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我国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发展现状入手,发现当前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在建设运营中存在“平台维护和更新的投入不足”“媒体资源利用率低”“缺乏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的建设路径,即“结合学科特点与受众需求,明确平台定位”“构建期刊联盟,推动学术期刊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整合资源,搭建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打造先进的编辑团队”,以期为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期刊;传播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创新媒体业态、传播方式,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2-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深刻推动学术期刊出版、传播与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4]。这要求相关主体运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打造多媒体集成平台,构建多层次、多形态共同发展的新媒体产品矩阵,以形成跨部门、跨终端、跨渠道的融媒体生产格局。通过搭建融媒体传播平台,相关主体能够高效整合各类媒体的内容传输平台资源,提升专业群体获取媒体信息的便捷性与效率,扩大受众群体的覆盖范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学术期刊的集群化传播平台建设成为学术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5]。然而,由于自身存在特殊性的约束,当前学术期刊在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方面的探索尚显不足,传统学术期刊转型成效并不显著。基于此,文章以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为例,对我国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分析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我国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发展现状
数字化平台建设已成为期刊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趋势[6]。例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SciEngine学术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提升了其内容生产、资源发布、学术提升、国际化推广及科学评价等全链条出版服务的质量[7]。科学出版社依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国家科学评论》搭建了“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平台,已形成规模较大、覆盖领域较广的期刊集群[5,8]。Light学术出版中心依托Light:Scienceamp;Applications,以及7种光学科技期刊,构建了集论文、视频、会议等多元化内容于一体的集群平台[5,9]。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依托《地理学报》与《自然资源学报》建立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数据传播平台,现已汇聚五十余种地学期刊[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服务平台收录了140余种医学期刊,为我国医学、健康领域提供了一个成果展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尽管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严格来说,只有少数学术期刊搭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传播平台,部分学术期刊的信息服务和传播手段相较国外同行还较为落后[5],它们的数字化进程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仅局限于将期刊出版的纸质内容上传至数字化平台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如Elsevier、SpringerNature、Tayloramp;Francis和Wiley等,都会在集群化、平台化运营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学术资源,依靠平台和数据库产品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平台建设还存在“散、小、弱”等问题,部分期刊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分布零散的问题,且主要采取单刊出版的模式,较难实现集群化、平台化运作[5]。
二、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维护和更新的投入不足
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搭建与后期运营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受限于传统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科技期刊集中化运营与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仍主要采用单体运营模式[10]。近年来,国内期刊主要依赖相关机构和主管部门的项目资助来推进期刊传播平台建设[10],然而,由于多数期刊编辑部在新媒体建设上的资金与人员投入较为欠缺,普遍存在平台维护与更新不足的问题,导致平台建设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0]。同时,我国期刊编辑部一般规模较小,本身的人力资源有限,对平台的运营和推广理解也较为不足,这使得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建设缺乏长期发展的周期性规划。
(二)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媒体资源利用率低
用户定位是平台建设与运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术期刊唯有精准定位用户,重视并致力于满足目标用户的阅读需求,方能提升平台传播效能,确保将优质内容精准传递给用户。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构建旨在打造符合学科特性及满足受众需求的数字出版平台、综合性学科信息服务平台以及运营知识服务体系。然而,现阶段多数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建设不成体系,内容陈旧杂乱,新媒体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对融媒体传播平台的认识较为不足,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等问题。这使得学术期刊难以满足作者和读者等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从而难以构建起稳定、活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粉丝和订阅用户群体[11]。
(三)缺乏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
