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盼着过节,因为有好吃的,那是件非常开心的事。腊八节能喝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当然也在其列,以至于一直难以忘怀。
腊八即腊月初八,岁终之月之所以被称为“腊月”,一曰“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之意;二曰“腊者,逐疫迎春”,祛除灾祸,迎接新春;三曰“腊者同猎”,年终狩猎,用猎物祭祀祖先和神灵。自先秦以来,每至腊八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因此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流传多个版本,一般认为与佛教有关。徐珂《清稗类钞》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腊八节时各寺庙都用谷物、果实等煮粥并分送给百姓。
腊八粥不仅在史书上有记载,文人墨客也抒情达意。宋代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代李福的《腊八粥》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意思是,腊八粥由七种珍贵的食材,融合五味香甜调制而成。
在我的老家,腊八节必定要煮一锅腊八粥,原料至少在八种以上。记忆中,母亲在节前几天就忙碌起来,将花生、板栗去壳,玉米剥成粒,与黄豆、红豆、豌豆等食材一起淘洗干净后浸泡,红的、黄的、绿的、青的……五颜六色的食材混合在一起,看着就让人口中生津。
腊八一大早,母亲便起床煮粥。先将不易煮烂的豆类倒入大铁锅内,煮开后加入粳米和适量的糯米,烧滚后转成文火慢慢熬煮,最后将山芋、荸荠、茨菰、青菜等切碎放进锅中。伴随着咕嘟咕嘟的冒泡声,豆子、米粒在氤氲中渐渐“放软了身段”。母亲不时地拿一把长柄锅铲贴住锅底翻铲,以防焦糊。随着时间的推移,粥愈来愈稠,颜色愈来愈深,香气愈来愈浓,溢满了整个屋子。
粥煮好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哧溜哧溜地吃起来。腊八粥有甜、咸之分,我的家乡是做咸的,我们姊妹几个左一口右一口,就着母亲腌的萝卜干,越吃越有滋味。父母一边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说道着家务,合计一年的收成。数九寒天,一碗香喷喷、黏糯糯、热乎乎的腊八粥,足以慰藉他们的劳苦。
现在,每年我都自己熬制腊八粥,原材料有百合、银耳、核桃仁、桂圆、红枣等。虽然食材变了、口味变了,营养更丰富了,但那份独特的情感始终未变。我细细咀嚼时,脑海中浮现袅袅炊烟升起的情景,回味的不仅是亲情的味道、乡愁的味道,还有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