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当这熟悉且充满童趣的童谣在大街小巷悠悠传唱开来,腊八节便带着浓浓的年味儿,“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腊八,宛如一扇通往新春的大门,悄然开启,预示着春节的盛大庆典已徐徐拉开帷幕,岁月的长河也在此时泛起了喜庆的涟漪。
腊八的来历及俗语
谈及腊八,必然要先探究一下“腊”字的渊源。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由此可见,“腊”最初起源于上古时代对百神的岁终盛大祭祀活动。举行这场庄重祭祀的农历十二月,也因此被称作“腊月”,而具体的祭祀日期便被称为“腊日”。在汉代,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这一特定的时间选定,蕴含着古人对天时的深刻洞察和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对于“腊”字的释义,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中提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打猎捕获的动物来祭祀先祖,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仪式。由于祭祀所用的是动物的肉,所以“腊”字便很自然地以“月”作为偏旁,这一字形结构仿佛是历史的烙印,深深地镌刻着古人的生活印记和文化传承。
应劭还指出:“腊,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从岁时的角度来看,“腊”处于旧岁与新年交替的关键节点上。对于以农耕为本的华夏民族而言,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意义非凡。它孕育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神祇庇佑、丰收满仓的感恩之情,同时也满溢着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在这一时刻,人们通过祭祀仪式,向天地神灵和祖先表达敬意与感激,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得到护佑和恩赐。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成为腊八节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基石。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说”。相传,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得道成佛。后来,佛教寺院在腊八这天大办施粥,用以供僧,或馈赠施主、贵宅等家。在记录北宋都城开封日常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便记载了这样的场景:腊月初八日,街头巷尾常有僧尼三五人结成队伍念佛。城内规模较大的佛寺都举行“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这是关于“腊八粥”最早的较为详细的记载之一,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腊八节佛教活动的热闹场景和腊八粥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腊八节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众多俗语都与其紧密相连,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腊八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从时令的角度来讲,有“过了腊八,长一杈把”这样的俗语,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冬至之后,随着时间进入腊八节,白昼开始逐渐变长的自然现象,这是大自然在岁末年初悄然进行的时间更替,也是古人对天文历法细致观察和总结的智慧结晶。
从生活方面来说,“冬至饺子腊八面,鸡娃吃了爱下蛋”的说法广为流传,这不仅体现了民间在不同节日有着特定的饮食习俗,还蕴含着一种质朴的生活期许,将饮食与生活的美好愿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吃了腊八面,赶紧把年办”这一习俗,则鲜明地揭示了腊八节在春节筹备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地位,它仿佛是一声号角,催促着人们加快准备年货、打扫房屋、走亲访友等一系列过年事宜的步伐,让整个腊月都沉浸在忙碌而又喜庆的氛围之中。
在儿时的记忆深处,腊八节始终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老人们常常念叨着:“看到了腊八,就闻到了年味。”确实,腊八节作为腊月里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腊八粥、五豆饭、腊八面等传统美食,自然而然地成为新年第一份舌尖上的盛宴。在这一天,人们阖家团聚,围绕着这些美食,共度温馨欢乐的时光,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尽情地欢度腊八节,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着浓浓的亲情纽带。
传承千年的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无论是庄严的朝廷、威严的官府,还是清幽的寺院,乃至寻常百姓家,都会精心烹制腊八粥。这一碗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跨越了阶层和身份的界限,将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宋人吕希哲在《岁时杂记》中提到:“以乳、蕈(泛指菌类)、胡桃(核桃仁)、百合等造七宝粥,亦谓之咸粥。”这为我们揭示了宋代腊八粥的配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腊八粥食材丰富多样,注重营养搭配和口感的丰富性。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愈发盛行,上至宫廷皇室、下至市井街巷,无不沉浸在腊八粥的香甜氛围之中。在宫廷之中,皇帝、皇后、皇子等皇室成员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赏赐腊八粥,这一碗碗腊八粥,传递着皇室的恩宠与关怀,象征着宫廷内部的和睦与团结。同时,宫廷还会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食材,以供僧侣们食用,这一行为既体现了皇室对佛教的尊崇,也为腊八节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在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在腊八节这一天早早地起床准备腊八粥的食材。腊八粥的熬制过程极为讲究,各种谷物、豆类、干果等食材在锅中慢慢炖煮,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熬好的腊八粥首先要敬献给神灵和祖先,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和敬意。随后,人们会将腊八粥赠送给亲朋好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这一传统习俗蕴含着分享的快乐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最后才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这碗美味的腊八粥。
