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分析

2025-01-26 00:00:00雷凯
高教学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奋斗精神形成机制心理学

摘"要: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奋斗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奋斗精神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其培育过程将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出复杂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关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应基于奋斗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组成结构分析,建立心理学视域下的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并深入剖析奋斗精神培育的内部、外部以及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及其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高职院校;奋斗精神;形成机制;关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05-05

Abstract: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areanimportantforceinpromoting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whilethespiritofstruggleisanindispensablecorecontentinthetalentcultivationproces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sakindofsubjectiveconsciousnessandpsychologicalactivity,thecultivationprocessofthespiritofstrugglewillbejointlyaffectedbyinternalandexternalinfluencingfactors,presentingacomplexoperatingmechanismandfunctionalrelationship.Strengtheningthecultivationofthespiritofstruggleamongstudent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houldbe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mpositionstructureof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spiritofstrugglecultivation.Weshouldestablishatheoreticalmodelof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spiritofstrugglecultiv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andthendeeplyanalyzetheinternal,externalandinternal-externalcouplingformationmechanismsofthespiritofstrugglecultivation,andthecorrelationrelationshipamongthethree.Thepurposeofthestudyistoprovidereferenceandguidancefor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acticeofstudent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Psychology;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trugglingspirit;formationmechanism;associatedrelationship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积累并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使命,培育高职大学生奋斗精神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奋斗精神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由于主体差异性以及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特征,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过程内部呈现出复杂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关系。因此,科学构建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客观揭示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以及内在关联关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学生奋斗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内容、现状调研分析和实施方法路径等层面;而国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其主要研究分布在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伦理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既有文献多是关注于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应用研究,鲜有关于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邓凌敏等指出大学生不懈奋斗的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能动原生力、利益需要内生力、理想目标引领力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宣传教育引导力、育人体系保障力、环境氛围感染力的外在动力机制。陈俊霞提出在制定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实施路径时要构建多方面协同机制,即完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张颖认为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应完善高校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育机制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机制。不难看出,上述研究仅从宏观层面指出了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运行保障机制,缺乏基于奋斗精神培育过程特性分析和相关理论支持下的深层次剖析。

基于此,本文在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构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心理学相关理论,系统构建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深入探究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部形成机制、外部形成机制和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并提出三大机制的机制间运行顺序和关联关系,以期为提升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成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一"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影响因素辨识及构成分析

(一)"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影响因素辨识的三维结构

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客观性,但是影响因素辨识的过程却是人为实施的主观行为。影响因素的辨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和案例分析法等。但无论采取以上哪种方法,都可以从目标、结构和因素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三个维度密切关联、协同作用,体现了对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影响因素辨识的多角度分析,构成了影响因素辨识的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二)"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影响因素的构成

通过对全国10余所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奋斗精神培育问卷调查,在听取相关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最终将影响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因素从整体层面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如图2所示。

二"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奋斗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培育过程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借鉴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期望价值理论和心理弹性理论等心理学相关知识,构建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理论模型,提出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部、外部和内外耦合三大形成机制。

(一)"相关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

心理学理论为深入分析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具有针对问题研究的良好适用性。其中,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内在动机是驱动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学生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追求时,更容易展现出坚持不懈的奋斗实践。教师和家长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当教育者通过提供榜样示范、培养自我效能感、设定目标和发展规划、给予反馈评价以及创造支持环境等方式,更好激发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成就目标的定向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取向,适度关注与他人比较结果的表现目标,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计划和目标制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能够更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将影响其行为选择、努力程度等。当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成功、汲取成功经验、得到鼓励与支持以及产生积极情绪时,自我效能感会有效提升,将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更高目标。期望价值理论强调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该结果对个体的价值会影响个体的动机和行为。要让学生对奋斗结果有积极期望,帮助学生设定明确可行的目标,明白奋斗对个人成长、成就感等方面的价值。心理弹性理论强调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较高心理弹性的学生能够在奋斗实践中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调整心态和行为,做到持之以恒的继续努力。综上,相关心理学理论从多个层面探讨了学生内在动机、环境影响、目标设定、自我效能以及适应能力等关键影响,为剖析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多元成因与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理论支撑。

