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网络食品销售日益普遍,网络食品抽检的重要性愈发突显。然而,当前网络食品抽检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有效性亟待提升。本文深入剖析在网络食品抽检过程中存在的抽检范围有限、抽检方法不科学、数据处理有偏差以及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包括扩大抽检范围、优化抽检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强化结果运用等,以期为提升网络食品抽检有效性、保障网络食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网络食品抽检;有效性;抽检范围;抽检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运用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Food Sampling
LI Yuefan
(Jiangxi Provincia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stitut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stitute,
Nanchang 33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online shopping, online food sal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online food sampl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However, the current online food sampling work faces many challenges, and its effectiven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nline food sampling process, such as limited sampling scope, unscientific sampling method, devi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and insufficient use of resul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expanding sampling scope, optimizing sampling method, improving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use of result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food sampling and ensuring online food safety.
Keywords: online food sampling; effectiveness; sampling scope; sampling method; data processing; result application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食品销售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网络食品抽检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网络食品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网络食品抽检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有效性未能充分发挥,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网络食品销售环境,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深入分析网络食品抽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以提高网络食品抽检的有效性。
1 网络食品抽检的现状及问题
1.1 抽检范围有限
目前,网络食品抽检多聚焦于部分热门电商平台及常见食品类别,对小众平台与新兴食品的关注度严重不足。诸多特色小众平台因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或专注特定区域、品类食品,常被安排在抽检计划之外。同时,新推出的网红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食品类别,因市场准入门槛参差不齐,难以及时纳入抽检范畴,导致部分食品长期处于监管盲区。当前,网络食品销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抽检工作难以全面覆盖,部分小众平台及新兴食品游离于监管之外,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1]。
1.2 抽检方法不够科学
抽样环节中,抽样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确认环节存在漏洞,可能会对食品包装完整性、储存条件及运输细节等关键信息记录错误,严重影响抽检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不规范的抽检操作流程可能导致食品安全舆情的产生与传播,而抽检方法的科学性是保障舆情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抽检方法的不足易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质疑[2]。
1.3 数据处理存在偏差
抽检数据的统计分析深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数据背后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且数据录入与管理过程中错误频发。常规统计分析多局限于简单的合格率计算,对不合格产品的地域分布、时间规律、问题根源等深层次因素探究不足。数据处理环节存在的偏差会导致无法精准定位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影响监管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3]。
1.4 结果运用不充分
对抽检不合格食品的核查处置时效性较差,风险预警与交流机制不完善。发现不合格食品后,核查处置流程冗长,各环节衔接不畅,导致问题食品不能及时下架或召回,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有限、传播速度慢,且与消费者、商家及其他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合力。结果运用环节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中十分重要,当前结果运用的不充分严重制约了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4]。
2 提高网络食品抽检有效性的建议
2.1 扩大抽检范围
2.1.1 加大对小众平台的抽检力度
制订系统全面的小众平台抽检计划,综合考量平台经营规模、主营食品类别、地域特色等因素,精准确定抽检对象与重点。建立与小众平台的紧密合作机制,要求平台提供翔实的商家信息、销售数据及交易记录等资料,为精准抽样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平台应积极协助通知商家配合抽检工作,优化抽检流程,以提高抽检效率与覆盖率。
2.1.2 关注新兴食品种类
借助市场调研机构、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及行业动态监测等多渠道,及时捕捉市场上新兴食品的发展趋势与热点产品,并将其迅速纳入抽检范围。随着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新兴食品不断涌现,及时调整抽检策略以适应新变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举措[5]。在抽样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考虑新兴食品对储存、运输条件的特殊要求,采用专业设备与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持样品在采集、运输及检测过程中的原始状态与品质稳定性,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2 优化抽检方法
2.2.1 严格抽样人员信息确认