民间里,吃剩的腊八粥也有着特殊的寓意。人们认为,吃了几天后还有剩余的腊八粥是一种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而且,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更是一种积德行善的行为,会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报。此外,腊八粥在民间还具有一定的祈福作用。比如,人们会往种在院子里的花卉和果树的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这样可以让来年的花果更加繁茂、果实更加丰硕,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差异,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不断翻新,呈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中,以北京的腊八粥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琳琅满目,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等,总计不下二十多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慢慢炖煮,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才算熬好。这漫长的熬制过程,仿佛是一场对生活的虔诚守望,每一勺搅拌都融入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等各种精美的造型,再放入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这是用几种果子巧妙搭配做成的狮形物,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更有甚者,会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等栩栩如生的造型。它们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神灵祖先的崇高敬意。
引人警醒的五豆饭
进入腊八这一天,在某些地方还有吃五豆的习俗。吃五豆,就是选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和豌豆这五种豆子混合起来做的豆饭,它的制作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有着严格的选材要求和独特的讲究。这五种豆子缺一不可,如果凑不全五样豆子,人们宁可选择不做,也不会随意用其他豆子替代,这种对食材的执着和坚守,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
关于吃五豆,还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相传在北宋时期,江西吉安有一位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穷书生,他怀揣着对学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后来,这位穷书生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流落到了开封府外,居住在城外的一个破旧庙宇里。在那里,他依靠卖诗文赚取微薄的收入,用这些钱买来书纸笔墨,继续维持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不已。
有一天,穷书生像往常一样进城卖诗文,恰逢城里的大财主李员外的女儿选婿打彩。李大小姐早就听闻穷书生才华横溢,对他心生爱慕之情,所以,当彩球抛出来的那一刻,正好落入了穷书生的怀里。可是,李员外却因为穷书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但李小姐心意已决,毅然决然地与穷书生私奔了。穷书生被李小姐的深情和勇敢所感动,两人在破庙里结为夫妻,过上了虽然清苦但却温馨甜蜜的生活。
起初,穷书生在婚后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品质,但渐渐地,他开始有些懈怠,荒废了学业。李小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丈夫的才华不应该被埋没,于是决定采取行动。李小姐对穷书生说:“夫妻就是‘福齐’,有福同享、有苦共尝。今后你把卖诗文的钱都交给我,一切家务由我负责,你就安心读书好了。”从那时起,穷书生的生活便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每天都会吃到一顿五豆饭,即使在他的诗文卖不出去,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李小姐依然会想尽办法为他准备这顿五豆饭。
对于这顿五豆饭,穷书生心中充满了疑惑,他多次询问李小姐,但李小姐总是敷衍过去,没有告诉他实情。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几年后,开封府举行科举考试,这对于穷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他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财来打通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而发愁。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李小姐却默默地为他准备好了参加科举考试所需的银两。面对穷书生的追问,李小姐起初说是卖诗文的钱,但穷书生心里明白,这些钱远远超出了他卖诗文所能赚取的收入。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李小姐终于说出了真相。
原来,破庙附近有一块荒地,在穷书生每天外出卖诗文的时候,李小姐便背着他,不辞辛劳地将那块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一些瓜豆。经过她的精心照料,这些瓜豆获得了丰收,她便用这些收获来贴补家用、改善伙食,同时也为穷书生准备了这顿充满深意的五豆饭。穷书生听了李小姐的讲述后,被她的勤劳、善良和默默付出深深感动,瞬间热泪盈眶。
穷书生带着李小姐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一举高中,从此踏上了仕途。然而,随着官职的升迁,他开始贪图享受,忘记了曾经的艰辛和李小姐的嘱托,李小姐很是气愤。有一年腊月初八,李小姐让厨子做了一顿五豆饭,当穷书生看到这顿五豆饭时已经忘记了它的意义,竟然把厨子痛骂了一顿。李小姐默默地端起一碗五豆饭对他说:“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李小姐的这一番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穷书生的脸上,让他顿时幡然醒悟。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过碗大口地吃起来,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警醒。