(二)"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以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为核心,将直接影响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部影响因素,如自我认知、目标设定、人际关系、实践锻炼及其相互关系等归为内部驱动机制;将间接影响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教育质量、激励机制、榜样力量、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其与奋斗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等归为外部激励机制;以内部影响、外部作用和内外联结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形成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外耦合机制。如图3所示。

三"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分析

(一)"内部形成机制

内部形成机制是指由自我认知、目标设定、人际关系和实践锻炼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运行模式,是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逻辑和内生动力,可以依据“知-情-意-行”角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知-情-意-行”是用于描述人类心理活动四种基本形式的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看,“知-情-意-行”与人的决策过程和认知偏差密切相关,个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会影响决策,由于认知偏差影响也会导致决策在知情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社会心理学看,“知-情-意-行”与社交影响和情感态度紧密相连,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会受到周围其他人影响,而个人情感反应也可能会影响其在决策时的选择。

在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过程中,自我认知(知)、目标设定(意)、人际关系(情)和实践锻炼(行)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内部形成机制的复杂过程。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生逐渐形成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知,逐步建立了方向明确、阶段清晰、任务具体以及便于衡量的自身奋斗目标,并在与师生互动、同学相处的人际交往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不同的情境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反馈于他们的意志和行动;而坚定的意志又会反过来强化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认知和目标,从而驱动学生的实践锻炼行为,使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创新创业等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将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行动中进一步验证对自我、目标、人际关系的理解。这种内部循环过程促使学生不断整合认知、深化情感、坚定意志和笃行实践,进而形成更加坚定的奋斗精神。因此,自我认知是奋斗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目标设定是将自我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动力,人际关系对奋斗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实践锻炼则是将奋斗精神付诸实际的直接体现。

(二)"外部形成机制

外部形成机制是由教育质量、激励机制、榜样力量、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运行模式,为奋斗精神培育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支持,可以借助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等深入分析其内在逻辑。

第一,从外部因素整体运行机制看,学生在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对个体内部思维的影响,进而接受个体反作用的过程。如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激励机制、树立榜样力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会影响学生的奋斗目标和动力。第二,从外部因素功能要素发挥看,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教育评估和反馈,持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及时反馈和积极评价等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选树先进榜样为学生提供了成功经历和行为模式的效仿目标,为奋斗精神培育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弘扬奋斗、鼓励拼搏的环境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和成长平台,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和能力。和谐的家庭氛围、合理的发展期盼、坚定的心理支持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价值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影响学生对奋斗结果的期望和价值认知。

(三)"内外耦合形成机制

内外耦合形成机制是指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构成的运作模式,在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中发挥关键的联结效用和枢纽效能,可以从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输入是奋斗精神培育的动力来源。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包含多个影响因素,如教育质量、校园文化、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这些影响因素作为信息和资源的输入,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给予学生情感鼓励和奋进动力。第二,处理是奋斗精神培育的加工转化。学生所处的内部环境包含多个影响因素,如自我认知、目标设定、人际关系等。学生对输入的外部信息进行处理和解读,决定如何理解和应对外部影响,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奋斗动力和实践行动。学生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目标、规划发展路径等方式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三,输出是奋斗精神培育的综合体现。学生在对内外部因素进行处理后,展现出具体的奋斗行为和实践成果,不仅反映了学生奋斗精神的具体表现,还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产生反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职业技能等奋斗行为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将反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质升级、营造良好的家庭和谐氛围等。

四"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的关联关系分析

(一)"机制间的运行顺序

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部形成机制、外部形成机制和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激发-支撑-推进”系统。内部形成机制通过个人目标引导和自身动力推动,持续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和前进方向;外部形成机制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影响,为支撑学生奋斗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而内外耦合形成机制联结则将内外两个机制相结合,实现内部动力和目标与外部环境和资源有机结合,合力推进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三个机制按照“内部—内外耦合—外部—内外耦合—内部”的顺序形成了一个循环递进、旋进上升的闭环周期,体现了奋斗精神培育以内部和外部形成机制为基础,以内外耦合形成机制为纽带的运行逻辑。

