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与传播路径探析

2025-01-31 00:00:00杰武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讨时代价值古籍

[摘要]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做好古籍工作,有助于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文章主要从“汲古承今,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汲古慧今,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汲古润今,以创新为驱动力拓展古籍的传承传播”剖析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与传播路径,旨在推动古籍保护与传承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古籍;时代价值;资源共享;转化传播;路径探讨

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和文明成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新时代古籍工作需要顺应时势,古籍工作者在古籍整理研究、活化利用及传承传播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致力于在新时代赋予古籍新的生命与创新性应用,从而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汲古承今,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的古籍工作要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古籍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挖掘古籍蕴含的时代价值,做好古籍的资源整理研究工作;为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文化支撑,进而不断提升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理研究古籍资源

新时代古籍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精准挖掘古籍蕴含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

史。”[2]我国的众多古籍记载了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生动历程,如春秋战国时期西羌、北狄、东夷等进入中原融入华夏,隋唐鲜卑、突厥、回鹘等大规模内迁,明初内地民众流向北方和西南边疆,清代内地民众大规模“走西口”“闯关东”等。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他们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鉴于此,广大古籍工作者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工作,深入整理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例如,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在夏、商、周时期,其是义渠、乌氏、朐衍等古老戎族生活的家园,秦汉时期匈奴、羌又在这里驻牧,魏晋南北朝时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里杂居,隋唐两代突厥、铁勒、回纥各部也在宁夏留下了生活的痕迹。古籍文献中早有记载,西周邦国制、西汉属国制、唐代羁縻府州制等开明的民族政策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唐太宗灵州会盟、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各民族共建塞北江南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历程中鲜活且有力的历史篇章;千年的水利兴修史更是为讲好宁夏的黄河故事、展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这些来自典籍里的记载,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二)在古籍中提炼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精神内涵

古籍工作者在整理研究过程中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以推进古籍的整理研究与资源利用工作;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认识,在古籍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同时,古籍中记载的“天下为公”“多元一体”“民为邦本”“兴亡有责”等理念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治理思想、家国情怀、经济伦理、生态理念、交往之道也是彰显古籍时代价值的重要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3]。此外,古籍中强调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具有相同的伦理思维;“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在”与现今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体现了东方智慧及对美好世界的构想;“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与担当相融。因此,新时代的古籍工作者要以挖掘时代价值为抓手,重新整合古籍资源,让珍藏的古籍跨越时空,重焕新的光彩。

二、汲古慧今,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

推进古籍数字化及资源库平台建设,有效化解古籍“藏”“用”间的矛盾,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古籍数字化及资源库建设,开放共享古籍资源,推动古籍整理利用研究的转型升级是新时代古籍工作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一)对古籍资源整合细分,“广博”“精专”双发力

