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影视文化中,年代剧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年代剧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和再现,还是一种空间叙事的艺术表现。空间在年代剧中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形态的存在,它也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年代剧的空间叙事中,物理空间的视觉表达与社会空间的情感表达并重,这两种空间叙事方式相互辅助、相互映照,形成了年代剧独特的叙事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年代剧还通过运用隐喻空间深化主题表达,使得空间叙事成为年代剧独特的艺术手法。文章旨在通过对年代剧中物理、社会以及隐喻空间的深入剖析,探索其在叙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电视剧创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年代剧;空间叙事;物理空间;社会空间;隐喻空间
新时代以来,年代剧在国产电视剧领域蓬勃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广义的年代剧指以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时间段作为历史背景,立足个人与家族讲述国家的动荡与时代的变幻的电视剧[1]。2001年,《大宅门》的播出标志着年代剧创作新浪潮的出现,随后,《金粉世家》《大染坊》《乔家大院》《闯关东》和《走西口》等作品相继播出,这些作品以人生传奇、家族兴衰为核心主题,进一步推动了年代剧的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年代剧的叙事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英雄叙事转向将个人经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以映射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以改革故事形塑特殊年代里关于拼搏奋斗的集体记忆,还以细腻的笔触实现普通大众深藏于内心的真挚情感表达,呈现史诗型叙事风格。例如,《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父辈的荣耀》等年代剧,均以平凡人物的生活为切入点,透过对个人、家庭和家族的细致观察,呈现国家与民族历史。这些作品不仅将个体的生命轨迹、情感体验与时代的演变紧密相连,还在无形中呼应了家国同构的深刻主题。再如,《南来北往》这一年代剧以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疾驰的火车为焦点,以百姓群像为素材,描绘了宏大但不缺细节的时代变迁全景图。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空间形式”的概念,认为空间具有展开情节的作用[2],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年代剧多以村落、工厂等空间为载体来讲述故事。文章将对物理空间的视觉表达、社会空间的情感表达以及隐喻空间的精神寄托进行探讨。
一、物理空间的视觉表达
物理空间是巴赞口中“现实的渐近线”和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意义上的视觉呈现,它既是观众与角色所能体验到的客观空间,又是传统意义上故事发生的场所[3]。年代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内容的真实感,而其中物理空间的作用尤为关键。这些空间不仅是剧情的核心舞台,还展现了各地独特的文化特质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物理空间呈现的独特景观不仅影响着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还影响他们的性格与价值观念,从而构建了各种独特的情境关系。在年代剧的创作中,物理空间的视觉表达不仅是叙事的关键元素,还为观众提供了感知故事情感与文化深意的窗口。
近年来,诸多年代剧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区独特的物理空间,这些空间不仅作为故事背景,而且融入叙事,成为观众了解剧情的重要载体。如2024年春节档年代剧《南来北往》便以铁路乘警为主题,讲述了老一代铁路警察马魁和新一代铁路警察汪新的故事。该剧围绕两个主要物理空间展开:一是以马魁和汪新为主的铁路小人物的工作环境,包括铁路和火车;二是铁路大院。在这两个空间中,大院展现了铁路警察真实的生活状态,极具年代特色;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则充满了戏剧张力,各类案件将民警、工人和乘客紧密相连,铁路则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将广大群众的生活融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空流转之中。“两线一院”的空间布局使该剧呈现动静结合、时空交错的独特影视效果,在表达深度、叙事广度上远超一般年代剧。同时,该剧讲述了在新旧秩序交替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火车及铁路大院成为叙事的关键,既是角色表演的舞台,也是情节发展的背景,展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和人间百态。
在电视剧《大江大河》中,三个主要物理空间不仅承载了故事内容,而且分别象征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种经济形态:小雷家代表了集体经济;金州化工厂和东海化工厂代表了国有经济;而扬子街电器市场则是个体经济的象征。三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对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世间》这部作品中,涉及的物理空间主要为城市、工厂和市场。城市作为剧中人物主要的生活空间,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还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工厂则呈现了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市场则象征着经济建设时期的追梦之地,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给人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物理空间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还是作品视觉呈现的重要元素。
