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被安排接待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汉总领馆的有关客人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参访,我将原来定好的机票退了,没有能够来到广州现场参加会议。今天上午完成接待,罗海鸥书记安排我下午来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觉得也非常难得。很抱歉给会议的安排带来了扰动,也很遗憾没有能够听到上午的精彩发言,回头我再来认真学习。
导言,难忘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美好情缘
要特别感谢广东开放大学和几所大学能够联合起来举办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特别是罗书记热情筹备会议,感召力很强,这么多院士与专家学者来到广州参加会议。广州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镇之一。我记得当时是好几所高校联合成立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带有联盟的意蕴,声势非常浩大。我当时也曾经多次参加有关的会议,专门来现场学习。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按照中央的要求,广州的高校再一次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举起,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我也权且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包括我们这一批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同仁们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一些校领导发言谈到各自的高校发展,都与文化素质教育有特别联系,华中科技大学也是如此。1994年刘献君教授在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当院长的时候,发起和支持了人文讲座,后来得到时任校长杨叔子院士的支持,持续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口气搞了30年,有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今年正好是30年了。到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讲座已经2550多期了,还在继续中。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成立了中国大学首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前面是刘献君教授担任主任,后来由我接手,直到现在,尽管我多次提出卸任,但还没有获得批准。当时罗海鸥书记说要召开这个会议,我就觉得我们学校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这个场合不能缺席,故有幸联合举办本次会议。这一次估计我们学校是来参会的人最多的外地高校之一。刘献君书记亲自来到了现场,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和贾永堂教授也来到了现场。本来我们基地的刘金仿副主任也要来,学校临时有工作安排没有能够来。我们要特别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华中科技大学的关心支持,也包括对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的支持。华中科技大学一直是文化素质教指委的主任委员和秘书处单位,杨叔子院士担任了三届主任委员,刘献君副书记曾经担任教指委副主任和秘书长,我是接着做的第三届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谈到文化素质教育,我也特别感念,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嘱托。我是从2000年10月1日起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担任校长助理。去了以后杨叔子院士和刘献君副书记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参与进来,所以我参与得比较晚,但是从那个时间到现在不知不觉也24年了。
讲到文化素质教育,就会想到我们敬爱的杨叔子院士,也会想到一大批老领导,如当时的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高教司刘凤泰司长、闫志坚副司长等,高校里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等等。没有这一大批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和持续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不可能走到今天。华中科技大学历任党政领导都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将其作为华科大的三张名片之一,不断传承和发展。华科大的余东升教授、刘金仿老师、郭玫老师、索元元老师等也长期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非常感谢大家。
这次会议的主题选得很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那么,如何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起来?我发言的题目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我谈几个观点,尝试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来回看30年前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它的意义到底何在?
直接地来看,当时华中理工大学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要求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增强文化素养,多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强化人文精神。后来华中科技大学也开设了“科学精神与实践”系列讲座,让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增强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二者协同,意在促进各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更大的视域中,文化素质教育有两个时代性需要,一个就是帮助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当年学习苏联教育模式而形成的单科化和实用化格局,重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另一个就是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上午,我带着美国朋友去参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史馆,走到华中工学院原校门的模型下,我就特别感叹。当时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建立了一大批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政法学院等等,华中工学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好不好?好!让高等教育直接与社会的某一领域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那有没有问题呢?有!课程是单向的,学科是单向的,学校是单向的,知识是单向的,培养出来的人也是单向的,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我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整合起来,要开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样一条道路的建设者不应该是单向度的片面人,这样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不应该是仅能在某个领域活动的人,仅仅具有片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时代呼唤着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要求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办学模式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提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直接看起来是教育改革,深层看来,其实是社会改革,是中国社会改革和文明进步的一种要求和表现。它在当时不仅帮助中国的高校走出苏联高等教育的单科化模式,也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具有更加全面素质的人,促进社会全面文明进步。
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为什么能够率先开启文化素质教育?我后来也在回顾和总结,确实需要有先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等。当时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朱九思先生就明确提出华中工学院要走多科化发展道路,促进工科、理科和文科的结合。该校1977年恢复高考就招收了哲学师资班,1979年成立中国语言研究所,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1981年成立经济研究所,1982年成立数量经济研究所,较早开办了管理学科、经济学科、高等教育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学校走向综合化。由此可以看出,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开启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多科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也正是顺应了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社会发展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
现在我们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来看当时这样一个起点,它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度阐释的。所以特别感谢当时的这样一批人、这样一种远见卓识,能够成功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第二,30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它的功能何在?它的价值何在?或者说它到底改变了什么?
