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和优化路径

2025-01-26 00:00:00李昳王文博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福建省

摘要:福建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旅产业融合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福建省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要,发现福建省在融合能力、融合效果、理念认知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福建省文旅融合路径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方联动,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新力。

关键词: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101—0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形式单一的传统旅游业已无法满足游客的综合性需求[1]。在此背景下,国内旅游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二者融合发展,则在众多发展趋势中更为突出。近年来,为有效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文件。“十四五”规划重点指出,关于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文化品牌,需充分利用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为主体,打造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突显海峡西岸风貌的特色文化品牌。围绕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重点业态,深化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因此,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一、文献回顾

(一)产业融合研究

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者不同产业之间不断交叉重组、互相渗透,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称之为产业融合[2]。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被视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术的创新及普及打通了产业间的壁垒,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又借战略联盟、并购等企业行为在不同产业间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技术融合,从而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3]。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依托于旅游资源提供服务和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综合性产业,其本质属性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4]。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等方式开发具有主体文化、营销文化的产业[5]。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在这种渗透下,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吸收文化创意要素,融合文化氛围和文化元素,从而延伸旅游产业边界,进一步提升产业价值,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引擎撬动旅游需求,对街区硬件建设和基础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充分吸收西安盛唐文化要素和建筑风格并融入商业、休闲、娱乐、体验等元素,成功焕新升级;二是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渗透,旅游产业主动向文化创意产业靠拢,依托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同时反向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实现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798艺术区作为艺术家聚集地,在逐渐聚集艺术家人气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三)文献述评

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角度出发,如余菲菲等人探寻了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路径,技术刺激新文化业态、媒介平台技术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文化创意资源推动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6]。二是从融合路径,动态机制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如邹建琴等人认为探索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逻辑和路径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7]。三是从饮食、电影等多重视角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张涛从供需两个角度出发探索饮食旅游产业,认为休闲放松、饮食猎奇和文化探索是游客选择饮食旅游的主要动机,为饮食旅游产业发展、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提供指导[8]。王雨晨和周文丽基于评价理论和一致性理论,构建电影旅游地游客行为意愿的研究模型,提出创新旅游项目以优化旅游体验,健全休闲设施以缓解旅游疲劳等对策,以推进电影旅游的高质量发展[9]。四是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例研究。如刘洋和肖远平在分析1998-2018年天龙屯堡文旅产业的发展轨迹后,发现其面临创意设计与文化传承的矛盾、旅游产品个性定制与快进慢游的矛盾、文旅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并进的矛盾、文旅产业融而不合的矛盾[10]。周建新和王青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融合的进程,主要受制于因“一国两制”背景下三重阻碍因素:区域社会治理差异、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错位、文化价值观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并存,进而提出三条优化路径[11]。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既是文化旅游学界必须回答的理论课题,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实现福建省文旅产业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环境

一是政策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文旅产业在福建省经济中的增长性、带动性和辐射性日益凸显。在这十年间,国家和福建省相继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以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是经济与社会环境。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分别处于台湾海峡西、东岸,西北方与江西省相邻,西南方与广东省相连,东北方与浙江省接壤。福建省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截止到2022年9月,福建省拥有10个5A级优质旅游景区。202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94亿元,年增速分别为10.1%和10.6%。旅游总收入占福建省第三产业总值的21.2%,占福建省GDP的10%[12]。从以上数据可知,旅游业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目前,福建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再次印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福建速度”: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居全国第六位,3522家规模较大的文创企业营业收入总值约为6749亿元,同比增长9.29%[13]。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红色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沉淀深厚、地形地貌丰富,孕育了以妈祖文化、海丝文化、船政文化和茶文化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灿烂丰富的特色文化。

(二)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的现实需要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与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能否深度统一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14]。文旅产业融合对于福建省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政府层面。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旅游是文化传承与输出的重要途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可以使游客了解当地特色风俗和传统文化,也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有许多种,而旅游可以通过一种轻松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对游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容易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二是企业层面。国家与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扶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例如,2022年出台的《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了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新增一批文旅上市企业,力争更多企业进入全国文化、旅游企业30强;文旅形象得到持续提升,新增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品牌,“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和“福”文化等品牌享誉国内外[15]。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福建文化标识体系构建、重点文化产业升级、文化艺术点亮、文旅跨界深度融合和旅游景区创新提升等行动,政府通过加大在资金、技术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大型文旅项目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鼓励企业投资文旅项目。文旅项目开发得到企业的重视,不仅能直接实现产品售卖或项目盈利,更能够从根源上提升品牌形象,构建品牌价值,从而获取整体最大收益。

三是社会公众层面。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与期待,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提升。在旅游过程中,单一的观光式旅游已经无法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游客越来越青睐于文化内涵丰富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影视旅游、演艺旅游、遗产旅游和研学旅游等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热门方式。因此,旅游产业应不断调整优化其结构,赋予旅游产品更多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形式,以满足公众对优质旅游生活的需求。

