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对小麦的生产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选育推广性能过硬的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不仅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还能有效解决小麦生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难题,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因此,培育在旱地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品种,对于保障河南省的小麦生产,保障我国口粮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一、试验设计
参加旱地种植试验的小麦品种有偃高167、三科301、温育919、洛旱26、偃博169和洛旱7号等6个,其中,洛旱7号作为试验对照品种。每个品种设2次重复。每个试验小区长15 m、宽10 m,面积150 m2。每个小区播种48行,行距20 cm。
二、栽培管理
试验田设在嵩县闫庄镇店上村,面积2.67 hm2 ,黏壤土质,旱地。2022年10月8日整地,施入小麦专用复合肥600 kg·hm-2,均匀撒施于地表,用拖拉机耕地,耕深25 cm,耕后耙耱平整。2022年10月24日,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防治地下害虫。2022年10月27日,用机播耧条播。2022年12月28日,第1次中耕除草。2023年2月18日,化学除草1次。2023年3月19日,用40%氧乐果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麦蚜和麦红蜘蛛。2023年4月24日,用50%吡虫啉150 g·hm-2、4.5%氯氰菊酯600 g·hm-2,喷雾防治麦蚜、黏虫、麦叶蜂等。2023年6月9日,分类收获。
三、主要气候特点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2年,试验地播种时底墒足,各小区出苗齐全,基本苗足,苗情好。出苗后晴天较多,气温较高,光照充足,各小区的幼苗生长旺盛,发育较快,冬前分蘖多,大分蘖也多。2022年冬季气温比常年偏高,冻害较轻,冻害程度3级。2023年3月上旬有1次低温过程,是历年来春季最严重的一次冻害,各试验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个别品种有小分蘖被冻死现象,冻害程度为3~4级。
2022年冬季降雨量较少,2023年早春有轻微干旱现象。从2023年3中旬到小麦成熟,雨水较充足且分布均匀,能够很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各品种生长发育良好,成穗较多,穗粒数也较多。但在小麦成熟期遭遇连续降雨天气,造成小麦不能正常成熟,籽粒饱满度降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穗发芽现象,导致小麦籽粒容重低于常年,商品性状较差。
本次试验各品种病害普遍发生较轻或发病较晚,只有小麦白粉病发病偏重。
四、对供试品种进行评价
参加试验的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洛旱7号,试验结果见表1。
(一)偃高167
偃高167在本试验中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为6 354.43 kg·hm-2,比洛旱7号(CK)增产8.23%,居试验第一位。偃高167为多穗型中晚熟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宽大,叶色嫩绿,分蘖力中等,成穗多,成穗率较高。起身拔节快,苗脚利索,长相清秀。成株期株高68.7 cm,叶色较㳀,茎部蜡质层中等,株型松散,植株茎秆较健壮,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整齐。每公顷穗数约526.5万,穗粒数32.1,千粒质量为36.8 g,麦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度中等,黑胚率2.3%。抗寒性较好,抗旱性较好,中抗叶锈病,高抗白粉病,抗青干能力中等,熟相较好。全生育期230天,与洛旱7号(CK)成熟期相当。
(二)三科301
三科301在本试验中表现较好,居第二位,产量为6270.30 kg·hm-2,比洛旱7号(CK)增产6.8%。三科301为多穗型中晚熟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片长,分蘖力较强,成穗较多,成穗率高。起身拔节快,苗脚利索,长相清秀。成株期株高72 cm,茎部蜡质层厚中等,株型半紧凑,植株茎秆健壮,抗倒伏能力强,穗层较整齐。每公顷穗数约522万,穗粒数31.6,千粒质量36.3 g,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度较好,黑胚率1.3%。抗寒性较好,抗旱性较好,中抗叶锈病,高抗白粉病,抗青干能力较强,熟相好。全生育期232天,比对照洛旱7号晚熟2天,属晚熟品种。
(三)温育919
温育919在本试验中表现居第三位,产量为6 217.05 kg·hm-2,比洛旱7号(CK)增产5.89%。
温育919为中穗型中熟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长,叶色较绿,分蘖力较强,成穗数中等。起身拔节快,苗脚利索,长相清秀。成株期株高73 cm,茎部无蜡质,株型松散,植株茎秆健壮,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较整齐。每公顷穗数约531万,穗粒数30.1,千粒质量39.3 g,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度较好,黑胚率1%。抗寒性较好,抗旱性较好,中抗叶锈病、白粉病,熟相好。全生育期230天,比洛旱7号(CK)晚熟1天。
(四)洛旱26
洛旱26在本试验中表现居第四位,产量为6 175.05 kg·hm-2,比洛旱7号(CK)增产5.18%。洛旱26为多穗型中晚熟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长,分蘖力强,成穗多,成穗率中等。起身拔节快,幼苗两极分化较慢。成株期株高73.5 cm,叶色深绿,茎部蜡质层厚,株型半紧凑,植株茎秆较健壮,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整齐。每公顷穗数约519万,穗粒数29.4,千粒质量36.6 g,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度较好,黑胚率0.8%。抗寒性较好,抗旱性较好,中抗叶锈病、白粉病,抗青干能力中等,熟相较好。生育期230天,与洛旱7号(CK)相当。
(五)偃博169
偃博169在本试验中表现居第五位,产量为6 100.35 kg·hm-2,比洛旱7号(CK)增产3.91%。偃博169为中穗型中早熟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嫩绿,中等大小,分蘖力强,成穗数中等。起身拔节快,苗脚利索,长相清秀。成株期株高74.5 cm,茎部蜡质层厚,株型半紧凑,植株茎秆健壮,抗倒伏能力强,穗层整齐。每公顷穗数约504万,穗粒数30.5,千粒质量39.9 g,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饱满度较好,黑胚率3.3%。抗寒性较好,抗旱性较好,中抗叶锈病,高抗白粉病,抗青干能力中等,熟相较好。全生育期230天,与洛旱7号(CK)成熟期相当。
(六)洛旱7号
洛旱7号作为对照品种在本试验中表现最差,产量仅为5 871 kg·hm-2。该品种作为对照品种种植多年,近年抗病性有所下降,但稳产性较好,没有出现大幅度减产的情况,可继续作为对照品种参与试验。
作者简介:张红铎(1971—),男,河南洛阳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