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2025-01-31 00:00:00李文丽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短视频红色文化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发现,存在“宏大主题下的程式化表述”“单向被动式的理论灌输”“泛娱乐化内容的蔓延”等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强化视听化呈现和故事化表达”“发挥短视频的社交化媒体属性”“巧借短视频的多平台发布优势”等短视频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质效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短视频;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是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均产生深刻影响,这对红色文化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发挥短视频优势来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质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现阶段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宏大主题下的程式化表述,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红色文化形成与发展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当代大学生对过往与当下的距离反差缺乏深刻体悟。”[1]当宏大的历史主题和革命理念采用“大而全”的宏观叙事角度和程式化表述方式进行呈现时,对未曾亲历过那段岁月的青年学生而言,这些内容难以触动他们的内心。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这些历史事实与宣传口号时,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机械记忆层面,而无法触及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与独特价值,自然也就无法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的传播唯有在被深刻理解与真诚认同的前提下,方能彰显真正的力量与意义。因此,创新叙事表达方式,以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成为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核心要素。

(二)单向被动式的理论灌输,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尽管高校一直重视红色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仍依赖于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图文形式的红色文化推文,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更遑论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与学习意愿。同时,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都会将红色文化视为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与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主导”与“主体”角色定位的理解仍存在偏差,不自觉地紧握课堂的主导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此情形下,深奥且抽象的灌输式教学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成为影响红色文化育人成效的一大障碍。

(三)泛娱乐化内容的蔓延,极大挤压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善于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资讯和日常娱乐。然而,在“流量为王”的市场导向下,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内容。“大学是一个人心理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2],但泛娱乐化内容所提供的短暂视听享受难以滋养他们的精神内核。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泛娱乐化趋势加剧,主流的红色文化正面临被逐渐淡化及边缘化的风险。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红色文化的深刻意蕴,而且当青年学子深陷娱乐化的“信息茧房”时,他们接触与学习红色文化的宝贵机会将被削减甚至剥夺,进而制约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价值导向与精神培育的作用。

二、短视频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质效提升的实践路径

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它关乎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以及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当前,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面临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作为广受青年群体欢迎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方式,短视频的赋能与支持能够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和传播效果的提升带来新的启示。

(一)强化视听化呈现和故事化表达,增强红色文化与学生的情感联结

抽象的思政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短视频凭借强大的视听符号整合能力,实现了由静态表述向动态影像呈现的转变。相比宏大主题下的程式化叙事方式,微观视角下的故事化叙述方式更易触动人心。因此,找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文化接收需求间的契合点,发挥短视频的视听优势,以小故事的形式进行叙事化表达是高校实现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着力点。

一方面,深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讲述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红色微故事。红色文化虽起源于革命时期,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一直处在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进程中。因此,高校应紧密贴合当下大学生的文化接收偏好,从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中精心挑选那些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素材与情节,借助短视频,以小切口、生动具象的呈现方式讲述那些“贴近人心、温暖有力、引发共鸣”的红色故事。具体而言,各高校可与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单位及主流媒体携手合作,从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中选取革命先烈、时代楷模、基层先锋、青年榜样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采用短视频小故事这种生动的展现形式,凸显他们非凡的人生历程与崇高的精神气质。这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隔阂,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认知兴趣的驱动下,大学生更易于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用好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校史资源,讲好当地英雄人物故事。“地域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的传播介质。”[3]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这既为红色文化短视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也为各高校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高校可立足红色沃土,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及校史中的育人资源,以本地红色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唤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全面梳理本地历史背景与学校发展历程,通过查阅档案、访谈先辈、参观纪念馆、系统整理红色校史等方式,收集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英勇壮举。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巧妙地将地方特色元素与深厚情感融入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中,通过短视频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实现地域红色文化的生动具象化呈现。这不仅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接受度与认同感,更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品质与道德力量。