从那以后,这位曾经的穷书生、如今的大官不仅开始关心百姓的疾苦,还继续保持着读书写文章的好习惯,并在家里立下了一个规矩——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全家人都要吃顿五豆饭,以此来铭记过去的苦难岁月,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和使命。
这件事情逐渐在老百姓当中传播开来,大家纷纷被穷书生和李小姐的故事所感动,也被五豆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所打动,于是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吃五豆便成为了腊八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流传至今。
实际上,故事中的这位穷书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他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其著作《欧阳文忠集》传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欧阳修的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也让五豆饭这一传统习俗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成为了人们在腊八节传承和弘扬的一种精神象征。
制作讲究的腊八面
陕西关中地区仿若一座蕴藏着丰富民俗宝藏的文化富矿,而腊八节的节令美食——腊八面,便是其中一颗独具魅力的明珠,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地域风情。关中平原地势坦荡如砥,广袤无垠,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丰饶的物产,自古以来便是小麦生长的天然乐园,优质的小麦资源为腊八面这一传统美食的诞生与传承构筑了坚实的物质根基,也使得享用腊八面成为当地百姓在腊八节这一特殊日子里雷打不动的习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关中人的情感与记忆。
制作腊八面宛如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创作,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凝聚着当地百姓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生活智慧以及对美食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浸豆子这一初始步骤中便暗藏玄机,需放入微量的碱面,如同为豆子注入神奇的活力因子,而后采用小火慢浸的方式,营造出一种似煮非煮的微妙状态,让豆子在这温煦的热力中悠然舒展。唯有如此,豆子汤方能呈现出鲜艳而深沉的红色,宛如岁月沉淀的醇厚色泽,豆子也得以保持其完整而饱满的形态,每一颗都像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在腊八面中绽放出独特的口感魅力,成为整道美食的坚实底色与灵魂点缀。
在浸豆子的过程中,红枣、红薯、枸杞子和葡萄干等食材需暂时搁置一旁,不能过早地与豆子“共赴”这场“热汤之约”。这是因为这些食材“生性娇弱”,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炖煮考验,倘若一开始便将它们与豆子一同投入锅中,就会在高温的侵蚀下失去原本玲珑有致的形状和清新醇厚的味道,无法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味和珍贵的营养价值,从而使整道美食黯然失色。
待次日用餐前夕,才是这些食材“闪亮登场”的时刻。将前一晚未下锅的红枣、红薯、枸杞子和葡萄干等放入已经煮得恰到好处的豆子汤中,让它们在这“温暖的怀抱”中继续炖煮,直至完全熟透,释放出各自的芬芳与甜蜜。随后,下入适量的面条,这些面条需具备一定的厚度,宽窄则可任由制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自由发挥。需格外留意的是,面条切不可太薄、太细,否则在与沸水的“热烈相拥”中,它们极易变得“绵软无力”,最终煮成一锅糊汤,令人惋惜。
制作腊八面时,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匠心与深情。煮面前的面团需经过反复揉制,让面团在双手的呵护下变得光滑而富有韧性;制作面片时,要均匀地撒上足量的面粉,使其层层叠放而互不粘连;切好的菱形面片需及时散开,避免它们相互粘连;宽面下锅前的抻长、抻薄动作,能赋予其更好的口感与质感;煮面时,锅中的水要充足,让面条和食材可以自由翻滚,避免因拥挤而相互粘连,确保每一口腊八面都有丰富而和谐的口感。
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宛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关中人的心扉,其背后所蕴含的“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更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喜庆的色彩。回首往昔,在宁静而质朴的乡村,腊八面被视为一种珍贵而重要的食物,不仅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品尝这碗饱含着祝福与温暖的美食,就连家中的牲口、家禽也能分得一份,这体现了关中人对动物的关爱与呵护,彰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此外,人们还会特意为出门在外的游子留下一份腊八面,无论他们身处何方、无论归期几何,这份美食都寄托着家人对他们深深的思念与牵挂,等待着他们归来时补上这份团圆的味道,让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得以延续,永不褪色。
腊八节的美食,无论是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腊八粥,还是质朴无华、充满力量的五豆饭,亦或是筋道十足、温暖人心的腊八面,它们皆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之味,承载着阖家团圆的欢乐、感恩祈福的虔诚以及劝学自省的智慧等诸多美好祈愿。在品尝这些美食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传统相拥,于舌尖上品味着浓浓的年味,于心灵深处感受着温情的流淌。这份家的温暖、节的喜悦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满怀信心与希望地迈向新岁的华章,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让古老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我们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