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大传》序言

2025-02-04 00:00:00王春南
书屋 2025年1期
关键词:方孝孺评传宋濂

朱棣跟历史上所有的暴君一样,没有自信,要剿灭异己,诛灭一切不表忠、不颂圣、不效力、敢于蔑视威权的人,并毁灭其思想。出乎他的意料,他遇到了一个不怕死、敢于挑战他的正气凛然的大丈夫方孝孺。

方孝孺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就显示出其硬气,对朱元璋制造的宋濂、宋慎祖孙冤案表示愤愤不平。洪武十三年(1380),宋慎牵连进胡惟庸案,被捕入狱,不久被杀。方孝孺撰《宋子畏圹志》,云宋慎“才智奇雄”,对于他的被杀,人们都不知其故,但愿世事巨变之后,“有爱才者悼其不幸”,守护他的坟墓。宋濂受宋慎案牵连,被定下死罪,虽然皇后和太子合力救了他一命,全家仍被流放茂州(今四川茂汶)。经过夔州府(今重庆奉节)时,宋濂一病不起,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二十日上吊自杀,含冤死去。作为宋濂最欣赏的门人,方孝孺写悼诗追怀,云:“安知事乖谬,元造独何忍?”意为宋先生受到了错误处置,老天爷怎么能容忍这样做呢?又说“是非属公议”,相信宋先生的功过是非,世人会做出公正的评判。方孝孺用他的方式对朱元璋的专制、暴虐表示了抗议。他蔑视朱元璋的威权,当然也能蔑视朱棣的威权。

朱棣不仅要消灭方孝孺的肉体,而且要消灭他的思想,但方孝孺的思想、精神不死。胡适先生说:“明成祖杀了方孝孺,灭九族,灭十族,甚至对留有片纸只字的也有罪。成祖那样摧残言论自由,但方孝孺的书在他死了一百年后,又都出来了。”

成祖一死,继位的仁宗就下令:罚为官奴的方孝孺等人的家属,恢复平民身份,发还被没收的土地;被罚戍守边疆的外亲除留一人外,其余均放还。对受到方孝孺等人案子牵连的人“落实了政策”。万历十三年(1585),神宗下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这是明王朝对被冤杀的方孝孺等人的公开平反。

方孝孺殉难后,尽管“文禁甚严”,其门人王稌(《明史》作“王稌”,《四库全书总目》作“王稔”)仍冒着杀头的危险,抄录、汇编方孝孺遗稿成《缑城集》。宣宗宣德年间,此书开始流传,距方孝孺遇难不过二十余年。方孝孺集的刻本此后渐渐多起来,保存至今的明刻本有成化十六年本,正德十五年本,嘉靖二十年蜀藩本,万历四十年范惟一、王可大本,崇祯十六年本等。《四库全书总目》评方孝孺及其《逊志斋集》云:“语其气节,可谓贯金石、动天地矣。文以人重,则斯集固悬诸日月,不可磨灭之书也。都濠《南穆诗话》曰:‘方正学先生集,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

方孝孺的文章,我最喜欢读的是收入《古文观止》的《深虑论》。

著名作家、书评家雷雨先生曾问我:“你对方孝孺的《深虑论》怎么看?”我是这样回答他的:“方孝孺的《深虑论》是关于历代王朝灭亡的深层次思考。有人说,方孝孺连自己的死都没有料到,还谈什么‘深虑’?我要反问一句: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预测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何原因、以何方式结束生命?不能因为一个人不能预料自己的死,就说他没有资格谈‘深虑’。方孝孺知道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就要死,也知道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就能生,在生和死两者之间,他选择了死。他为坚守信仰而死,为捍卫人格而死。我们没有理由对他的《深虑论》不屑一顾。”

方孝孺的《深虑论》,不但文辞优美,而且议论透辟。对历史上朝代兴替、王朝执政风险,虑之深,思之切,发他人所未发,足以警示世人。这样的文章,不是那些有“头巾气”的迂腐的读书人所能写得出来的。

《深虑论》开头就振聋发聩:“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方孝孺指出了谋划天下大事的人易犯的过失:常常谋求解决困难的问题,而忽略了容易的问题;防备那些令人惧怕的事情,而遗忘了没有怀疑的事情。然而祸患常常突发于忽略的问题上,动乱常常爆发于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上。

