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者谈写作

2025-01-26 00:00:00
军嫂 2025年1期
关键词:军嫂婆婆年度

回望2024年,《军嫂》杂志许多优秀作者、通讯员以笔为舟、以梦为帆,航行在创作的海洋中,一个个优秀人物、一篇篇动人故事跃然纸上,触碰读者的心灵……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几名优秀作者,分享他们的采访、写作经验。

2024年度《军嫂》杂志优秀作者、通讯员,将在2025年度享受优先用稿、优稿优酬。新的一年,期待更多作者再赐佳作。

光荣榜

2024年度“优秀作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潇潇""""卫如珍""""王曰国""""王""""茜""""王""""维""""叶""""琳""""许明玉""""陈柏清""""洪紫玉""""高丽媛""""郭莉洁""""郭紫阳""""海""nbsp;"霞""""魏雅娟

2024年度“优秀通讯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左刘伟""""付君臣""""冯""""啸""""向""""勇""""刘声云""""刘欣雨""""孙海峰""""杜丽丽""""李""""江""""何宇风""""陈""""萌""""郑瑞嵘""""赵晓清""""高泽明

叶琳"某军校图书馆管理员

2024年度发表作品:

《一盆排骨》(第2期)

《“名分”》(第10期)

我认为,写作是把那些定格的画面写活,用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让人物和情节都生动起来。因为我写的大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甚至主人公就是我自己,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写起来就比较顺手。但也因而有了局限性,写着写着不自觉就带上了自己的情绪,一展开就信马由缰地收不住。有时我认为不错的描写,编辑老师在审稿时就精简了,比如《名分》中,为突出婚礼的仓促,我用了大量文字去描述过程。审稿时,编辑老师删减了这部分内容,认为过程性的情节不用交代太多,也容易和其他婚礼的流程雷同……当时,我心里还有点不太情愿,但后来再看,删减的那部分文字对文章整体并没有什么影响,反倒让行文更显紧凑、主题更加突出。

其实,这可能也是我们非专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说什么及怎么说,哪里该详、哪里该略,文章有了轮廓又不知道怎么去突出重点,这里舍不得删、那里舍不得减,反而造成行文臃肿,甚至夹杂无谓的“碎碎念”。

说了这么多,仿佛我对写作还像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孩子,自己画圈自己看,只关注着自己的脚下。我希望以后能走出自己的圈子,多写写别人的故事。

许明玉"湖南某公司职员

2024年度发表作品:

《北方媳妇南方行》(第2期)

《光杆新郎》(第10期)

从在《军嫂》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我与她结缘已十年有余,她见证了我完整且重要的青春岁月。

2023年12月,当我在“军嫂杂志社”公众号上看到征集“第一次见‘公婆’”的稿件时,立刻就想起了我的公婆——他们是农民,一辈子躬身耕种,凭着那几亩水稻田,供儿子上了军校,又结婚成家。他们从最开始反对我和老蒋结合,到通过日常生活考察我、了解我再到接受我,个中曲折让我难忘,也就有了《北方媳妇南方行》这篇文章。

于我来说,写作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要以心换心,坦诚面对读者。写作时,我习惯用连续的动词呈现活动场景,用丰富的形容词刻画人物形态,总想用一段段文字将读者引领到故事空间里去。这种写法的首要条件,就是作者的记性要好,能闭上眼随时回忆起当初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我是一个善于收集生活碎片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写日记的老习惯给了我很好的记忆力。于是,我就成了过去事件的搬运工,只要有合适的、相关的题材,我就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经历,原原本本地记录出来。创作来源于生活,凭空想象或者随意捏造出来的文章,是没有色彩和灵魂的,也是无法令读者产生共鸣的。用心、用情、用最朴实的文字来展现我们的平凡日常、所思所感,就能折射出人间百态、万千温情。

未来,我会继续写下去,以诉诸笔端的形式与《军嫂》这位老朋友对话,讲述我家的军旅故事。同时,我也会向其他作者学习写作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海霞"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24年度发表作品:

《以赤诚镌刻不朽》(第3期)

《人武部里女科长》(第10期)

近两年来,有幸为《军嫂》撰稿,让我走进了曾经陌生的军嫂世界。在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中,我不仅感受到军嫂的艰辛与不易,也更深刻体会了“岁月静好,因你负重前行”的内涵。

我遇到的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不平凡,都肩负重任。在白天,我几乎采访不到她们,约定的采访时间,无一例外几乎都是从晚上8点以后开始。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们宁可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来接受采访。这种敬业精神,令我感动、心生敬意。

《人武部里女科长》尽管已经成文,但我感到,军嫂尹京晶的故事还远未写完。

她是军人子女,长大后入伍,成婚后当军嫂,她更懂得军嫂的责任和担当。结婚时,她独自挑选婚纱礼服,独自操办婚礼所有事宜,丈夫在结婚前一天才风尘仆仆地赶回。她理解,因为她嫁的是军人。怀孕时,丈夫在儿子出生前一天才陪伴在身边,她毫无怨言。她,还有更多的她们,只因一个“军嫂”称谓,就独自面对所有困难和艰辛,没有退缩和抱怨,用坚韧和顽强为丈夫筑起坚实的后盾。

每次采访结束,都已夜深人静,但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感动着、思考着:怎样才能把她们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读者?如何把她们鲜活的形象展现到文字中?她们的故事丰富而又富有感染力,所有素材在我头脑中反复播放、回味。渐渐地,主人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们的每一个生活片段、每一句话,在我眼里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故事便如泉涌般流露到笔端……