年代剧既能提供一个窗口,让前人唤醒记忆、缅怀青春,也能为后人带来心灵慰藉。基于适宜的物理场景视觉呈现,年代剧能够增强观众的社会认知,赋予观众一种沉浸于场景的空间感受。《南来北往》将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设定在火车中,通过描绘火车上的各种场景,如掠过头顶的“飞鸡”、哭泣着向乘警求助的失窃乘客、因女儿被拐卖而常年逃票在火车上游荡的老人,以及因春节客流量过大而不得不翻窗上车的旅客等,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对过去绿皮火车时代的深刻记忆。《人世间》中周秉义下乡返回的城市、周秉昆工作的工厂,以及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这三个物理空间,无不让人感慨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物的艰辛探索。《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工作的东海化工厂、雷东宝所在的小雷家、杨巡的东海批发市场这三个物理空间,不仅是一个个故事的发生地,还彰显了时代的进步。
二、社会空间的情感表达
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将社会空间定义为“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在这一领域内,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偏好及其追求得以显现[4]。“社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都历史性地生产属于自己的特定空间模式。”[5]这说明社会空间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每个时代和社群的鲜明印记。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不同的社会群体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并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社会空间模式。在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中,“空间”这一概念是动态的、延展的,“地理空间仅仅是这一概念的表层与外壳,空间的社会性、生产性才指向了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与深层肌理”[6]。在年代剧中,空间同样具有社会性和生产性,并通过角色的人生历程和命运变迁,使观众产生深刻共鸣。
(一)“时代列车”中的自我成长
年代剧中的社会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它限定了人物的行为和选择。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人物面临不同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家是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世间》里的周家正是中国无数家庭的缩影。为响应时代号召,周家长子周秉义加入了建设兵团,次女周蓉为了追随所爱之人,前往贵州农村任教,而周秉昆则在城里的一家木材厂工作。身为家中的幼子,端上“铁饭碗”似乎是“顺应天命”。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在家中,他付出最多,但与北大毕业的大哥和二姐相比,他时常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磨难之后,他最终扭转了人生下坡的趋势,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与《人世间》以平民社区的发展变迁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不同,《南来北往》则通过一列飞驰的火车,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变革。年代剧《南来北往》以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进程,同时也映射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该剧中,火车上的工作人员的各种形象和性格特征,是中国铁路工作者的生动写照。刚毕业的乘警汪新,虽然行事莽撞却充满敬业精神,头脑机敏却缺乏经验,但在师父马魁的耐心指导下,他们共同经历了反扒、打拐、缉毒、巡线、打击盗抢等一系列事件,汪新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同时,汪新与师父马魁之间的关系,也由最初的紧张逐渐转变为彼此理解和尊重,二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宛如父子。在《大江大河》中,面对社会改革浪潮,雷东宝带领小雷家走向致富之路,杨巡努力摆脱贫困,最终成为一名个体户,宋运辉在师父水书记被迫退休后,认清现实,积极申请调往东海项目筹办组。在社会改革大背景下,无论是杨巡、雷东宝还是宋运辉,都逐步实现了与时代同步的自我成长。
年代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转折和自我成长历程,不仅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而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具体而言,年代剧基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运用线性叙述技巧,详尽地描绘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在叙述过程中,关键的历史时刻被突出强调,这既是人物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也是时代的缩影。年代剧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变化,而且让观众在历史的浪潮中窥见无数普通人如何与特定时代互动,体会历史的深刻内涵。
(二)人间烟火呈现时代记忆
年代剧的社会空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剧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往往发生在具体的物质空间中,这些空间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细节,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年代剧通过对这些空间的描绘,能使观众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年代剧《人世间》以光字片为背景,展示了主人公成长的摇篮和日常生活的舞台。基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光字片不仅展示了城市居民在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社会和家庭的统一性,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情况和人文风貌。例如,在周母病倒时,春燕一家提供帮助;周父生病时,与周秉昆一起长大的弟兄们将其送至医院;即便在周秉昆入狱后,街坊邻居们也没有嫌弃郑娟母子,反而默默照顾他们。通过光字片这一社会空间,年代剧《人世间》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纯粹邻里情的回忆。
