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2017年开始使用微信,至今他在朋友圈只发布了两条动态。
一条发布于2019年10月17日,我儿子出生那天。用他的话说就是,王家添丁,这是家族兴旺的象征,自然是大事,一定要记录一下。三张儿子熟睡的照片和一个开心笑脸的“微信表情”,就是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喜悦表达。
另一条发布于2022年3月2日,我的三等功喜报被县、镇、村三级联合送到家那天。
2021年,我工作成绩突出,年底荣立了三等功。当我把喜讯告诉父亲时,他喜不胜收,很长一段时间里,逢人便炫耀一番,并心心念念盼着送喜报的队伍到来。
电话里,父亲总会有意无意地问我:“你的立功喜报寄了没有?路上会不会丢啊?”
我一遍又一遍地向父亲解释部队的工作流程和地方部门相关制度,甚至觉得他有些杞人忧天。
当县里送喜报的确切时间定下后,我第一时间告诉了父亲,他比过年还要高兴,提前几天就张罗着和母亲打扫室内外卫生。
那几日,父母屋里屋外地忙,擦桌子、拖地、收拾杂物,一样也不落下。一切妥当后,父亲又逐一认真检查:“桌子还得擦,地面不够亮,门口杂物还得清走一部分……”面对父亲的“过分要求”,母亲不免小声嘀咕:“有必要这么较真嘛。”
父亲却说:“喜报送到咱家,这是多光荣的事!必须重视!”母亲没办法,只好全力配合。
为了能记录当时的场景,父亲前一天带着香烟到左邻右舍家中,请他们当天来帮忙拍照。
看着父亲那天发的朋友圈配图,我暗自发笑。照片里,父亲穿着新买的衣服,披着绶带,一脸骄傲地捧着装裱过的立功喜报目视前方。
母亲说,那天送走送喜报的领导后,父亲立即让左邻右舍把拍的照片发给他,竟陆续收到了30多张。
父亲戴上老花镜,对着那些照片挑来选去,最终选择了自己最满意的照片发了朋友圈。
很快,父亲的朋友圈收到多条点赞、评论。晚上,父亲在灯光下,逐字逐句编辑文字回复。
母亲问父亲:“回复个评论,比写篇文章还难吗?”他却一脸严肃,“这是大事,要慎重,不是谁都有这样的荣誉呢!”
前段时间休假回家,我和父亲开玩笑:“爸,你的朋友圈再不更新,就要长草了!”
父亲听完,嘿嘿一笑:“哪有那么多重要的事要发啊。”
“吃、喝、玩、乐也能发,怎么说没得发呢?”
父亲撇撇嘴,不屑一顾:“发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啥看头啊?那两条动态不只有看头,还有纪念意义。我和你妈都老了,能看到你有进步,我俩比什么都高兴!”
我不觉多看了父亲几眼,发现他好像真的老了很多。记得电视剧《人世间》里说:“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我想,这么多年自己坚持不懈在军营逐梦,应该就是对父亲最好的安慰吧。
(作者单位:陆军某部)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