新的一年,希望能结识更多军嫂,用我手中的笔,饱蘸真情实感,去书写她们的动人故事。

陈柏清"辽宁省调兵山市住建局职工

2024年度发表作品:

《老陈的“南泥湾”》(第4期)

《姐姐办园》(第8期)

《两代军婚》(第10期)

在我看来,让稿件打动别人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先打动自己。

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我出生在军人家庭。我的父亲和姐夫都是军人,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姐夫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入伍的军人。这使我对军旅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生活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写作,就要善于捕“风”捉“影”。比如,《老陈的“南泥湾”》就源于父亲在饭桌上的一次回忆。当他讲到那段艰苦的岁月时,眼圈都红了,这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令我至今难忘。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写作,还要有“方向感”。《两代军婚》初稿中,我对父母的恋爱经过写了很多,自觉也很精彩,但完稿后又觉得跑题了,就“痛下杀手”做了删减,而后才觉得主题立起来了,文章也清爽多了。

此外,编辑的意见也很重要。《两代军婚》中,母亲把毛裤交给父亲那一段,原文是直白叙述,编辑建议采用对话形式,场景感顿时就有了,还更简洁生动、更耐看了。

从《老陈的“南泥湾”》《姐姐办园》到《两代军婚》,我在写他们,也是在写我自己的生活,流淌自笔尖的每一分情感,都源于心灵的清泉。这种书写,是情感的触摸,也是灵魂的旅行。

我坚信,文字的精彩一定是源于生活本身的动人。虽然我只有一支拙笔,但作为军人、军嫂生活的参与者、见证人,我愿意奋力书写、分享更多的美好与感动。

郭紫阳"武警青海总队干部

2024年度发表作品:

《婆媳兵》(第5期)

《厉害的爸爸》(第6期)

《追随她的“孔雀蓝”》(第8期)

《万分之二》(第10期)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次得到好的线索我都兴奋异常,可到了采访环节又常常“碰一鼻子灰”。因为我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更不知道该怎么打开话匣子。最初,我几乎每次开场都是“你说说吧,随便说,别紧张”,受访对象往往并不太能把握哪些信息是亮点、哪些是用处不大的,采访经常会陷入沉默,“尬聊”一会儿就草草结束。

如何调动受访者的兴致,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慢慢地,我也摸索到了一些门道,那就是:故意“找茬”“呛”对方。虽然感觉这个办法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它就像偏方一样,确实管用。比如,在采访《婆媳兵》里的婆婆田莉青时,她给我讲自己当通信兵时耳朵灵得很,只要是她认识的人,出声不超过三个字,她就能分辨出来是谁。我其实是信的,但仍装得半信半疑:“阿姨,新闻讲究真实,吹牛可不行呀!”一下子就把她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紧接着就给我讲了她在一场演习中立功的故事——这个细节,后来就被写进了稿件里。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章是有感情的。采写《军嫂》稿件的过程,是充满有趣、好奇、羡慕、同情等各种感受的。不过,我还是觉得,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做到“无我”的状态,尽量通过笔尖文字原汁原味地去展现故事和人物本来的样子,让读者读过之后,首先发出的感叹不是“这个作者水平真高”,而是“这个故事有点意思”“这个主人公了不起”,等等。

身边的故事最有趣,身边的故事最动人。2025年,我将继续融入火热的军营生活,把新闻触角向基层一线再进行延伸,争取讲述更多更好的鲜活故事,为官兵投身强军实践加油鼓劲、为军人家庭的幸福美满鼓掌欢呼。

丁潇潇"新疆军区某部干部

2024年度发表作品:

《我与她的青春相叠》(第5期)

《遥远的地方有个家》(第6期)

《警察婆婆如闺蜜》(第7期)

《父亲的路,我的梦想》(第11期)

2024年,我写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的故事。其中,有两篇文章是关于母亲和婆婆的。

那晚,我正朝宿舍走去。在寒冷、缺氧的高原夜色中,我莫名想到30年前那个正值青春并将全部青春献给高原的少女——我的母亲,是否也曾经历过这些?于是,我写下了《我与她的青春相叠》这篇文章。

当战友们在陌生山谷实弹射击后,在群山中学狼叫时,我如变戏法般,从大衣口袋里掏出零食递给他们。那都是来自婆婆准备的好几大箱零食,是又想了太多办法给我送上来的稀罕物……想起与婆婆相处的一点一滴,《警察婆婆如闺蜜》一气呵成。在我看来,许多故事都埋藏于记忆深处,却又悄然散发着温暖的微光,需要我们静下心,轻轻拂去浮尘,让它们重现。

或许是因为同为军嫂的缘故吧,婆婆会认真阅读“军嫂杂志社”公众号上每一篇文章,还常分享给我。因此在《警察婆婆如闺蜜》发表后,我特地没有告诉她。文章在公众号上推送后,我很快就收到了婆婆的微信留言,说是把文章发到了她的老同事群里,同事们都羡慕我们,她心里实在骄傲,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主人公。我心里也明白,若非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编辑部老师的信任与指导,我是无法表达出对家人羞于言表的感情,写出这些来自内心的温暖。

新的一年,我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写作技巧,也想尝试更多的故事风格,写出更多不一样的故事,讲述军人家庭不一样的幸福。

编辑/李颖

猜你喜欢
军嫂婆婆年度
军嫂颂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年度
别把婆婆当成妈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6
年度采购盛典
中国宝玉石(2017年6期)2018-01-13 07:32:07
军嫂和她的甜蜜事业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39
情系国防 争当好军嫂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0:48
献给婆婆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
喜迎军嫂到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