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腊月,就有同事急不可耐地向我旁敲侧击:“你老家的豆丝送来了没有?”我知道,他们早就馋我的拿手美餐——腊肉下豆丝了。
肥瘦相间的腊肉切得不薄不厚,软硬适中的豆丝煮得恰到火候,再放一点新鲜的豌豆尖,一道不油不腻的美味佳肴就可以闪亮登场了。就是因为这风味独特的“腊肉下豆丝”,每年过年我家总是非常热闹,同事和朋友来了一拨又一拨。
关于豆丝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个版本。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大户人家在秋收后存放五谷时,调皮的孙子将一部分大米、面粉、黄豆、绿豆等混放在一起,很难分出,便索性将混粮磨成粉食用。主人先将混粮磨成浆,再在锅里放点油,摊成薄饼。有一次摊多了吃不完,便将薄饼切成丝晾晒干,再食用时没想到味道更加鲜美,其做法就这样流传开来。因为豆为其中重要的原料,而成品是切成丝状,故取名“豆丝”。
我老家的豆丝非常有名,用料也极其讲究。尤其是早稻米、晚稻米和黄豆三者的比例要掌握好,这样才能保证成型的豆丝不黏不散,口感极好。
记忆中,老家的年味总是从豆丝的香味中一天天弥漫开来的。要是谁家摊豆丝了,左邻右舍都会过来帮忙,磨浆、成型、切丝、晾晒……这时也是村里的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一闻到豆丝飘香,他们就闹哄哄地涌入摊豆丝的人家,围在灶台边。热情的主人让孩子们排好队,然后在刚起锅的豆丝中包入各种咸菜,分给孩子们吃,并嘱咐淘气的孩子来年不许在庄稼地里捣乱,不然来年就吃不上这样香喷喷的豆丝了……
一晃,我离开老家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那浓浓的豆丝情节丝毫未变。每年春节前,老家的亲戚都会给我送来几袋正宗的家乡豆丝,这也是我最不可缺少的年货。同事们总笑我的年货最简单,不需要山珍海味,一碗“腊肉下豆丝”就能把客人招呼得暖和和、笑眯眯,此言真矣。
又近春节,老家腊肉豆丝的香味伴着浓浓的乡愁,又一次弥漫在我心头,久久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