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将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到了我们今天讲到的一种全面教育和全人教育。回看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几个方面内在交织,交相辉映。
一是高校的学科布局的建构、扩展、调整和升级。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学院布局和学生培养的需要,不断拓宽原有学科,开办相关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更加丰富,格局更加完善,内涵更加丰富,在学科体系、学术规范、学院建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更好地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接轨,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的高校合并与重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我国通过有组织的调整,将部分规模小的单科性院校并入规模较大的院校,支持同层次、不同科类、互补性强的学校合并,涉及数百所高校,减少了高校的数量,扩大了高校的规模,提升了高校的质量。
三是世纪之交的高校学生数量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 1998 年的 360 万人,增加到 2005 年的1659 万人,极大提高了高考录取率,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也极大提升了中国人口中的高学历人口比例。
四是大规模举办各种类型的独立学院。建立各种类型的独立学院达300多所,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五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提质升级。通过“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和现在正在开展的“双一流”建设,促使一批重点高校提档升级,成为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促使我国成为教育大国,并为走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
六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升级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顺应了中国大学由原来的单科化格局走向多科化和综合化体系的发展趋势,使得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回归了科学的本质,回归了人文的本质,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回归了人性的本质,走向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全面教育和全人教育。
第三,当代世界呼唤什么样的教育?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强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我现在也在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而我到高校去交流,就会重点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原来我们讲的科技和人文之间的界限已经严重地突破,甚至形成了全新格局的新科技和新人文,呼唤新人才和新教育。
一方面是新科技呼唤新人文。科学技术的应用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积极、健康和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负面和退步的,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情况,需要进行必要的价值评价和文明规约。例如,最近我们看到在巴以加沙冲突中,最普通的BP机变成了杀人的武器,这给了人类很大的警示。
另一方面,新人文需要新科技。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也需要在新的科学基础和技术高度上来重新确立。我们现在探讨“文明的冲突”,讲“世界秩序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要立足于高新科技和工程建设。我自己从2014年2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不觉10年多了。我们研究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治理和全球善治,感觉到越来越需要综合化的思维来思考,直面社会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在高新科技和信息传播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要作为独立的主体去直面极度复杂的世界,这就要求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方兴未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大数据将已经沉寂半个世纪的人工智能重新激发了出来,提升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叫大数据智能。借助于海量数据和新型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和Sora等将人工智能的功能提升到了全新阶段,也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正在主持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叫“大数据驱动地方治理现代化”。我们研究发现,因为有了大数据,正在形成一种数据世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世界不仅仅有原来的自然世界、生命世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还有更复杂的数据世界,而且如果读不懂数据世界,你很难全面深入地理解自然世界、生命世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等等。
在这个背景下,每一个人都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体系中生存下去,尤其是发展起来,这就呼唤着新的人才,为此而呼唤着能够培养出这种全面的人的教育。
第四,新征程如何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如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来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大家知道,马克思当年曾经指出,未来社会应当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原来觉得这个社会还很遥远,后来意识到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实现的价值目标,应当以其指导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走向衰败,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示出光明前景。我们已经从100多年的沉痛历史中走出来,经过数十年的跟跑和并行,现在正在接近人类文明的前沿。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需要有正确的价值目标以引领发展方向。
从今天新科技新人文新教育新人才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既给当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时代性需求,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马克思强调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它的前提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这样一个高度来看,我们今天的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实际上就要把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背景中的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强国建设落实到所有人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现在我们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讲的共同富裕不仅要有物质富裕,还要有精神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化和中国化表述。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更好理解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既传承了历史上的经验,也帮助我们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同时能够更好地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健康的未来。今天我们就行进在走向构建一个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进程中。当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程度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是往这个方向走,我们才能够为教育指出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也能够为科技指出清晰的发展方向,也能够为每一个人指出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次会议是很有意义的。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回顾、时代把握和未来前瞻的制高点,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按照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一体化方向来开展各项工作,来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谈上述这些观点,来不及做详细的论证,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衷心祝愿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上视频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大数据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综合研究(19ZDA113)等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4-12-23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