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在这里的四十篇阅读随笔是我为“上官文露读书会”微信公众号撰写的,如果当初没有上官文露的诚挚邀约,想必我是不大可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篇书评写作的。所以,首先还得感谢上官文露的信任,以及她为我提供的一个如此之好的网络平台。
本来,我是很有些担心自己一向偏于学术化的评论文字会吓跑“上官文露读书会”的众多读者的,但上官文露再三鼓励我说,他们的读者需要更加多样化风格的熏陶,就算为了启蒙和提升而流失掉一些读者,那也是值得的。她还说,她创办这个读书公众号的初衷是为了灵魂,绝非为了市场。
看得出,上官文露是不同俗流的,可这又恰恰是我所欣赏的,她执意选择的孤寂道路通往的不正是我始终信赖的崇高吗?再加之她竟然能对自己的读者那么充满信心,这让我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于是,我即刻开始了写作,与“上官文露读书会”的读者分享起个人化的阅读史。
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同“上官文露读书会”的合作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甚至使我重新肯认了书评这种文体的意义,以至于我敢于自信地说,这些短制并不亚于我那些长篇论文的价值。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思想似乎不仅更加自由,亦更加直接,完全突破了我在学术专业上的界限,可以尽情挑战阅读视域的广度。另外,此番阅读和写作赋予我的体验几乎是空前的。
实际上,我走上学术道路就是从写作书评开始的,然后才逐步进入正规论文的写作。可以说,写作书评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学术训练。这也是我成为研究生导师后,一直坚持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书评的重要经验依据。
借助这次机会,我又对多年前阅读过的一些经典进行了重读,结果依旧是常读常新,时有心得。不同的是,某些曾令我极为激赏的作品,如今却叫我从中看出了遗憾和不足。但我必须欣慰于这样的发现,因为它证明了我在鉴赏能力上的成长,同时也使得我可由此去丰富这些滋养过我的杰作。
之所以说“丰富”,是因为尽管我能够同它们商榷,甚而提出批评,可我却从不认为我有资格解构它们。它们是我的历史,解构它们无疑是解构我自己。我更愿意把我的商榷和批评看作某种精神性反哺,其中包含着感恩和赞美。即便有时我的质疑或许难免显得激烈了些,但在内心,我仍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让骄傲胜过谦逊。
就像我将这本集子命名为《所有灯火只是为了不让夜晚失传》,表面看来,灯火和黑夜是相悖的,如同白昼的同谋;但在实质上,灯火和黑夜是彼此的召唤与应答。或者说,灯火的亮起只是在践行它对于黑夜的责任。黑夜等待着灯火的亲近,灯火见证着黑夜的存在。如果灯火绝迹,黑夜将注定会被遗忘。固然,还有星光可以提示黑夜,但却不可否认,唯有灯火是专为黑夜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