第一,从理论逻辑角度而言,三个机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和提升。首先,在学生奋斗目标的引导和自身动力的推动下,内部形成机制通过奋斗行为得以展现,实现内部形成机制在内外耦合机制作用下向外部形成机制的转化。同时,奋斗实践行为的结果又通过外部反馈影响内部心理,对内部形成机制产生影响,改变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最后,这种影响扩散使得内部形成机制发生变化,推动内部形成机制作用结果通过内外耦合机制内向输入,进而引发新一轮的个体奋斗行为的变化。因此,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奋斗精神起源于内部动力并受外部影响而生成,由内而外再到内的理论逻辑。第二,从现实逻辑角度而言,三个机制循环递进、旋进上升,共同形成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闭环运行周期。首先,内部形成机制是奋斗精神培育的起点。学生结合实际和主观意愿确立自身奋斗目标和方向,进而产生奋斗意愿和行为。接着,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将内部和外部形成机制相结合。学生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通过持续努力将内部奋斗目标和动力与外部资源和条件相融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开展项目研究、社会调研和技能提升等奋斗实践,调整自身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的双向连接。然后,外部形成机制接续发挥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为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提供支持和激励。之后,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再次发挥作用,将外部形成机制的影响内化到学生精神世界,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和挫折,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奋斗精神。最后,内部形成机制发挥作用,学生在内外影响因素作用下将奋斗精神培育转化为实际的奋斗实践,不断强化理性认知和意志品质。

(二)"机制间的作用关系

在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内部形成机制、外部形成机制和内外耦合形成机制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分别发挥和扮演者着独特的功能和角色。

第一,内部形成机制作为外部形成机制和内外耦合形成机制的动力来源,为两者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内部形成机制由奋斗认知、奋斗情感和奋斗意志等方面组成,它在接受外部形成机制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信息的同时,会对外部环境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反馈,对奋斗精神的实践行为起到导向性作用。这种针对性的作用使得奋斗精神在实践行为中得到明确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如何将奋斗精神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同时,内部形成机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奋斗道路上勇于克服困难,实现梦想和目标。

第二,外部形成机制是内部形成机制和内外耦合培育机制的推动力量,为两者提供坚实的保障和稳固的基础。外部形成机制中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奋斗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过教育教学、文化熏陶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方面培养,为奋斗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环境则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将激励学生不断奋斗。同时,学生在获取外部资源和信息过程中,也将奋斗成果反馈给外部,为外部环境改善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内外耦合形成机制是内部形成机制和外部行程机制之间的协同保障,为两者的有效运行提供平台和载体。奋斗实践作为奋斗精神培育成效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和加强学生奋斗实践,促进学生奋斗精神的外化展示,是内外耦合形成机制作用发挥的重要体现。内外耦合形成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推动在实践中提升奋斗能力并展示奋斗成果。这种外化展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内外耦合形成机制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优化自己的奋斗方向和发展策略。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是由内部形成机制、外部形成机制和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紧密配合。内部形成机制的积极反馈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目标方向,外部形成机制的有力支持是确保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内外耦合培育机制的实际效果是产生变化的关键因素和条件保障。因此,只有当这三个机制各自充分发挥作用并实现协同联动时,才能更加高效地推动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工作,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1998.

[3]侯玉环.论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53-57.

[4]雷承富,张云霞.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22-26.

[5]刘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3):70-73.

[6]吕品.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的内涵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21(2):90-92.

[7]邓凌敏.新时代大学生不懈奋斗的动力机制及构建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21,23(5):55-59.

[8]BYMNEJ.Thevirtualcorporation[J].BusinessWeek,1993(8):36-41.

[9]陈俊霞.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2.

[10]张颖.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1]韩露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优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12]王云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1.

[13]赵晓阳.基于学生参与理论的高校学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14]曹文.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北京市“十四五”市属高校教师队伍优秀青年人才建设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高职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BPHR202203250)

作者简介:雷凯(1983-),男,回族,陕西渭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奋斗精神形成机制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新的时代征程中更须激发“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
论《平凡的世界》之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精神解读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