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产业耦合是产业融合的继承和拓展.为明确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构建文旅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对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评,为市域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分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文旅从业者的素养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加快形成人文引领、法律规范的市场体系.
关键词:数字经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 590;G 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25)01-0084-09
DOI:10.16783/j.cnki.nwnuz.2025.01.013
收稿日期:20240417;修改稿收到日期:2024111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R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21amp;ZD320)
作者简介:饶金涛(1987—),男,陕西平利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介与文旅融合.
Email:865853478@qq.com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analysi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economy
RAO Jin-tao1,YANG Lin1,SHAO Yu-wei2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New Media,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Shaanxi,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Xian 710018,Shaanxi,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ngine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the digital economy provides strong moment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gital economy,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mong them,industrial coupling is the inheritance and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economy perspective,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and combines coupling theory and grey system theory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economy perspective. 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urban tourism industry.
To lead the deepl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it is necessury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digital literacy level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ractitioners,
and fully utilize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igital platforms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a market system led by humanities and regulated by laws.
Key words:digital economy;cultural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coupling coordination;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发展变化中准确理解数字经济,把握“数字化”这一最主要特征,其核心是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渗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数据乘数效应,进而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学界和业界均已肯定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效益增长和产业结构提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数据要素拓宽了文化应用场景,数字平台提升了文化产业价值,数字技术重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1].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数据资源为促进旅游业高效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数字平台提高了旅游运营管理能力和效率[2].
文化产业是我国内涵最广、对国民经济行业辐射最宽的产业类型之一.旅游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也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的表象虽是经济,但内涵却是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使得旅游产业葆有深厚的蕴含和持久的生命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旅游这一广阔的平台,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便会被极大的拓展开来.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相关规划文件,为文旅融合发展做了详尽的顶层设计.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强调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既要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数字化发展步伐,也对两产业在产品、市场、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融合,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给出了详尽的规划引导.
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和旅游通过要素集聚、产品融合以及业态生成,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3].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同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政策规划、产业布局和要素流动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这决定了二者天然的耦合性.本研究着重探讨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具有数字化背景下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助推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 文献回顾
关于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关联性及耦合协调发展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从理论基础来看:结合创新理论的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的耦合与创新是追赶的潜在优势,技术创新对我国文旅融合效率的制约作用明显[4];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耦合协调理论与投入产出理论的分析阐述了文化旅游两产业的耦合系统的演进过程及融合发展效率[5].从耦合的深层关系来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相互交融、共融发展的关系[6],在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同时,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充和结构转型对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从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间的耦合主要表现在人力、技术、资本、市场和信息五个子系统的耦合[7],诸如数字化基础设施等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是文旅耦合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力[8].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来看:挖掘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注重文旅品牌宣传[9],推动资源整合、市场共享、人力资源共育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的有效措施[10].同时,也需要优化要素配置,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提升文旅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市场和资源优势,实现国内和国际文旅市场的耦合[11].
总之,数字经济较传统经济具有诸多优势,尤其是对于第三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视域下,新消费需求与数字技术的双重推动,使文旅产业在相互渗透、交迭、耦合与重组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12].当前,关于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扩展、逐步深入的阶段,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跨学科理论的运用、以及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使该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进一步凸显.多维度、多视角的创新也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然而,现有研究缺乏从数字经济视角出发,对文旅两产业耦合协调发展从概念、理论到模型构建、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个案检验的深层次、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构建了数字经济视域下的文旅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评,并以西安市为个案分析对象,对这一评价过程进行检验,以期为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践提供参考.
2" 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机理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借助于旅游产业,在有效增加人们对文化元素的感知和认同的同时,还能够实现文化元素的创新和文化资源的增值.旅游产业借助于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增加吸引力,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认知需求,在旅游的同时获得精神文化盛宴才是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这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被称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数字经济所具备的显著特征影响着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共享、演进溢出是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前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内部关联性使得各自知识库之间逐渐出现渐进溢出,从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程来看,二者具有空间外溢效应[13],这具有非稀缺性、可复制性和可共享性等独特优势,能够有效推动文旅协同创新,进而促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2)资源融合是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资源禀赋对文旅系统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旅游资源是文化资源的载体,诸多历史遗迹正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结晶,在缺少有效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这些旅游资源恰是悠久文明的载体.文化资源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创意基础,不断迭代更新的数字技术与多样化的文化资源的结合,促进了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在整合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字技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既能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又可利用旅游带来的客源实现产品的时间和空间价值.