(二)发挥短视频的社交化媒体属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互动意愿

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不仅颠覆了传统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更深刻重塑了人们的社交互动形态。相较于外部灌输的被动接收,主动参与无疑更能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因此,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不仅要充分发挥管理者与教师的把关作用,以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要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

一方面,做好传播内容的把关,在社交互动中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短视频作为社交媒体中最重要的传播形式,深受青年群体青睐。然而,面对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短视频,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等问题不容小视。鉴于此,高校管理者既要肩负起主体责任,还应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社交互动优势,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融入感。具体而言,高校管理者可精选政府文化部门、主流官方媒体提供的高品质红色文化短视频,并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广大学生进行推送,同时通过创建富有吸引力的话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观看后留言评论、点赞分享。此外,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也可将精心筛选的红色文化短视频融入课堂教学,并通过设置问答、投票等多样化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更能通过互动交流,使红色文化的精髓深入师生心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传播语境的“去中心化”特征模糊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边界。当代大学生充满活力且富有创造力,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主动检索、甄别并分享自己心中的英雄事迹,在关键时间节点鼓励他们发起或参与主流媒体及高校间的红色文化议题。同时,高校应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以微电影、情景剧、MV、故事讲述、遗址讲解等多种形式创作红色主题短视频的热情。大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不仅能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而且他们在创作活动中也会不自觉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红色短视频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时,师生间、同学间的点赞、评论和转发等互动行为将形成强大的人际传播和圈层传播效应,能极大地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这种基于社交互动所获得的自我身份认同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在良性循环中实现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巧借短视频的多平台发布优势,共筑高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合力

为摆脱红色文化传播被边缘化的困境,高校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刻不容缓。短视频能够在多网络平台间自由流动,为内容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因此,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时除了需要创新叙事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还应将短视频作为桥梁,利用其跨平台的交互传播与精准推送功能,提高红色文化的曝光量,并加深其在青年群体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拓宽网络传播渠道,为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提供更多便利与机会。随着人们使用媒介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单一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对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来说亦是如此。除了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社交媒体也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相关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并不排斥红色文化,他们反感的是说教式思想教育。鉴于此,高校除了要将精心制作的红色微故事和学生创作的优质红色短视频发布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还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社交媒体来传播红色文化内容,确保红色文化内容能够随时随地覆盖大学生群体,供其观看、分享及互动交流。多网络平台间的交互转发不仅能解决以往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媒介单一的问题,还能使红色文化在各类社交媒体的自然融入中得到广泛传播,进而成为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扩大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还能进一步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环境,为大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机会。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助力红色文化的精准传播。当前,除专业内容生产外,用户生成内容大量出现,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能否有效触达用户就显得尤为重要。算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其强大的推荐功能实现了由“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使得信息与人之间有了更高效的链接方式。网络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搜索记录、浏览历史、点赞、收藏等行为数据,运用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剖析用户的偏好和需求,从而根据所构建的用户画像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这一过程使得用户能够迅速获取与自己需求高度契合的信息。因此,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高校除了要以优质短视频为纽带,通过多平台间的交互转发来拓展红色文化的接收渠道和传播范围,还应积极拥抱网络平台,在个性化推送和精准化传播中增强大学生的用户黏性,从而提升和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触达率和影响力。

三、结语

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事关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续写,也是高校勇于担立德树人使命的力量源泉。短视频作为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已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理应在把握当代大学生媒介使用行为和文化接收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短视频在红色文化视听化呈现、社交化参与以及多渠道传播等多方面的优势,运用短视频来诠释和传播红色文化,不断开创新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云晓.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23):75-77.

[2]董洁.抓住大学生心理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N].光明日报,2017-07-03(11).

[3]王丽,滕慧君.秉持改革开放精神传承地域红色文化[J].人民论坛,2018(25):136-137.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短视频红色文化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青年文学家(2017年8期)2017-03-31 09:38:22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出版广角(2016年24期)2017-03-02 18:29: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4:48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13:50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2:13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