自2012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以来,从国家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到各家文化出版单位持续推进古籍数字化及资源库平台建设,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未来,古籍数字化将如何转型并寻求创新突破?笔者认为,资源的整合细分与共享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升级拓展的新空间。基于此,古籍保护机构应整合细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追求综合数据库的“广博”与专业数据库的“精专”上同步发力,致力于为受众提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智慧、文化精髓及时代价值,且内容丰富、检索便利的数字文化资源。具体来说,古籍保护机构一是要构建并完善重点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加强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和管理,链接各方的数据库,形成强大的古籍资源优势。以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为例,其已成为当前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允许受众免费登录阅览,无须注册即可进行单库检索和多库检索、全文阅览,充分体现其古籍数字资源平台的“广博”性及社会服务性。中华古籍资源库完全具备建设成全国统一数据大平台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图书馆来说,一是要整合筛选当地的古籍资源建设数据库,并使其与国家图书馆的大数据平台进行链接;二是进一步细分古籍的知识体系和文本结构,打造专而精的特色古籍数字平台,如中华书局的“殷墟甲骨文数据库”、中山大学的“碑帖数据库”、山东大学图书馆的“易学古籍数据库”、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安医学数据库”等,以丰富古籍资源库的内容及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资源库平台建设同样要求古籍数字化在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上持续进步,以完善各项功能并提升服务效能。例如,2023年,国家图书馆发布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标志着我国在古籍数字化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该数据库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数字化形式再现了《永乐大典》的原貌,让受众可以360度翻阅大典,清晰直观地了解《永乐大典》的外观、字体、版式、内容及流散情况等,这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和查阅古籍文献的效率,对未来古籍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推进古籍数字资源的在线发布和开放共享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基于此,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携手全国古籍收藏机构共同推进的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后,全国范围内累计发布的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总量达到13.9万部(件)。具体而言,国家图书馆构建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包含26个专题资源库,并已发布超过10.5万部(件)古籍影像资源,另有44家单位合计发布了超过3.4万部(件)古籍资源[4]。在古籍资源类型、品种、体量上,中华古籍资源库已位居全国前列。此外,中华古籍资源库的数字化服务真正做到了以受众为中心,无须注册便能查阅,输入文献名称即可快速获取相关文献信息,实现在线浏览古籍图像。开放共享的古籍资源来自各馆保存的特色古籍资源,涵盖宋元善本、碑帖拓本、明清古籍,以及反映地方社会文化特色的地方志、家谱等资源,供受众浏览。例如:中山大学碑帖数据库收录的馆藏碑帖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价值;云南省图书馆医家类文献多为云南本地医书,其他地方较为少见。这些古籍资源特色鲜明、侧重不同、互为补充,为各个领域受众的阅览和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古籍数字资源共享有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古籍传播,为中外学者研究古籍提供便利,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之举。由此可见,以传播传承为目标的古籍整理工作具有极强的工作驱动力,这也是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努力方向。

三、汲古润今,以创新为驱动力拓展古籍的传承传播

古籍工作者应创新古籍资源转化及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工作,通过创作形式丰富、鲜活有趣的古籍影像文化作品来赋予古籍新的时代价值和活力,推动古籍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一)古籍题材音视频文化节目助力优秀典籍的传播

近年来,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优秀典籍以图文绘画、纪录片、文化节目、中短视频等形式走进受众的视野。这些节目将古籍由静态呈现转变为动态展示,由平面形式升级为立体形态,由文字记载转化为影像记录,从而让古籍鲜活灵动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例如,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甄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典籍,采用“戏剧+影视化+文化访谈”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传的故事。在该节目中,“当代读书人”引领受众穿过深邃的时空隧道,在一次次的时空古今对话中认识了《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经典书籍,激活了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热情。字节跳动出品的《古籍寻游记》围绕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领域的“四大发现”,即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创作了4段情景化的VR互动纪录片,允许受众通过VR眼镜,在与南怀仁的“交流”中观测天文现象,在塞外狼烟缭绕的场景中体验士兵生活,并近距离领会古文献的独特魅力。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以70多亿字古籍大数据为依托赋能古籍数字活化,并成功塑造了全国首例3D超写实数字历史人物苏东坡,该形象于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惊艳亮相,数字人苏东坡以“历史情景再现”的形式为选手出题,并和现场的主持人、选手进行实时互动,带来了“文化+科技+艺术”的全新体验。这些文化产品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赓续古老的文明,既展现了典籍之美、中华文化之美,又推动着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同时还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此外,这也为今后各地古籍保护机构的古籍活化与传播工作拓展了思路,即立足本地古籍寻找契合点,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让典籍与现代技术融合,创造性、创新性地打造古籍活化产品,增进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古籍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古籍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衔接与融合。