三、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分析

福建省文旅产业与国内其他热点地区相比,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困境。产业融合主要包括思想、行动与结果三个环节,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实践过程[16]。从实践过程的角度对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理念、方法与效果上,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是理念层面。目前,福建省各市已充分认识到文旅产业融合对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意义,并以此作为重要的突破口。然而,关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理念、内容、政策和做法仍需进一步明确。部分地市对于文旅产业融合有着定位不明确、思想认识不清晰的现象,存在着未能明确为何要融合、融合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实现深度融合的问题。政策设计指导不足。尽管在红色旅游、旅游演艺、非遗传承等方面已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但各市相关机构尚未根据本地文化特色出台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部分政府机构与企业都缺乏科学、合理、全面的论证和规划,对于文旅产业融合的专业引导明显不足。运营理念创新不够。有些地方仍按照原有的旅游和文化理念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对文旅产业融合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将旅游开发简单等同于道路、景点的修建,或将文旅产业融合简单等同于节庆、展览。文旅服务配套设施不全。服务链条未能充分延伸至衣、食、住、行、购、游等下游环节,部分景区基础公共设施尚未完善;文旅产业市场价格机制缺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未能彻底解决。旅游者的体验满意度,受制于上述因素而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行动层面。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过硬。文旅产业融合对从业人员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及新技术的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17]。政府部门、企业缺乏足够专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在文旅融合、产品开发上出现不知融、不敢融、不会融的情况。因旅游开发而破坏文化遗产的事时有发生,如三明市部分红色文化遗址受自然损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严重,特别是未列入文物保护的遗址损毁现象比较突出。资金投入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县(市、区)因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一些潜力大的旅游开发项目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许多项目停留在初步开发或原始开发阶段[18]。政策执行、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在管理上不到位,仅在表面上整合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而在市场、产品、载体、活动上仍然各行其是。

三是结果层面。融合深度不足,貌合神离。在开发方面,政府机构与企业在文旅融合发展形式上不够成熟,往往忽略文化传承,未深入挖掘、提炼文化内涵及特色价值,仅满足于能够直接获取的经济利益。在管理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各自存在传统管理思维,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在品牌价

值上,尚未打造出特色明显、高附加值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方面,文旅融合产业链不完整,无法实现有效融合。例如,福建省有十二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但园内企业的联系较少,未能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无法发挥园区积聚的功能优势。文旅融合广度不够,文化内容单一。部分景区只突出利用一种主要文化要素,未关注或较少关注其他文化要素。例如,部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往往只注重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忽略了将当地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其他文化资源进行融合,转化为更丰富的文旅产品。产品缺乏特色设计和本土优秀文化的植入,品牌效应不足。例如,福州市三坊七巷街区的纪念品,应能展示文化街区的主题形象,成为三坊七巷的标志性名片,但目前仍存在加工简单、缺乏个性等问题,甚至出现外购并简单包装、冠上街区品牌商标的现象,质量与特色都难以满足旅游纪念品的要求。

四、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分析

福建省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方联动,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力。

(一)政府

一是完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现阶段是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等相关政策,综合运用经济与行政手段,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等机制,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赖于积极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应当根据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促进投资方互信互助,营造公平公正、积极良好的市场氛围,促使企业敢于、勇于开发文旅产品。产业各方应当建立开放的信息平台,降低政企沟通成本,减少信息偏差,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获取市场供求趋势,真正开发使企业盈利、市场欢迎的文旅产品。

三是创建完善的法律环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有效避免文旅产业产权侵害与恶性竞争的问题。企业对文旅产品的开发和上市同样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避免新品泄露等造成的不良后果,鼓励企业专利申请和创新技术研发。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完善产权和专利相关的法律体系,保障企业研发创新产品、提升衍生产品质量,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四是设置合理高效的部门机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除需自身产品品质、人才培养、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还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履行和运转效率的影响。政府应当根据文旅产业发展的需求及企业的合理诉求,重新划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提高人员办事效率,设置合理高效的政府机构,支撑政企沟通,促进文旅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

1.发挥资源内涵,提升产品层次

首先,加强文旅资源开发。福建省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特色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相结合,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文旅产品,吸引消费者关注与体验,通过口碑传播等方式提升文旅品牌形象,形成文旅资源开发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良性循环,最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创新性要求较高,需要旅游产品在融合文化创意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技术、创意的表现形式实现视听效果升级。文旅资源的开发,辅之以科技手段与创意设计,才能提升文旅产品品质,吸引消费者。

