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探究

2025-02-01 00:00:00杨悫锐陈淑梅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检验方法风险防控食品安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检验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食品检验技术不断革新,检测方法日趋完善,但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本文深入探究食品检验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对于构建科学完备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险防控;食品安全;检验方法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Food Inspection in Ensuring Food Safety

YANG Querui, CHEN Shumei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food safety has become a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Food inspection, a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ns to ensure food safety, plays a key rol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food safety risks. Currently, food inspection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detection meth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but food safety incidents still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In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food inspection in the foo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food safe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d safeguarding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Keywords: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od safety; testing method

食品检验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发展融合了现代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光谱分析在检测食品成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常用于测定色素、维生素等物质,红外光谱可快速鉴别食品的真伪与品质。色谱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较多,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能同时检测数百种农药残留物,检出限达ppb级。电化学分析方法在重金属、硝酸盐等污染物检测方面表现突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能精确测定微量金属元素。生物检验技术融合PCR、酶联免疫等方法,实现对转基因成分、过敏原和病原微生物的精准鉴定。这些技术的应用推动检验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如生物传感器将生物敏感材料与换能器结合实现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样品处理与检测分析一体化[1-2]。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等新型检测技术显著提升了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则开拓了现场检验的应用场景,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 食品检验在安全风险防控中的实践应用

1.1 食品原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原料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的源头环节,检验工作需贯穿原料种植、养殖、采收及储运全过程[3]。种植环节重点监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含量,可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汞、镉等重金属,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筛查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畜禽养殖过程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兽药残留,PCR技术鉴定病原微生物。水产品养殖环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在原料验收环节,将感官检验与理化指标检测相结合,确保原料符合质量标准。针对粮油作物,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其中的蛋白质、水分等营养成分,真菌毒素检测则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液相色谱法。储运环节定期检测环境温湿度,监测产品的含水量变化,及时发现防腐剂超标、微生物超标等质量隐患,实现原料质量全程可控。

1.2 生产加工环节的检验监控

生产加工环节的检验监控采取原辅料检验、过程控制和产品检验三重保障。加工前对原辅料进行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病菌等安全性指标检测,确保原料安全。加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关键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水分活度、pH值等,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对半成品进行品质评价。食品添加剂使用环节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把控用量,防止超量使用[4]。包装材料检验重点关注塑化剂、重金属等迁移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成品检验采用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双重检验,应用原子荧光法检测重金属,PCR技术检测致病菌,确保产品各项指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同时加强对生产环境监测,定期采集空气、水、地面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验,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风险。推进检验数据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的实时监控。

1.3 流通环节的质量检验保障

流通环节质量检验应重点监控储存条件和保质期变化。运输环节采用温度记录仪全程监控冷链食品温度,定期抽检产品测定水分、过氧化值等品质指标。储存过程中运用快速检测技术监测产品货架期指标变化,如pH值、挥发性盐基氮、过氧化值等,及时发现变质隐患。销售环节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开展现场快速筛查,识别腐败变质、过期等不合格产品。针对进出口食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指标进行风险监测,气相色谱法检测防腐剂、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含量[5]。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检验数据实时上传,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问题产品能及时召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强化冷链配送过程的温度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全程温度实时监测与预警。建立销售终端的快速检测网络,提升现场检验能力。

2 食品检验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1 新型污染物检测难度增大

新型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日益复杂化,给检测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塑料包装材料中的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内分泌干扰物含量在ppb甚至ppt水平,且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传统检测方法难以达到检测要求。对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检测受到基质干扰大、标准品短缺等问题的制约。生物毒素污染呈现真菌毒素代谢产物和结合态毒素难以提取分离,现有检测方法有待突破。纳米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带来新的安全隐患,粒径分布和迁移行为表征技术仍不成熟。环境激素类物质进入食品链造成蓄积性污染,需要建立系统的筛查和确证分析方法。新型污染物检测技术研发周期长、检测成本高,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提升。此外,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非故意添加物的检测难度增大,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