高质量的新媒体编辑人才的匮乏也限制了学术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方式。《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2022年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数达36974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75.11%,采编人员在编比例为60.91%[12]。这表明学术期刊出版业迫切需要高水平学术期刊编辑、综合型运营编辑和资深出版人等复合型人才,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建设是未来建设一流期刊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当前新媒体领域具备专业研究能力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普遍不足,且学术评价与学术运营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持续加剧。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对新时代融媒体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部分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建设面临不小的挑战[10],且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技巧、营销能力、传播能力以及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亟待提升[13]。
三、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的建设路径
2022年,笔者所在的测绘出版社以《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指导,以助推一批优秀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为目标,以突出专业化导向、做精做强专业类学术期刊为己任,以整合优质学术与出版资源,打造集群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平台为发展思路,依托《测绘学报》《测绘通报》《测绘学报(英文版)》,汇聚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新闻、科技动态、产品资讯及市场概况等内容,联合四十多家兄弟期刊,搭建了融媒体学术期刊传播平台—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在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普及测绘地理信息科学知识、扩大测绘地理信息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结合学科特点与受众需求,明确平台定位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全球定位与导航、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科学、环境资源与生态学等领域的丰富理论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测绘出版社主管的期刊包括《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绘学报(英文版)》,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报道新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就,传播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其不仅肩负着记录和传播测绘地理信息学科科学发现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以更加丰富的媒介形式向大众传播测绘地理信息学相关科普知识的使命[13]。在平台搭建之初,该社通过考察调研,结合学科特点与受众需求,明确了平台定位,即建立基于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及自然资源领域的多模态学术资源融合与传播平台。同时,该社积极发挥专业学术媒体的优势,坚持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定位,主动跟踪专业领域科技前沿、行业热点和重大项目工程,关注学科发展态势,为优质内容和资源提供渠道拓展、传播推广等运营服务,引领学科发展方向。鉴于旗下期刊具备庞大的读者群和作者群,覆盖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导航定位、国土资源、水利、电力等多个学科领域及工程项目,该社致力于针对不同受众的具体需求实施精准传播策略,主动策划并推送受众关切的内容,始终将受众体验置于核心位置。在平台内容宣传方面,该社聚焦实景三维中国、卫星遥感与大数据分析、社会人文地理研究以及高精地图技术等领域,积极宣传报道这些领域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以及遥感技术服务于我国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监测及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在平台功能设计方面,该社增加支持多元化的出版以及内容自主运营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内容活动策划等运营需求,进而实现平台后续的精细化运营。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传播平台提供网站运营监控与数据分析服务,聚焦平台数据、用户数据、资源数据的整合分析,旨在为学术期刊制订内容运营策略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此服务,学术期刊能够实现网站的实时运营监控,迅速掌握运营状况,进而及时灵活地调整运营策略。
(二)构建期刊联盟,推动学术期刊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影响力直接影响整个学术界的发展。在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学术期刊通过构建期刊联盟、汇集期刊集群等方式聚合出版资源,可以规范出版秩序,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声誉,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为推动地理信息领域学术期刊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扩大和提升集群期刊的规模与质量,满足集约化办刊需要,测绘出版社依托《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绘学报(英文版)》,构建了集群化的展示和运营平台,发挥专业学术媒体的优势,为优质内容和资源提供渠道拓展、传播推广等运营服务,并积极开展对测绘地理信息及自然资源领域高水平期刊的宣传、推广与加盟工作,不断充实期刊联盟队伍,整合该领域的优质作者与学者资源,旨在吸引优质稿件和数据资源,以持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类期刊出版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该社积极拓展合作范围,带领兄弟期刊探索与集群化发展相适应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和实施路径,多措并举地提高集群期刊自身的办刊能力、传播效率及服务质量。当前,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已整合了《中国测绘》《测绘地理信息》《时空信息学报》《导航定位学报》《海洋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等四十多种高水平的测绘地理信息学科以及自然资源领域期刊,集成了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成果与资源信息,不断推进期刊平台资源的持续发展,不仅为受众搜索资讯、研究学习提供了便利,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领域,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三)整合资源,搭建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