3)市场融通是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数字技术的扩散,不同产业间的界限开始被消解,并逐渐出现交叉和渗透,进而实现相互融通.文化和旅游在市场层面的融通主要表现在品牌的整合、培育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等方面.如将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网络传递方式嫁接到旅游业中,改变了旅游产业中的产品销售模式、消费方式.也可通过市场运作将特色旅游产品和非特色文化产品,或特色文化产品和非特色旅游产品整合到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从而借助于市场融通增强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推动文旅协同发展.
4)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外部驱动力.近年来,关于产业融合驱动力的研究越来越多,总体来看,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文旅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在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体验度更好的文旅产品的同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发挥着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功能,既能够提升顾客体验及满意度,也能够使得产业获得规模报酬,从而激发进一步创新.在此过程中,消费结构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能够驱动产生新的消费增长点.
3" 研究设计
3.1" 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数字经济以及文旅两产业各自的特点,遵循代表性、科学性、可比性、数据可得性原则,运用频度统计法和Delphi法建立指标体系.步骤如下:第一,依据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出与之相关联的指标并进行分类整理.第二,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并参考已有文献[14-16],通过频度分析,初步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采用Delphi法征询专家意见,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了12项指标,涉及总量情况(含产出效益)、单位数量、从业人员和投入情况四大类.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文化旅游效能的发挥.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将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指标综合为“投入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得到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了本研究所关注的数字经济这一环境视角.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互联网文化、体育、娱乐业”、“数字化水利、环境和市政设施管理”、包括“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平台、互联网体育平台、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包括“旅游”的“数字化商务服务”等均属于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范围.
具体来看,在文化产业评价指标方面,M4—M6包括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传播渠道”等,在数字化设施设备深度嵌入文化产业的不同细分行业的当下,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能够充分体现数字技术的应用广度.此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数字平台得以广泛应用的“技术底座”,故其投资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度.在旅游产业评价指标方面,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形式的智慧旅游,正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智慧旅游以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的数字化、智能化为目的,有效推动了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中,借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7],基于简明性和代表性原则,选取了“智慧旅游经济水平”这一指标下权重最高的两个次级指标,即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故本研究中的T1,T2反映了智慧旅游经济水平,T10—T12是智慧旅游发展的硬件支撑条件.
3.2" 耦合模型构建
3.2.1" 功效函数
在多目标综合评价问题中,需要对多目标和准则进行检测和比较,这就要求将多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综合化处理.其中,功效函数法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其函数值即是各子系统相关指标的贡献值,本研究构建线性功效函数:
ui(k)=xi(k)-minkxi(k)maxkxi(k)-minkxi(k),
ui(k)为正向指标;
maxxi(k)-xi(k)maxkxi(k)-minkxi(k),
ui(k)为正负指标.(1)
(1)式中,xi(k)为原始数据,表示第k年的第i个指标值.ui(k)为xi(k)对文化、旅游各自子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ui(k)∈[0,1],越趋近于1,表明功效贡献越大.采用线性加权法确定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因此,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表示为:
EIk(M/T)=∑ni=1wi·ui(k),(2)
(2)式中n为指标个数,wi是由“熵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熵权法基于指标的内在联系,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结果的客观性.由(2)式可知,综合评价指数EIk(M)、EIk(T)取值于[0,1],且评价指数越高表明该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越好.
对于文旅两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EIk(M)和EIk(T),若EIk(T)-EIk(M)≥0.1,属于文化发展滞后型;若EIk(M)-EIk(T)≥0.1,属于旅游发展滞后型;若EIk(M)-EIk(T)lt;0.1,属于文化、旅游发展同步型.
3.2.2" 耦合度测算
依据协同理论,在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各子系统相互间的耦合作用及协同程度决定了复合系统从无序逐渐过渡到有序状态的趋势和程度.各子系统之间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复合系统的发展方向,而“耦合度”便是用来分析两个及以上系统间相互影响、依赖的关系.当前,对于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多采用基于物理学理论中的容量耦合模型,该模型简单实用,然而已有研究中,耦合度模型的构建有时存在倍数上的差异,但评价尺度的设定却又趋于一致,这必将影响结论的准确性.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变异系数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其进行推演.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是总体标准差σ与均值μ的比值,能够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可客观度量单位不同观察值的离散程度.由于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样本方差S2n与样本均值是总体方差σ2与总体均值μ的矩估计量.故对含多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而言,变异系数可表述为:
CV=SnU=1n∑ni=1(Ui-)2=
21-U1U2+U1U3+…+Un-1Unn[(U1+U2+…+Un)/n]2,(3)
(3)式中CV取极小值的充要条件是U1U2+U1U3+…+Un-1Unn[(U1+U2+…+Un)/n]2取极大值,其中Ui为第i个子系统对复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基于此,得到多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函数为:
Ik=n(U1U2+U1U3+…+Un-1Un)(U1+U2+…+Un)21n.(4)
由(4)式推导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计算公式为
Ik=2EIk(M)·EIk(T)EIk(M)+EIk(T)212,(5)
其中,Ik为第k年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所形成的复合系统耦合度,Ik∈[0,1],值越小则耦合度越低,表明复合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性越明显,反之复合系统耦合度越高,表明复合系统的发展水平越同步.可利用表2所示耦合度与耦合等级的对应关系进行定性描述.
