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特色小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我闲暇时,却常想起过去那种用田玉米颗粒做成的嫩玉米粿。
我年轻的时候,每年深秋初冬都能吃到一种用尚未十分成熟的田玉米颗粒做成的嫩玉米粿。这种粿色香味俱全,黄灿灿、软乎乎,刚从铁锅中取出时还冒着热气,闻一下,香气朴鼻,吃一口,细嫩中带着自然的甜味,那味道真是一绝,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候,生产队为了让队里的田地多产粮食,每丘田都进行三熟种植,即早稻、晚稻和小麦(或油菜)轮番耕种。在夏季种植最后一熟时,那些引水灌溉比较困难的高岸田,以及田泥中带有沙石、不易存贮水分的菜篮田,由于不宜种水稻,便会种上田玉米,这样多少有点收成。成熟的玉米颗粒可晒干磨成粉,用于冬春季做玉米粿或玉米糊等。至于那些未十分成熟的玉米,便将其颗粒脱水磨后直接做成嫩玉米粿。
到了深秋初冬收获田玉米的时节,生产队将田玉米棒子挑拣分类后分给农户,农户赶紧利用晚上或空闲的时间,将玉米棒子上黄灿灿的田玉米颗粒剥下来放进脸盆等容器内,洗后用石磨磨成玉米浆,然后将磨盘中的软浆刮进脸盆,再端入厨房做玉米粿。它的做法也不复杂,先将铁锅烧热,在锅底加入少量水,避免铁锅空烧,再在锅壁上涂上猪油,以免玉米粿与锅面粘连。灶内的火力不宜太小,也不能太旺,太小的话粿熟不了,太旺则粿底易焦。
将玉米浆一个个均匀地糊贴在铁锅内壁上,用手掌和掌背将每个粿拍按均匀,且大小差不多,再把清水抖洒在每个粿的边沿,然后盖上木板盖,在锅周围板盖与锅壁连接处盖上长条麻布或纱布之类的软布,让锅密不透气,要不了几分钟粿就熟了。出锅时,用铁铲一个个小心翼翼地铲出,放在圆形、平底的竹筐内摊开散热气。有经验的人做出的嫩玉米粿厚薄均匀、大小相当,粿底虽有锅巴但不焦,且有一定的硬度,就像是一件件艺术品,美妙极了。
重要的是,嫩玉米粿是用没那么成熟的玉米颗粒做成的,那些嫩颗粒用指甲一按就“噗”的一声溅出浆水,正适合做成鲜嫩可口、甜滋滋的嫩玉米粿,再配以鲜辣的菜肴,不由得让人食欲大开。另外,嫩玉米粿开锅时吃特别香甜可口,冷却后用火烘烤着吃也别有一番味道。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已没有人种这种季节短、个头小、产量不高的田玉米了,虽说那些成长在阴凉或缺肥之地的山地玉米,其颗粒也能做成嫩玉米粿,但味道却完全不一样,那抹鲜甜只能留在我的回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