其次,提高文旅产品水平。文旅资源能否有效开发与转化,是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文化创意产品主要由文化层面与精神层面两部分组成[19]。文创产品的文化层面是精神层面的基础,精神层面是文化层面的升华。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吸收融合各地区、其他省份文化创意的精髓,为文旅产品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的外延特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设计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将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入到文化层面中,将文旅产品升级为具有福建特色的产品。

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首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文旅产业所涉及的品牌塑造、创意设计、文化研究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注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产学研融合,构建福建省高校与文旅企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文旅产业需要的创意人才、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

其次,加强人才动态管理。建立文旅产业人才衡量与评价体系,完善文旅产业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以能力与绩效为导向,科学评价文旅产业融合人才,建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建立政企共享的文旅产业人才数据库,全面管理人才使用与流动。完善知识产权分享、保护机制,鼓励创意设计、技术应用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企业间的共享使用并参与利润分配。

最后,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人才招聘、企业合作、成立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吸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创新创意人才、管理人才。重点引进文旅产业融合领军型人才,通过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措施,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落户福建省。

3.增强品牌意识

企业需增加对品牌塑造和宣传投入的力度,从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全面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适度实施企业扩张战略,从发展前景、经营业绩、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等维度全方位培育文化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企业要重视资本的桥梁作用,跨地区和跨产业实施兼并重组,从资本市场融资,寻找能够专注于文化创意领域的合作伙伴。通过增强品牌意识,推动福建省文旅品牌的塑造与升级。

4.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产业尚未开发的市场份额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力。然而,如何将文旅资源转化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产品仍需进一步的探索。福建省并非首个致力于文旅产业融合的省份,因此,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充分借鉴国内外文旅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才能寻找到适应福建省发展的产业融合路径。在资源方面,福建省的民族文化、历史底蕴、自然风光具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让文旅产品充分吸取地域文化、历史人文特色,创新表达方式,再融合科技元素,打造福建省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印象大红袍》《平潭映象》等传统演艺产品,通过对剧本的合理创新,运用新的舞台技术,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社会公众

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的目的之一是做到“坚持为民惠民发展文旅经济”,反过来公众也要积极投身于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建设。公众要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提升对于地方的认同,应主动传承地方的历史文化,培养终身学习地方文化的能力,积极投身地方建设,主动参与地方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公众要重视与游客的互动交流以及与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参与旅游价值共创。另外,要培育和营造地方氛围。每个地方在经过历史的积淀后,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如技能传承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传承地方特有的文化,讲好地方故事,营造地方氛围,有利于游客深入了解地方文化。

五、结语

福建有大自然赐予的旅游资源,有历史沉淀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有前人创造的不朽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发展文旅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涉及到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保护和价值最大化,以及文旅产业主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必须强化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固定思维模式,把统筹协调与科学规划结合起来,确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能够充分体现社会意识形态和市场商品价值的双重属性,使文旅产业真正成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678-681.

[2]MatthiasF,MariannaS.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ourism:AReviewandCritique[M]SpringerBooks,in:ZhengX,MatthiasF,UlrikeG,WolframH(ed.),Handbookofe-Tourism,2022:1109-1145.

[3]MansurbekovaF.G.Issuesofobjectivethinkingandscientificcreativityinthepreparationofcreativeindividuals[J].EuropeanJournalofArts,2020(11):144-147.

[4]刘军.双循环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扩大内需的助推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2(9):189-192.

[5]姜玲,王丽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益分析——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6(4):176-183.

[6]余菲菲,张颖,孟庆军.“文化——技术”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3(1):179-184.

[7]邹建琴,明庆忠,刘安乐.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与路径研究[J].学术探索,2002(04):75-81.

[8]张涛.饮食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2(10):78-84.

[9]王雨晨,周文丽.电影旅游体验激发游客行为意愿的路径研究——兼论旅游疲劳的调节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7-85.

[10]刘洋,肖远平.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转型——基于天龙屯堡(1998-2018)实践轨辙的考察[J].企业经济,2020(4):129-137.

[11]周建新,王青.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融合:现实需要、发展基础和优化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36-45.

[12]人民网.福建文旅十年答卷: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年均增速突破两位数"实现“市市有5A”[EB/OL].[2022-9-22].http://fj.people.cn/n2/2022/0922/c181466-40135457.html.

[13]福建省人民政府官网.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含金量”[EB/OL].[2023-10-9].http://fujian.gov.cn/xwdt/fjyw/202310/t20231009_6269654.htm.

[14]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15]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EB/OL].[2022-8-29].https://wlt.fujian.gov.cn/zwgk/ghjh/202211/t20221111_6044191.htm.

[16]李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EB/OL].理论月刊,2022(1):88-96.

[17]毕绪龙.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旅游学刊,2019(4):9-10.

[18]林颖.加强闽东北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的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6):98-103.

[19]张肃,黄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文化消费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8(2):172-176.

〔责任编辑:孙玉婷,于海跃〕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5:47:56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