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里接英雄

2025-01-26 00:00:00白冰赵雷
军嫂 2025年1期
关键词:遗骸烈士陵园印章

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现场保障人员,回忆当时的一幕幕,我们的心中依然被填得很满。

我们想讲讲烈士遗骸迎回和安葬仪式现场的一些故事。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向英烈致敬,感受他们生生不息的精神脉动;让我们再一次向英烈告白:我们愿化作你的眼睛,替你看遍这锦绣河山。

九旬老兵的“最大心愿”

11月28日13时46分许,搭载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和相关遗物的车队,缓缓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车队进入视线的那一刻,等候在烈士陵园门口的抗美援朝老兵杨培善挺直脊背,目光紧紧跟随行驶的车队,抬起手向阔别70多年的老战友们敬上军礼。

车队渐渐驶远,杨培善依旧如松矗立。他庄严的神情、凝重的目光、紧闭的嘴唇,无不传达着他对牺牲战友的思念。

据了解,这是杨培善第一次到辽宁沈阳迎接战友“回家”——有生之年再“见”一次战友,是这位92岁老兵的“最大心愿”。

11月27日,杨培善从山东济南出发,登上前往沈阳的飞机。舷窗外,云朵徐徐漂浮,日光明亮炫目,但他无心欣赏,几次问家人“沈阳还有多远”。

2024年11月28日,杨培善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向阔别70多年的老战友们敬礼。摄影/姚振峰

这些年,杨培善不是不想去迎接战友,只是以他的年龄,沈阳太远了。他又怕给子女添麻烦,几次没能成行。

杨培善是山东邹城人,1953年2月随部队入朝作战。从2014年起,每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杨培善都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候“那些没能和他一起回来的战友”。

随着时间流逝,杨培善越发想念牺牲的战友,有时梦见当年与战友并肩战斗的情景,醒来时泪水止不住地流,“心里感觉空空的”。他决定趁自己还能走得动,无论如何也要去一趟沈阳。

为帮老人完成心愿,孙子主动提出,代替上了年纪的父母陪他去沈阳,一位相处多年的邻居和一名志愿者也热心同行。

下了飞机,杨培善顾不得休息,直接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那里的战友。沿途,看到满城迎接烈士“回家”的标语,他认认真真地读着:“山川同念,英雄回家!”“只要我们永远记住,英雄就永远活着!”……

来到烈士陵园,杨培善在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烈士的墓碑前一一献花,敬上军礼。在烈士英名墙前,他久久驻足,用手抚摸着一个个名字。他们也许并不相识,但好像又很熟悉。

雪后的沈阳,气温骤降,家人劝杨培善在室外少待一会儿,可他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当年我们在朝鲜打仗,比这冷多了,零下20多摄氏度,趴在冷冰冰的地上是常事。埋伏时怕睡着了就嚼辣椒,提神又抗寒。”杨培善在深情的讲述中,还提到了一次穿插任务,“我们一个加强连190多名官兵参加战斗,最后就回来了10多个人。很多战友我叫不出名字,但永远忘不了他们牺牲时的样子。这次迎回的烈士中,说不定就有我的战友……”

11月28日,杨培善早早来到烈士陵园门口。车队驶来,他向老战友郑重地敬上了军礼……

鸣枪礼兵的“最后一课”

“敬礼——”12月4日,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徐战敬礼的手臂,迟迟没有放下。

就在前一天,在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举行的退役仪式上,服役满16年的徐战刚刚摘下军衔,告别军旅生涯。

离队前,曾连续11年担任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鸣枪礼兵的徐战,专程到烈士陵园跟英烈们道别。

这是徐战退役返乡前的“最后一课”,对他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银装素裹。墓园中,123座志愿军烈士的墓碑默默矗立。徐战仔细擦拭着一座座墓碑,擦着擦着眼圈就红了。

“那些最普通的中国士兵,有着最荡气回肠的故事。”怀着对英烈的无比崇敬,过去11年里执行迎回安葬任务,徐战和战友们始终坚持高标准。军姿训练时,他们迎着太阳、顶着风雪,从开始的1个小时、2个小时到最后连续4个小时,没有人叫苦喊累。举枪训练练到身体僵硬,他们总想着坚持再坚持。