(二)发挥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古籍活化传播中的影响力

古籍的活化利用与传播需要聚合主流媒体、图书馆、高校、相关企业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各方力量,合力打造多路径、多平台、多样态的文化产品。以往,人们更多地聚焦主流媒体联合图书馆及专家学者推出的具有宏大叙事特色的文化节目,以及相关企业在技术、资金、平台整合方面的能力。然而,实际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基于古籍记载制作的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视频作品、出版的各类图书也是古籍传承传播的重要途径。近年来,B站、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涌现了众多专注于文化传播的优质视频创作者,他们独特的视角、深厚的知识积累和鲜明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众多的受众。这些视频短小精炼、内容有趣、主题鲜明、更新迅速,满足了受众对碎片化观看内容的需求,成为古籍活化利用与传播的一支新生力量。例如,因魔性解读唐诗而爆红网络的戴建业,深度解读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杜茹慧,用富有诗意的文字描绘中国24节气的“一方见地”(璐璟)等,他们在网络上都拥有众多的粉丝,其中,戴建业、“一方见地”(璐璟)和意公子全网的粉丝量甚至有八、九百万,他们的视频作品拥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点不仅限于古文和历史领域,他们还依据古籍记载,重现古书中的餐饮文化。例如,80后女生徐鲤根据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并将这些美食的食谱按时令编排,打造了集美食、历史、风物、文化于一体的《宋宴》,除了75道美食,书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宋朝文化元素。同样的,其推出的《元宴》复原了35道元代美食,并通过元散曲杂剧、书画文献勾勒元代文化图景。古籍在排版、文字、语法上不同于白话文,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和理解难度,而这些传统文化爱好者让古籍走出书斋,打破了古籍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激发了广泛受众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沉浸于阅读古籍文本,让古籍真正活起来,这种传承性的保护是对古籍传承与保护的最大贡献。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的普及与传播

古籍内容创意季”,向公众展现了既有知识内涵又独具美学价值的中国典籍。其中,陕西省图书馆的获奖作品《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依据明代发明家王徵所著的《新制诸器图说》,通过乐高组件手工复制了一辆古人的自行车。而抖音创作者@黄紫以清代苏州文人顾禄所著的《清嘉录》为蓝本,创作了四幅首尾相接的具有动态效果的数字艺术画《清嘉录美人图》。在画中,十一位身着轻盈飘逸汉服的女子分别展现了购买鲜花、泛舟湖上、登高望远、以及欣赏雪景的场景。《清嘉录美人图》以四季更迭来呈现古人一年的生活风貌,并记录了苏州地区的岁时风俗。此外,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联合番茄小说举办的“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活动,是网络文学创作在“古籍活化”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要求作者以指定古籍为蓝本进行创作,一等奖《鄱阳湖君传》的创作者左断手在古籍《子不语》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讲述了一条只做好事的鱼妖凭借一颗真诚之心,历经重重凶险,最终一步步成长为鄱阳湖水神的故事。上述古籍的创新活化与传播案例,成功促使古籍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其目的在于为古籍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更强动力,同时增强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近年来,我国各级图书馆除开展较为丰富的古籍展览活动外,还依托馆藏古籍打造文创产品,如:陕西省图书馆以馆藏《古今图书集成》的上古异兽为题材,推出文创产品—《2022陕图日历·古今图书集成》;黑龙江省图书馆以《石竹斋画谱》中的兰谱为底本制作的手提袋、丝巾均成为热销品。采用多种方式对古籍进行活化利用,已成为业界推进古籍传承工作的共识。鉴于此,古籍工作者以及更多社会力量不断创新古籍的普及传播方式,借助多元艺术手法对馆藏古籍进行解读,致力于让更多年轻受众对古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古籍活化项目或活动,让古籍“出圈”成为现实[5]。例如,由字节跳动公益、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识典杯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标识,是中华民族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也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古籍文献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明传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古籍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古籍工作要做到守正创新、古为今用,保护与传承并进,激发古籍事业发展活力。基于此,古籍工作者要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目标推进古籍数字化,以让古籍“活”起来作为古籍转化利用与传播的标准,不断推进古籍资源传承与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以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4-04-11)[2024-11-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4/11/content_5684555.htm.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2024-11-08].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1909/1136990.shtml.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6-02)[2024-11-0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

[4]刘彬.国家图书馆组织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N].光明日报,2024-09-10(008).

[5]刘晓立.古籍活化成果集中展现[N].藏书报,2023-12-18(003).

猜你喜欢
路径探讨时代价值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1:14:03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31:51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7:07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思想政治融入煤矿管理中的途径探讨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