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教育的基本功能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系统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论教育》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其中有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和职能、教育目的的阐述,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说:“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的系列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职能,标志着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到崭新高度。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重视教育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学记》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重教尚学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文盲众多的国度向教育大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随着强国建设的步伐,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培养只能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理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二、“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制度的建立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在全部的教育活动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他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他指出,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他说:“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指出教育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系列论述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价值方向与目标。
三、“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德性是一个人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人生方向和重要保障,在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价值态度和情感、提高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并进一步培育坚定的价值信念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和勉励青少年要加强理想信念学习、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对于落实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科学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系列论述环环相扣、逻辑层次清晰、思想深刻,丰富了对我国教育目的的思想内涵、历史基础以及育人方向的认识,对于深化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构建中国自主教育学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化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4JD710016)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