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换季总是让我感到惶恐不安。特别是春末夏初,双手像被遗忘在雨中的叶子,湿漉漉的,手心总是挂满细密的汗珠,掌心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疹子,红得刺眼,痒得让人抓狂。我忍不住用指甲挠、用衣服蹭,直到皮肤破开,渗出透明的液体。那液体一旦沾到别处,疹子便如瘟疫般蔓延,占领整个手掌,痒得不能入睡。
妈妈带我四处求医,医生说是湿气侵体,给我开了药膏,每天一遍遍地涂抹,虽然能缓解一点刺痒,但却治不了根。后来,妈妈听说红豆薏米水可以祛湿,于是开始每天熬一锅,执着地守护着那小小的希望。
每次熬水前,妈妈都会抓一把红豆,用冷水泡在小碗中,静静等待它们喝饱水分,慢慢变得饱满、圆润。妈妈还特意叮嘱我:“红豆要选细长的,这样煮出的汤才够醇厚。”泡好的红豆下锅后,先用大火烧开,再改小火慢慢熬炖。等到锅里红豆的外皮微微裂开,香气便如精灵般溢出,弥漫在整个厨房。再煮上三五分钟,关火、盛汤,汤色红润、清透,轻轻抿一口,那醇厚的豆香便弥散在唇齿之间,让人沉醉。
红豆汤于我,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治愈病痛的神奇药方。我满怀期待地喝下一碗,心里暗暗祈祷,希望一觉醒来疹子能奇迹般地消失。
喝完了汤,妈妈还会细心地把煮得软烂的红豆捞出来,再上锅蒸熟,这便是豆沙,绵软、香糯,吃时兑上一勺蜂蜜,香甜的滋味便融化在舌尖。夏天时,妈妈会把红豆冷藏,做成冰沙,凉意沁入心底,既消暑又解腻;冬天时则要趁热吃,红豆沙的温暖从喉咙一路滑到胃里,驱散了寒意。那时的红豆沙,对我而言是最奢侈的甜品,是妈妈用心熬制的“幸福秘方”,让我觉得手上的刺痒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令我惊喜的是,当又一个春天过去,湿疹竟没有再犯。岁月流转,我离家工作、结婚,每日奔波忙碌。又一次换季,当湿疹再次折磨得我夜不能寐时,我才猛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喝到妈妈熬的红豆汤了。
于是我开始自己动手煮,可熬制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简单。要么火候不足,豆子不开花,生涩得难以下咽;要么煮得过火,豆子全都炸开,汤水浑浊,失去了那份清淡的甘甜。原来,看似简单的红豆汤,也需要耐性与用心。怪不得当年母亲常常守在炉边,时不时揭开锅盖,细细查看火候。
现如今我终于明白,那份香甜、醇厚从不仅仅是红豆汤本身,而是母亲用心熬煮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