方孝孺讲防范风险,自然是为了巩固明朝基业。朱元璋没有为日后的继位者创造良好的执政条件,相反却种下了祸根,使后人不可能稳稳地坐在龙椅上。朱元璋吸取汉、唐外戚、宦官祸国的教训,订立制度,不许后妃、宦官干政,这自然是做得对的。但他又吸取元朝君弱臣强、威福下移、尾大不掉、渐至败亡的教训,将功臣宿将诛戮殆尽,以致没有为继位者留下可以倚为干城的将领,造成继位者茕茕孑立、孤独无助。另一方面,朱元璋又分封诸侯,授命燕王朱棣等全权处理地方军务,导致燕王在北方坐大,实际控制的地方成为国中之国。博古通今、政治嗅觉敏感的方孝孺不会看不到明王朝的这些隐患。

方孝孺对建文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是看得很清楚的。建文三年(1401),“靖难”之役尚未进入关键时刻,朝廷有一些失利,战局亦未明朗,这时方孝孺就预料到朱棣有可能率军打过长江,颠覆建文帝的统治。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有一篇《黄叔扬传》,就写到方孝孺与好友、曾任礼科给事中的黄铖(字叔扬)密谈。他说:“北方不安定啊,苏州、常州、镇江对拱卫京师、应对北方事变,都非常重要。你虽已去职,当有以教我。”黄铖说:“苏州、常州、镇江三府中,镇江最为要害,但镇江知府不可靠;知府用非其人,是自撤屏障。苏州知府姚善是忠义之人,但对部下过于宽厚,恐不足以平定祸乱。不过国家大局,不由江南决定,等到北方的军队打到了江南,一切都晚了。”他们谈得很深入,想到了燕军打过长江要怎么办。

清朝王夫之明显受到了方孝孺《深虑论》的影响。王夫之《读通鉴论》一书就讲到了曹魏的例子:曹魏吸取东汉灭亡于宦官、外戚的教训,采取措施,防范宦官和外戚专权,但曹魏政权仍然很快为司马氏所篡夺。问题出在哪里呢?王夫之回答说:“所戒在此,而所失在彼。”原来是防范了这方面,那方面却出问题了。在这里,王夫之发挥了方孝孺《深虑论》的观点。

方孝孺遇难六百多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怀念他,敬仰他。

在对方孝孺的赞扬声中,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官方对方孝孺的盖棺论定、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对方孝孺的评价,以及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浙江省宁海县委对方孝孺的纪念。

方孝孺对清朝来说,是所谓“胜国”也即被灭亡了的前朝的一位忠臣,但清朝仍在官修的《明史》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肯定了他的“忠”。书中说,方孝孺跟齐泰、黄子澄等人,“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就是说,方孝孺对朝廷,对国家,忠心耿耿,只是缺乏战胜燕王朱棣军队的谋略;千年以后,他的精神依然鲜活,使人敬畏。

鲁迅先生是在怀念柔石的时候提到方孝孺的。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柔石和方孝孺都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明朝时,宁海属台州府,“台州式的硬气”也就是宁海式的硬气。鲁迅说的“迂”,不是迂腐,而是迂直,即直率而少变通。

1961年1月11日,胡适先生主持蔡元培先生纪念会,请沈刚伯作学术讲演,题为《方孝孺的政治思想》。胡适先生首先说,方孝孺“是明初一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再说一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浙江省宁海县委对方孝孺的纪念。1998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耗资三十万元重修了方孝孺墓,并在正式出版的大型画册《雨花台忠魂图集》中,用了将近两页的篇幅,登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方孝孺墓和重修的方孝孺墓的照片。2002年6月24日,该局召开了方孝孺殉难六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都有学者和研究人员与会。方孝孺的后人由浙江宁海、江苏江阴、安徽、河北四路前来。这一天,天地晦冥,大雨如注,赵映林先生和我都赶去参加,并在会上发了言,我们两人合著的《宋濂"方孝孺评传》作为会议的礼品书,赠给了到会的方孝孺后人。