强化对抽样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系统性培训课程,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抽检标准规范及操作流程细则。建立健全抽样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对信息记录准确完整、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对违规操作、信息记录错误频发的人员予以严肃处罚,以提升抽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业务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抽样人员信息管理是提升抽检科学性与准确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6]。
2.2.2 完善记录方式
收到样品时,对样品外观、包装完整性、标签标识等进行多角度高清拍摄,并录制拆封及样品预处理全过程视频,利用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快速采集样品的基础信息,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将所有记录信息进行分布式存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记录样品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以及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物流轨迹、快递公司、运输时长等详细信息,为后续追溯与分析提供便利。
建立严格的记录审核机制,设立独立的专业审核岗位,选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担任审核工作。审核人员对抽样人员提交的所有记录资料进行逐一审验,重点核查记录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及逻辑性。完善的记录方式与审核机制是保障抽检结果可追溯性与公信力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升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
2.3 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2.3.1 深入统计分析抽检数据
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如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模型及可视化分析软件等,深度挖掘抽检数据中的潜在规律、问题根源及风险因素。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牌食品的不合格率变化趋势,识别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区域与高发时段。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探究食品的生产工艺、原料来源、销售渠道、价格区间等多因素与不合格率的关联,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实现网络食品安全的精准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深入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有助于预警食品安全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3.2 加强数据管理
建立严谨规范的数据录入与审核制度,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录入过程中,对关键数据项设置必填项与格式校验规则,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数据错误。定期组织数据质量抽查与复核工作,设立独立的数据质量监督小组,按照一定比例对抽检数据进行随机抽样检查,重点核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及安全性。规范的数据管理流程是保障数据质量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依据。
2.4 强化结果运用
2.4.1 及时核查处置不合格食品
建立高效敏捷的快速反应机制是强化结果运用的高效策略。一旦发现不合格食品,立即启动多部门联动的核查处置程序。组织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对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全面清查不合格产品库存数量、销售流向及召回情况,责令企业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并依法采取召回、销毁等强制措施,防止问题食品继续流入市场。及时有效的核查处置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阻断不合格食品的危害传播。
2.4.2 加强风险预警交流
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预警交流平台,整合官方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公众号等多渠道资源,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矩阵。定期发布网络食品抽检结果信息,包括合格产品名单、不合格产品名单、不合格项目、详细的风险提示与消费建议等内容,方便消费者查询与参考,引导理性消费。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针对重大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与知晓率,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交流,对于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复杂食品安全问题,共同组建联合调查组,开展深入调查与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整体效能。强化结果运用中的风险预警交流与合作是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的核心环节,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性与有效性[7-9]。
3 结语
网络食品抽检有效性的提升对于保障网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当前网络食品抽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扩大抽检范围、优化抽检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强化结果运用等一系列改进策略,能够有效弥补现有抽检工作中的不足,增强抽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网络食品销售中的安全隐患,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还能够促进网络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相关部门应持续关注网络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优化抽检策略和方法,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合力,为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食品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婷,常虹,李春爱,等.浅析海南省食品抽检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食品,2024,30(4):225-228.
[2]连心宇.网络舆情环境下公众对乳制品监督抽检的信任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23.
[3]乔木.成都市食品安全抽样检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2.
[4]刘李仕皓.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分析及报告智能生成系统[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2.
[5]黄德志.泉州市餐饮环节网络食品监督抽检结果分析[J].现代食品,2020(24):168-170.
[6]李越凡,吴遥.网络食品监督抽样工作方法探讨[J].现代食品,2019(24):72-74.
[7]韩世鹤,高媛,刘斯琪,等.2019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4):4886-4893.
[8]乔青青,郝莉花,马江涛,等.基于知识图谱的炒货食品抽检数据可视化系统研究[J].食品工业,2023,44(2):123-126.
[9]佚名.重庆:率先出台网络食品抽检工作规程[J].中国食品,2022(14):40.
作者简介:李越凡(1995—),男,江西赣州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