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龄总爱怀旧,尤其怀念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豫西卢氏的南山里度过的,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吃饭问题有时候都难以解决。记得那时候,虽然母亲做的都是家常饭,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尤其是“鱼钻沙”。
“鱼钻沙”其实就是玉米糁和面片的组合。老家多山,地少且贫瘠,人均只有四五分薄地,玉谷是一种高产作物,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所以种植的人比较多。有时候,母亲为了给家人改善一下口味,便会做上一顿粗细粮搭配的“鱼钻沙”。
母亲做的“鱼钻沙”很地道。先是和一小团面,撒上黄面做扑面(干面粉,防止面片粘连),接着擀成薄厚有度的大片,再切成宽面叶。随后烧开一锅水,挖两勺玉米糁下入锅里,待锅翻浪时,从瓦罐里舀半勺灰水(用草木灰过滤的碱水)倒进锅里,用中火熬煮,待熬成悬浮的粥状下入面片。再经过几番熬煮,“鱼钻沙”就熬好了,只见一锅金黄透亮的玉米粥里,一条条白色面片像欢快游荡的小鱼。酸菜是“鱼钻沙”的标配,在一盘酸菜里调上盐、撒上葱花、拌上辣椒,一家人便有说有笑地吃起来了。
母亲的家常饭陪伴我走过了快乐而苦涩的童年,也经历了天真烂漫的少年和忙忙碌碌的中年。随着年纪的增长,那已经远去却又熟悉的美味时常会出现在脑海里,让我忍不住想要吃上一顿,但因缺少相应的食材,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外出工作后,逢年过节回到老家,都会吃上母亲做的玉米糁、糊涂面,让我倍感亲切。因为做“鱼钻沙”相对费事,虽然有时候很想吃,但却不想麻烦母亲。
2000年国庆节,我邀请了两位同事到家里做客,他们听说母亲做的“鱼钻沙”很好吃,便想尝一尝。到家后跟母亲一说,母亲非常爽快,说:“想吃就给你做。”
母亲经过一番忙活,终于做好了“鱼钻沙”。由于许久没有吃到了,我吃得非常过瘾,同事吃了也连连说好。
在过去,“鱼钻沙”是我们一家人最普通的一顿家常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前经常吃的粗粮变成辅食,我也就很少有机会吃到“鱼钻沙”了。尤其是母亲离世后,“鱼钻沙”只能成为我记忆中的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