入伍16年,徐战先后10次获得嘉奖,其中有4次是因为在执行迎回安葬任务中表现突出获得的。提起几天前作为27名鸣枪礼兵之一,鸣枪12响向英烈致敬的情景,徐战仍然有些激动:“能够在现场用鸣枪的方式向志愿军英烈致敬,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这位即将退役返乡、踏上人生新战场的老兵说,以后无论自己在哪里,都要做出个样子来。下一次英烈“回家”,他还要回到沈阳,将成长和收获报告给英烈。

从烈士陵园前往火车站的车上,徐战的行李箱里,多了一包取自陵园的泥土。“我会永远把英烈精神珍藏在心里……”说话间,徐战扭头看向窗外——沿途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陵园人员的“心头牵挂”

45岁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王春婕,在烈士陵园工作了20多年。

每一批归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和遗物,王春婕和同事们都会逐一测量、拍照、登记造册,将发现、识别的烈士身份线索提交有关部门,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鉴定等方式确认烈士身份,帮他们寻找亲人。

轻轻地拿起一枚烈士印章,蘸印泥,在白纸上按下。眼看烈士鲜红的名字在纸上呈现,王春婕神情庄重。

“一个烈士的名字,就犹如一根红丝线,一头牵着祖国,一头连着家人。”王春婕说,这些年,她和同事们始终怀着崇敬的心情进行这项工作。

印章,是辨识志愿军烈士身份的重要遗物。说起通过印章为吴雄奎烈士找到亲人的故事,王春婕眼睛发亮。

2020年9月,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王春婕在整理烈士遗物的过程中,发现刻有“吴雄奎”3个字的印章。

知晓烈士姓名后,各方力量接力寻找。幸运的是,烈士的家人也在与他们进行一场双向奔赴。2021年7月,经DNA比对,工作人员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找到烈士的弟弟和侄子。

不久后,吴雄奎烈士的侄子吴玉成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陵园烈士纪念馆,他拿出父亲珍藏多年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面容青涩,身姿挺拔。照片背面,写有“兄奎赠,公元1952年5月15日”字样,并盖上了个人印章。

那天,站在陵园烈士纪念馆内展示烈士印章的玻璃柜前,吴玉成难掩激动:“一模一样!这就是照片背面的那枚印章,上面是伯父吴雄奎的名字……”

半个多世纪岁月流转,几代人梦中想念,一句“找到了”,让牵挂得以安放。

“这是我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王春婕说,为了让更多烈士与亲人“团圆”,他们愿做“提灯者”,为烈士照亮回家的路。

近年来,随着烈士褒扬工作的深入推进,“团圆”的故事越来越多。据介绍,有关部门已为20位回到祖国的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

“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我们还在寻找什么?”面对在烈士墓碑前痛哭的烈属、前来致敬缅怀的青少年,王春婕和同事们找到了答案: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团圆”,而且有那穿透时空的精神、甘愿舍弃小家甚至生命的信仰。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精神火炬

从“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到“带我回家”,自2014年起,我国连续11年迎回十一批共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让英雄回到祖国怀抱。这既是对英雄的告慰,又是凝聚民族意志、激发爱国情怀的一项国家行动。

每一次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我们都为充盈在天地间的英雄气深深触动。我们感谢英烈们用生命换来岁月静好、山河长安;我们盼望英烈们早日与家人“团圆”——接英雄回家是使命,为烈士寻亲是传承。

英雄城里接英雄。千里归途,风雪漫漫,挡不住祖国接牺牲的儿女回家的决心,挡不住人民盼英雄归来的真情,更挡不住这纵横万里、亘古不灭的浩然忠魂!

——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国伟

编辑/刘濡

猜你喜欢
遗骸烈士陵园印章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大灰狼画报(2022年4期)2022-06-05 07:13:16
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
沙岭战役烈士陵园
大石桥市烈士陵园
铁岭市烈士陵园
自制橡皮印章
童话世界(2017年14期)2017-06-05 09:13:49
印章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环球时报(2016-03-29)2016-03-29 08:31:42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
环球时报(2015-03-17)2015-03-17 12: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