年代剧《南来北往》将主人公的生活舞台设置在铁路大院。在这一空间中,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是常态,哪家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共渡难关。铁路大院中的生活点滴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缩影,真实展现了过往社会空间中的人间温情与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例如,蔡小年结婚时,邻居们帮助筹备;马魁的儿子马健(铁路弃婴)在邻居们的照顾下成长;牛大力在外奋斗经历挫折后回到铁路大院,汪新、蔡小年等人依旧视他如兄弟,鼓励并支持他重新开始;过年时邻里之间相互拜年等。《南来北往》巧妙地利用社会空间这一载体,深刻展现了铁路大院中的人间烟火,呈现了邻里之间纯粹而深厚的情感。该剧中,温暖的空间环境与人物情感的抒发相得益彰,互相映衬,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和邻里之间的真挚情感。
这些电视剧将家国情怀和时代命运隐匿于故事深处,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人物的个体选择、情感波动和价值追求,从而构建起观众与剧中角色之间的共情空间,并通过这种体现人间烟火气息的叙事手法引导观众与剧中角色的命运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种编排方式不仅强调了人物的主体性,还使观众在情境的引导下激发情感共鸣。
三、隐喻空间的精神寄托
空间在叙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既是故事的展开舞台,也是美学与意义生成的源泉。影视创作通过镜头之间的拼接来叙述故事,然而,当镜头内外产生新的含义时,空间层面的隐喻便会显现。在影视艺术领域,创作者常常利用视听语言来实现隐喻效果,以此引导观众领会影视作品的深层含义。
(一)视听语言的文化隐喻
在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与文化隐喻紧密相连,如在年代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发言时,蚂蚁爬上话筒,象征着普通民众争取发声权利;漫天风沙中前行的骆驼,映射风雨飘摇中的中国;陈独秀门前的泥泞小路,则是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生动写照,使得“觉醒年代”的主题得到了更深刻的诠释。《父辈的荣耀》通过讲述三代人在林场改革中的故事,展现了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寄托。《南来北往》以铁路乘警为叙事主体,故事始于火车车厢,终于火车车厢。在该剧中,奔跑的火车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还是时代的隐喻。
(二)心理空间的情感寄托
在年代剧中,隐喻空间的塑造与角色内心世界的视觉展现紧密相连,此外,隐喻空间也展现了地区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意义。如年代剧《人世间》通过描绘周家三代人的家国情怀,深入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空间。对周家人来说,家不仅是他们的避风港,还是他们化解矛盾和误会的场所。《父辈的荣耀》以林场改革为背景,描绘了顾家三代林业人对林场的情感寄托。尽管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对林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一致的。
年代剧《南来北往》讲述了火车和铁路大院这两个空间发生的故事。在火车上,汪新在师父马魁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安警察。每破一个案件,汪新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就会增强一分。虽然主要事件发生在火车上,但大院中发生的故事却体现另一番温情。马魁的妻子王素芳在马魁入狱后,独自抚养女儿,身患癌症的她,为了不打破家的团圆,选择隐瞒病情,给孩子们留下了够穿十几年的毛衣毛裤。对王素芳来说,家是她的精神寄托。汪永革误杀小偷后,面对入狱的马魁,选择隐瞒实情,主要原因是不想让汪新成为孤儿,想给他一个圆满的家。
四、结语
年代剧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方式,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隐喻空间融入剧情,扩展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物理空间不仅为人物的人生轨迹和时代变迁提供了真实背景,还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映射。社会空间则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成为情感的载体。隐喻空间揭示了剧情的深层主题,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这种叙事方式丰富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研究,也使年代剧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盛兰,蔡骐.透视年代剧的影像叙事与现实内涵[J].中国电视,2020(02):31-36.
[2]陈岩.当代电影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现状[J].艺术探索,2015(06):81-86.
[3]程樯,王攸宁.呈现与表达:论现实题材剧集的空间叙事之道[J].中国电视,2024(01):79-85.
[4]齐云菲,白利芳,唐刚,等.网络空间测绘概念理解与分析[J].网络空间安全,2018(10):45-49.
[5]赵文.空间的生产[J].国外理论动态,2006(01):57-58.
[6]张荣恺,张宇君.时代记忆的影像书写: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空间修辞[J].中国电视,2021(10):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