则意味着放空精神世界,因此许多青年选择以躺平的方式来短暂逃避劳动,在躺平中实现自我宽慰,以暂时缓解劳动焦虑的情绪,弥补劳动意义感的缺失。
第二,青年生命意义感缺失导致冷漠避世的现实行动。除了社会环境和网络文化的原因外,躺平现象生成的深层原因更是躺平族自身生命意义感的缺失——“空心病”,空心病是一种由价值虚无导致的内心空洞和精神贫乏。由于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以提高成绩、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在学生时期很少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问题,许多青年迈出校园以后没有了成绩和排名的目标指引,暂时找不到促使自己成长进步的坚定信仰,进而走入意义世界虚无的困境。空心病表现为自我认同感低,对当下的一切事物都兴趣减退、情绪低落,对未来没有清晰的方向而陷入焦虑和迷茫。由于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感与人生的方向,缺乏持续奋斗的动力,久之选择了躺平,逃避现实带来的焦虑感,“躺平的网络幻象充当了躺平族缓解精神痛点的‘理疗仪’,促成他们在网络空间暂时性地自我和解”[6]。
三、当代青年躺平现象的引导路径
部分青年在社会结构性困境阻碍、网络不良思潮麻痹与青年自身价值感虚无的影响下选择了躺平。作为一种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背离的“丧系文化”,躺平对青年个人与国家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必须有针对性地从社会、网络、青年个人方面积极探寻合理的引导路径,引领青年在新时代自觉接续奋斗。
(一)理清躺平社会缘由,打通青年发展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7]躺平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必须从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上努力作为,为青年不懈奋斗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撑。
第一,畅通上升渠道,促进机会公平。减少社会阶层凝固化倾向,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升躺平族奋斗的意义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缩小户籍制度带来的教育差距,使每一位青年都能享有更加平等和优质的教育机会,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让青年相信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创造人人可致富的发展机遇,增强青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激发青年创造活力。同时,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资源不能匹配个体发展需要的长效措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强,从而为青年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成长成才机会,满足当代青年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夯实当代青年奋斗的物质基础,为青年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搭建平台。
第二,要给予人文关怀,构筑精神支柱。矫治青年躺平现象不仅要在宏观环境上给予青年发展更多的社会保障,还要从微观上给予青年更多的人文关怀。一方面,躺平现象的一部分成因在于个人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感的缺失,要改变躺平现象背后的精神贫乏问题就要增强社会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培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形成对人生目标和人生道路的的清晰规划,从而在人生信仰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自身成长成才和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另一方面,社会要注重为青年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要拓宽青年心理咨询和诊断的社会渠道,为躺平族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躺平族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引导躺平族的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平和。
(二)加强网络监管引导,整治网络躺平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当今网络思潮传播呈现多元化与泛娱乐化倾向,因此必须严格加强网络监管,传播好主流意识形态,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环境。
第一,强化网络监管力度,监测负面网络舆情。网络监管部门要建立全方位、全时刻、多层次的网络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网络政治敏感词的检测,对散播违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图片、视频、文字及时限流,及时纠正不良网络风向,将网络舆情危机化解在苗头阶段,坚守网络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线。另外,除了柔性监管软治理,刚性硬规范也必不可少。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制定平台网络清朗政策,重拳整治网络违法违规问题。对骗流量博眼球、过度渲染、虚假宣传躺平等“丧系文化”的平台和用户加强打击力度,及时禁言、警告以及封号。对一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动摇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煽动青年群体极化行为的用户依法惩治,严厉追责。总之,要不断整治青年网络环境,为青年在新时代团结奋斗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第二,增强主流宣传队伍建设,提升主流媒体吸引力与感召力。一方面,主流媒体应避免离开青年实际生活空洞而宏大地宣传奋斗内容,要充分站在青年立场,切实调查了解青年在奋斗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立足实
际不断调整宣传策略、优化宣传内容,引导青年对主流价值理念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可并践行,引领青年在新的社会情况下接续奋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强主流媒体的吸引力。要从网络流行话语中汲取养料,深入了解青年话语习惯,把主流话语叙事风格与青年圈层话语相结合,以青年视角创作奋斗正能量的高质量作品,从而吸引青年眼球,避免话语形式上的生硬教条灌输,不断提升表达的亲和力,减少宣传隔阂。总之,要不断加强主流媒体对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加强青年网络空间的奋斗文化培育。
(三)激发个体内生动力,主动打破躺平困境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一代作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应自觉摆脱躺平困境,“在立志与立业中培育奋斗精神,在可为与作为中勇担时代重任”[9]。
第一,探寻劳动意义,构筑奋斗信仰。一方面,青年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避免功利化的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0]青年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树立劳动的意义感和信念感,以找寻自己的本质为目的,以推动社会阶段的前进为目标,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超越,升华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青年要不断提升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分工也不断精细化、复杂化,社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备多样化专业技能的人才。青年要自觉督促自己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劳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培育自身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来获得更多劳动选择、实现劳动自由,努力在擅长和热爱的劳动岗位中进行创造性劳动,重拾劳动意义感,在劳动中感受幸福,从而摆脱躺平困境。
第二,积极做洄游青年,开拓新渠道。青年应加强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把握和对自身发展的理性思考,找寻适合自己的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城乡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下乡村电商经济发展,乡村面貌也不断焕然一新。青年要敢于跳出传统的“大城市机会多,有前途”的思维定式,在乡村和西部等祖国大力建设发展之处找寻机遇,例如运用从大城市学到的技能和经验从事农家乐、乡村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等特色项目,助力自己所在的小城市或乡村的发展。同时,还能以自己所知所学进行文化反哺,弥补乡村技术鸿沟,推动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改善落后地区人民的就业与生存状况,助力国家乡村振兴。“躺平”不能解决问题,在原有空间“内卷”更是一种无意义的自我消耗,而在乡村或西部等有需要的地方发展或许是一条更有“性价比”的自身发展之路,青年应破除躺平与内卷的怪圈,跳出过度内卷的无意义的同质化竞争,扎根乡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7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525.
[3] "陈云松,贺光烨,句国栋.无关的流动感知:中国社会“阶
层固化”了吗?[J].社会学评论,2019(6).
[4] "耿锐.对“躺平”现象的主体性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9:93.
[6] "邓纯余.“躺平族”评说:身份群像、文化症候及思想引导[J].
思想教育研究,2022(9).
[7]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8]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
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
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黑河学刊,2018(5).
[9] "马超.“摆烂文化”的病理溯源、症候透视及诊治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2023(5).
[10]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