3.2.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耦合度能有效测度复合系统的发展水平是否同步,但却不能反映这种水平的高低.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用来明确复合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能够将耦合度和协调度结合起来度量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定义
Ck=Ik·Rk,
Rk=αEIk(M)+βEIk(T),(6)
其中Ck为第k年的耦合协调度,其值越高,说明耦合协调水平越高,子系统间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反之说明系统间存在相互制约作用.Rk为复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代表子系统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对复合系统而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等重要,此处均取值0.5.在得出耦合协调度后需进行分类描述,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对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区间划分,如表3所示.
表3进行了文旅两产业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划分,耦合协调度Ck∈[0,1],其值越趋近于0,表明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低;相应地,其值越趋近于1,表明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
3.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所形成的复合系统来说,影响其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中的邓氏灰色关联度对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指标进行测评,以提高结论的准确性.灰色关联分析法能够弥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的缺憾.它既不要求样本量的大小,对样本的分布状况亦不作限制,且计算相对简洁.经典邓氏灰色关联度记为γ(X0,Xi)
.
对于ξ∈(0,1),记
γ(x0(k),xi(k))=(miniminkx0(k)-xi(k)+
ξmaximaxkx0(k)-xi(k))/
(x0(k)-xi(k)+
ξmaximaxkx0(k)-xi(k)),(7)
γ(X0,Xi)=1n∑nk=1γ(x0(k),xi(k)),(8)
(7)式中,γ(x0(k),xi(k))为邓氏灰色关联系数;ξ称为分辨系数,通常取ξ=0.5.由(8)式可知,相关因素行为序列Xi(其中Xi=(xi(1),xi(2),…,xi(n)),i=1,2,…,m)与系统特征行为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γ(X0,Xi)是由灰色关联系数通过算术平均计算得来,这样既没能有效利用先验知识,也体现不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为此,本研究将采用熵权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引入(8)式,得到修正后的灰色关联度为
γ′(X0,Xi)=∑nk=1wi·γ(xi(k),xi(k)).(9)
结合灰色系统理论,X0和Xi分别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和相关因素行为序列,若γ0i≥γ0j,则称因素Xi优于因素Xj,记为XiXj,其中“”为灰色关联序.在进行系统分析时,通过关联度的相对大小次序而不是绝对大小值来探究系统特征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性.因为在计算关联度时,若序列数据绝对值较大,则会导致其关联度数值较小,但这种情况对于序关系的分析没有任何影响.故采用(9)式对邓氏灰色关联度进行修正是合理的,在此仅关注灰色关联序.
4" 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耦合模型检验
本研究选取兼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最佳旅游目的地的西安市为分析对象,结合2013—202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文化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模型检验的目的.
4.1" 子系统综合发展评价
通过《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及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收集西安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2013—2022年的相关数据.基于前述方法得到西安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及其对比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2013—2022年西安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相比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在经历了2013—2016年相对平稳的增长后,于2017—2018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20—2022年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从西安市文旅产业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出,2013—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态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6年)可描述为旅游产业滞后阶段,第二阶段(2018—2021年)可描述为文化产业滞后阶段.2017年文旅两产业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总体来看,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稳定性要弱于文化产业,但总体上趋于同步发展,表明数字经济背景下西安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深度融合.
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西安市文旅产业的耦合度I以及耦合协调度C,如图2所示.由结果可知,在2013—2022年间,西安市文旅产业耦合度均大于0.8,且整体趋近于1,说明两产业发展水平相当、耦合程度很高.总体来说,文化资源丰裕度和旅游产业发达程度存在正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经济学领域的“资源诅咒”现象,且文化和旅游的耦合程度越高,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转化率就越高.
西安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仅表明两子系统发展水平相当,无法说明这种水平的高低,但耦合协调度能够明确复合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是处于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由图2可知,2013—2019年间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增长的态势:从2013年的“轻度失调”逐渐发展为2019年的“良好耦合”,表明在这个阶段两产业所形成的子系统经过长期的协调发展,其内部的发展状态逐年提高.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疫情显然对西安市文化、旅游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两产业耦合度的增长趋势未受影响,甚至在2020—2022年近乎达到良性共振的耦合等级.总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与西安市所采取的一系列利用数字技术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直接关系.