2.2 检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检验标准体系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快速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各机构采用的方法学差异较大,导致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进出口食品检验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增加了贸易环节的检验成本。部分检验方法操作流程复杂,重复性和稳定性不足,需要进行方法学改进。检验方法确认和验证程序不规范,方法适用范围界定不清晰,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各部门间检验标准交叉重复,造成资源浪费。标准制修订周期长,难以及时进行改进,制约了检测技术的创新。标准实施过程缺乏评价和改进机制,影响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标准体系需要加强系统性建设,提高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同时,检验方法标准的适用性验证不足,缺乏针对不同基质的方法学验证指南。标准实施的质量控制要求不具体,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2.3 检验效率与成本平衡问题

检验机构面临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高端检测仪器如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等设备价格昂贵,运行维护成本高,而快速检测设备精确度和灵敏度较低,难以满足定量检测的需求。样品前处理环节费时费力,自动化前处理设备资金投入高,中小型检验机构难以承受。标准物质、色谱柱等耗材价格较高,且保质期短,增加了检验运行成本。多残留项目联合检测虽能提高效率,但对仪器性能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高,导致检测成本大幅上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投入高,且对提升检验效率的贡献有待验证。检验机构同质化竞争加剧,压低收费标准,影响检验质量。另外,检验机构设备更新和维护资金不足,影响检测能力提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检验机构运营成本上升,而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收费下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投入与效益难以平衡。

3 食品检验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1 创新检验技术方法

食品检验技术方法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具体而言,质谱检测技术要向高分辨率、高通量方向发展,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可实现痕量污染物的精准定量。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显著提升了分离效率,缩短检测时间。生物传感器技术将抗体、适配体等生物识别元件与纳米材料结合,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了样品前处理、分离、检测的一体化,大幅降低了试剂消耗量。拉曼光谱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快速鉴别食品真伪。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分子印迹、磁性纳米材料萃取技术提高了目标物的富集效率。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可同时筛查数百种农药和兽药残留。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发展基于光谱成像的无损检测技术,可实现食品品质快速评价;优化多组分联合检测方法,可提高检测通量。

3.2 健全检验标准体系

健全检验标准体系需从标准制修订、验证确认和实施评价等方面统筹推进。加快制定新型污染物检测方法标准,建立标准物质溯源体系。完善快速检测方法标准化要求,规范方法学验证程序。推进检验标准国际互认,促进检验结果互通。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方法比对试验。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间衔接配套。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完善标准实施配套措施,加强标准宣贯培训。推动标准信息化建设,实现标准资源共享。通过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同时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吸纳新技术成果。完善检验方法标准验证技术要求,建立方法性能验证指标体系。加强标准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推进检验标准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标准信息共享平台。

3.3 提升检验智能化水平

检验智能化建设要围绕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3个层面展开。实验室自动化改造重点在于推进样品前处理、进样分析、数据采集等环节自动化,引入机器人操作系统,提高检测效率。检验信息化建设需完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登记、检测过程、报告生成全程电子化管理。建立检验大数据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检测数据,预警食品安全风险。开发智能检测设备,将专家经验数字化,提升检测准确性。构建智能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检验过程实时监控。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检验设备远程维护。发展智能溯源技术,建立检验结果可追溯体系。通过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检验工作效率。建立智能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实现检验全过程的数据化管理。推进人工智能在检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提高数据解析能力。构建智能化质量控制系统,实现检验质量的实时监控。

4 结语

食品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必须不断创新检验技术、优化检验流程、完善检验标准,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检验保障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标准体系完善、智能化改造升级等举措,持续提升食品检验在安全防控中的应用成效,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参考文献

[1]董虎斌.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食品,2024(2):53-55.

[2]钟春光,郝志强.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J].黑龙江科学,2016(1):42.

[3]章燕.试析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J].环球市场,2020(12):253.

[4]王莹莹,李昆,代顺龙.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研究[J].商品与质量,2020(21):182.

[5]白洁.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J].现代食品,2017(24):51-53.

猜你喜欢
检验方法风险防控食品安全
浅谈电力变压器结构特征和检验方法
新形势下对变造文件检验的新认识
电梯上行超速保护装置检验方法
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性能的控制研究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和作用
反贪查案工作的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27:57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50:50
网络版权运营中的风险防控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56:47
浅析“六统一”法在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