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但勤劳,而且能力出众,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不断地摸索学习各种技艺,最终选择了制作和售卖豆腐的营生。
每天晚上睡觉前,父亲会先把黄豆洗净泡在清水里,次日凌晨三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先从厢房里取出浸泡好的黄豆,那些黄豆粒粒饱满,泡发得恰到好处。父亲一勺勺地把它们倒入古老的石磨中,然后握住石磨的手柄,缓缓地推动起来。石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父亲的手臂肌肉紧绷,一圈圈地推着石磨,乳白的豆浆便从石磨的缝隙中缓缓流出,汇聚在下方的木桶里。
过滤豆浆是个细致活儿。父亲把一块干净的纱布绷在木架上,将豆浆慢慢地倒入纱布中,轻轻摇晃,让豆浆透过纱布流进锅里。煮浆的时候,父亲一刻也不敢离开,拿着大勺不停地搅拌,以防豆浆粘锅。锅里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整个豆腐房中,父亲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点卤是制作豆腐最关键的一步。父亲全神贯注地盯着锅里的豆浆,慢慢地倒入卤水,同时用大勺轻轻搅动。豆浆逐渐变得浓稠,开始出现豆花。父亲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天光大亮,父亲将点好卤的豆浆倒入木制模具里,盖上纱布和木板,再压上重物,让豆腐成型。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父亲就在一旁守着,随时调整重物的位置,以保证豆腐的紧实和口感。他会时不时地用手按压一下豆腐,感受其硬度,就像在与豆腐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
当豆腐成型,父亲便挑上担子,打着梆子沿街叫卖。父亲做的豆腐细腻、嫩滑,散发着淡淡的豆香,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夸父亲手艺高超。
然而,售卖豆腐也委实辛苦。寒冬里,父亲尽管戴着手套,双手依然被冻得生疼;酷暑中,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的脚步依然不曾停歇。有时赶上豆腐卖得慢,他要走很远的路,脚底都磨出了水泡。有一年夏天,父亲在卖豆腐的路上不小心被绊了一跤,豆腐碎了不少,但他还是坚持把剩下的豆腐卖完,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那一天,我看到父亲的膝盖擦伤了,但他的脸上依然带着微笑,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一切的辛苦都算不了什么。
逢年过节的时候,父亲的豆腐生意会格外好,但不管多忙多累,他总是不让我们帮忙,把辛苦留给自己、把甜蜜带给我们,让我们在浓浓的父爱中快乐成长。父亲用他的劳苦,供我和弟弟读完了大学。每当回忆起那些与豆腐相伴的日子,我心中都充满了感恩和敬意,因为那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父亲深深的爱。
岁月如流,父亲渐渐老去,但他那份为家庭默默付出的爱,永远铭记在我心中。豆腐房里蕴含的缕缕真情,更是我一生温暖的回忆,激励着我做一个不怕吃苦、勇于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