西安市着力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对文旅宣传报道进行全面拓展和创新尝试,以“内容为王、创意引爆”的传播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新媒体传播产品,在此过程中抓住短视频发展机遇成功“出圈”,充分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大促进了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2022年1月全国市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榜单中位居第八、2022年2月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旅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榜单中位居第五,一系列数字是新媒体助力西安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力证明,数字技术也为西安文旅热度近年来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活力源泉”.
4.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西安市文化、旅游两产业的各评价指标对其耦合协调度影响程度的大小,本研究通过修正灰色关联度的大小顺序进行确定.修正灰色关联度的计算需要经过如下两个步骤:第一,借助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STA V7.0计算得各指标在不同年份的关联系数矩阵;第二,结合公式(9)得到修正后的各指标对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 .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各评价指标的修正灰色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指标与文旅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序(前6项)是:M5M6M11M7M2M3.这表明对于文化产业子系统来说,影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法人单位数、文化艺术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艺术表演观众和博物馆参观人次.这说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少、行业覆盖率不高仍然是西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新兴领域,如现代传媒、数字视听等发展相对滞后,甚至还存在行业空缺.而文化产业数字化必将是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数字技术催生了诸如网络出版发行等文化相关领域的新产业族群,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为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得文化表达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数字技术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品的更新周期不断被缩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诸如移动支付等数字技术应用的普及正改变着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速了新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也将发生转变.因此,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借助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促进文旅产业朝更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视域下旅游产业指标与文旅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序(前6项)是:T2T1T4T9T11T12.结果表明对于旅游产业子系统来说,影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总收入、旅行社数、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住宿和餐饮业固定值产投资额,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于旅游产业子系统来说,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总量情况(含产出效益)和投入情况,相对于文化产业子系统,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幅度更大,表明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更易于发生变化.要促进文旅耦合协调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就需要稳定的旅游消费市场,这既与“有效市场融通提供内生动力”的命题相吻合,也与我国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拓展旅游消费领域相一致.此外,西安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中国国家旅游》和《互联网周刊》等4家机构联合调研并评选的中国智慧旅游景区榜单中,西安多个景区名列其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西安市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速度要高于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原因.因此,继续加强智慧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是促进西安市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5" 结论及启示
5.1" 结论
1)文化旅游两大产业间的关系显著.文化创新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与之相关联的旅游的内涵和丰富度;同样,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文旅市场的融通,从而借助于有效市场形成强劲的内生动力,也离不开新媒体环境下诸如制度环境建设、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外生动力的作用.
2)耦合模型在评价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方面有很好的适用性,既能够保证量化过程的科学性,也能够客观反映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针对西安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过程和结果分析,为市域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分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进而通过明晰发展策略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参考路径.
5.2" 启示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通用、复用的独有特征,充分激活数据潜能,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附加值、优化制度环境并释放数字化红利[18].然而,数据要素发展普遍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数字劳动力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化过程缓慢等问题,不同程度制约着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分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文旅从业者的数字素养和能力,特别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资源、跨界整合的能力,以充分激活并释放数据要素活力.同时,也要注重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借助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继续加强智慧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促进文旅产业朝更高质量融合.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市场结构、规范市场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科技创新力度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人文引领、法律规范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锦.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3(5):106.
[2]" 何红,拓守恒.数字经济驱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西北五省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3,39(20):78.
[3]" 王秀伟.从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5):29.
[4]" 苏振,郭峦.如何提升文旅融合效率?——基于TOE框架的组态效应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2):122.
[5]" 王兆峰,谢佳亮.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旅游学刊,2024,39(1):34.
[6]" 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张红梅,陆保一.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经济地理,2020,40(6):203.
[7]" 郑丽梅,张俊丽,周韬.文旅融合背景下城乡体育“要素—产业”耦合发展机制及空间效应——以兰州市河口古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12):1.
[8]" 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秦伟山,王富喜.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J].经济地理,2019,39(8):207.
[9]" 徐飞,李彬.基于耦合模型的辽宁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9(2):70.
[10]" 董文静,王昌森,张震.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及空间关联格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3):23.
[11]" 于秋阳,王倩,颜鑫.长三角城市群文旅融合:耦合协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2):159.
[12]" 刘英基,邹秉坤,韩元军,余超.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机理、渠道与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23,38(5):28.
[13]" 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8(2):99.
[14]" 秦晓楠,王悦,韩苗苗.中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交互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科学,2023,37(5):142.
[15]" 袁梦娣,谢霞,李晓东,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失配度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9(3):56.
[16]" 田红,刘呈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1):37.
[17]" 黄松,李燕林,戴平娟.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地理学报,2017,72(2):242.
[18]" 姜奇平.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J].探索与争鸣,2024(1):132.
(责任编辑" 武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