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可支撑多种形态的信息发布,包括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通过对多种形态的信息与不同平台的相关资源(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视频号、腾讯会议等)进行梳理与整合,搭建综合性的学科资讯平台与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既降低了多平台重复操作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在内容展现方面,平台支持单篇论文优先发布、整期论文展示,以及图表、音视频等科研数据的发布、浏览与下载。在运营推荐方面,该平台支持论文、会议、通知等多种运营推广形式,以推荐热门文章、期刊、资讯、专辑等内容。该平台展示了40余种期刊的基本信息、刊期、论文目次等内容,并设置了热点聚焦、人物访谈、行业资讯、应用案例、技术直播等板块,开发了政策、服务、创新、技术、行业多个频道,并在学术频道发布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学术活动视频,如“航天测绘代际发展”“极地遥感观测及海冰变化研究”等,组织举办高光谱遥感专刊线上论坛、《测绘学报》年会线上论坛等学术论坛,做好实时共享工作。由此,平台通过整合行业资讯、学术会议、专业招聘、科技、政务、应用案例等测绘地理信息专业领域资讯,设立特色专栏(如《基础测绘赋能城市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聚焦重大专题(如实景三维建模与应用、智能化测绘、青藏高原冰冻圈重大变化)等,组织并策划了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编委会、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展了为读者受众群体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促进相关专业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优化人才培养,打造先进的编辑团队
先进的编辑队伍能促进学术期刊的良好发展,加快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深刻的行业热点洞察力,还应不断地学习与运用期刊出版媒体新技术,树立媒体融合的思维,加强全媒体的工作能力。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来说,优化人才培养、打造先进编辑队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想打造先进的编辑团队,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既要努力培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又要扩展新媒体编辑的学习与提升渠道。例如,测绘出版社通过邀请领域专家等开展系统的融媒体相关知识专业讲座,以提升编辑人员对出版传播平台操作的熟练度,并配备完善的在线技术支持服务,为编辑团队在后续平台的内容更新与运营提供保障,尽最大能力提升编辑人员工作的效率;通过制订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动学术期刊编辑主动走出去,与外界保持联系,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出版传播技术,学习先进的期刊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而激发编辑团队探索融媒体发展的热情。目前,测绘出版社已有7名期刊编辑投身融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分别负责平台各模块的内容更新与维护,同时还参与深化与企业的创新合作,致力于实现多渠道、全媒体推广合作的任务。通过编辑队伍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荣获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大家赞誉的出版新技术应用案例”以及“第八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创新案例”等荣誉称号。
四、结语
学术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术交流的关键平台。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作为学术资源融合与知识服务传播的平台,通过剖析学科特点与受众需求,明确了平台定位;通过构建期刊联盟,打造了集群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学术传播平台;通过整合优质学术与出版资源,汇聚了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研究、科技、资讯等内容;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打造了先进的编辑团队。智绘科服学术传播中心的建设,吸引了更多优质稿件,扩大了受众群体,提升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尽管该平台构建了出版与传播的双系统操作模式,但由于对论文中图表、公式的处理效率不高,测绘出版社对该平台的使用频次仍比较低。未来,测绘出版社应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开发与使用,致力于促进学术期刊转型,以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及自然资源领域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宝善.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21-05-19)[2024-11-2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519/c49157-32108029.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4-11-28].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4-11-28].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3-05-31)[2024-11-28].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zcfg_210/gfxwj_215/202106/t20210623_4706.html.教育部
[5]陈平,宋启凡.基于自然资源期刊集群的多模态资源融合与学术传播路径研究[J].编辑学报,2023(03):321-325.
[6]张瑞麟.全媒体背景下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1):128.
[7]张搴,李芳.专题数据库出版服务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11):90-94.
[8]柴钊,李广良,彭斌.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的实践与经验:以科爱期刊集群为例[J].出版广角,2022(20):6-13.
[9]白雨虹.用创新把握天时地利用专业成就卓越征途:Light学术出版中心的办刊理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6):807-814.
[10]杨瑞芳.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建设与运营[J].科技与出版,2022(11):101-105.
[11]于茜.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9(10):60-62.
[12]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13]余晓敏,王燕云.国内测绘学科技期刊视频号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4(09):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