2009年3月26日,浙江省宁海县委与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雨花台联合召开了明代大儒方孝孺纪念座谈会。宁海县委负责人谈到了方孝孺精神对宁海的影响,以及宁海县对学习方孝孺精神的重视。南京大学教授夏维中谈到了方孝孺这样的大儒为何出在浙江。赵映林先生分析了方孝孺精神,并说方孝孺精神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方孝孺为何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崇敬》的发言。

六百多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崇敬、纪念方孝孺,主要是因为他气节崇高、人格伟大。他忠于朝廷,忠于中央政权,反对藩王朱棣凭借军事实力抢夺中央政权。他面对朱棣的专制淫威,宁折不弯,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他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理念,捍卫自己的人格。他是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道德、气节的典范。方孝孺的正气、骨气是超越时代的。

大陆研究方孝孺的学术专著,赵映林先生的《方孝孺评传》是第一本。此书撰于1996年,与我的《宋濂评传》合为《宋濂"方孝孺评传》,共四十万字,收入匡亚明校长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此后重印了几次。

《方孝孺评传》脱稿后,赵映林先生仍旧孜孜矻矻,深入研究方孝孺生平、功业、思想、精神,积二十余年之功,著成《方孝孺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一部。书中史料罗列详备,分析、论述详博,并且文字生动流畅,读了大有裨益。

《大传》对方孝孺成长及思想形成的历史场景做了全面、生动的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方孝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其思想。《大传》将他的思想置于儒学思想史与学术史中进行观照,以厘清其思想源流与地位。《大传》对方孝孺的理学思想,法治观念,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制约君权观点,及实行井田制的主张等,都有清楚、明晰的论述。《方孝孺评传》限于篇幅,不得不略写某些重要内容,《大传》则做了全面论述,包括“小学”修治说、正统论史学观、师从宋濂的情况、在家乡的教学、在汉中以及为蜀王世子师、谱牒学理论、乡村自治设计等内容,力求完备详赡。

《大传》还对方孝孺辅佐建文帝厉行改制,一改朱元璋统治时代的严酷,做了详尽的记叙和论析。建文帝不拘守先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大明律,认为此律刑罚过重,于是宽刑狱,赦疑狱,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又推行政府机构改革,裁并州县,精简机构,纠正重武轻文倾向,提高尚书的品秩、地位。他还宣布独子不再从军,减免苏州府、松江府重赋,免除欠赋和荒田租,减轻人民负担。短短几年,据说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家给人足,外户不闭”的局面。这也有方孝孺的功劳。可惜建文帝的改制被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打断了。

《大传》全方位介绍了方孝孺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政治思想中制约君权的理论,以及他的殉道精神,并提出了不同于前辈学者(如沈刚伯)的观点。赵映林先生认为,方孝孺最主要的贡献,一是政治思想中对君权制约的阐述;二是法治思想中的“立法利民”;三是他那蔑视威权、否定“朕即国家”的专制,忠于信仰铸就的“威武不能屈”,不向暴力低头,彪炳史册而不朽的殉道精神。其政治思想对后世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反专制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方孝孺敢于指责篡权的逆臣朱棣,不为他所用、不向他低头的誓死不屈的精神,更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批判专制主义、反专制统治的志士仁人;其以身殉道精神的影响更超过他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棣杀了方孝孺,妄图以严刑峻法尽毁方孝孺的思想,这个目的显然落空了,邱濬、王阳明的出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更不用说明末清初时期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的涌现。

赵映林先生说,方孝孺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创新,但他构建的思想体系未能超出、突破程朱理学的藩篱和框架,即便其中颇多创见,有发展,并对明初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我赞同他的看法。

猜你喜欢
方孝孺评传宋濂
梅兰芳评传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5:34
转世的桃花(评传)
作品(2021年12期)2021-12-21 02:48:11
《林非评传》序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30:06
张庚评传
戏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08:52
诚信的宋濂
宋濂冒雪访师
科学导报(2019年4期)2019-06-11 08:41:00
宋濂诚信求学
文人的气节
参花(上)(2017年8期)2017-08-09 04:53:46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娃娃画报(2015年3期)2015-05-11 04:33:16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