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全国人民的出行方式,还带动制造业、旅游业、农业以及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早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车头”。
“从成都到西安,诸葛亮用了一生。现在坐西成高铁却只需要3个小时。”中国铁路的发展,是前人不曾想象的。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开始,到大力发展高铁建设,如今,“十四五”规划中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已近尾声。
日前,国家“铁路账本”公布——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500亿元,同比增长11.3%,创历史投资最高纪录。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推动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8万公里。
据统计,全国高铁运营里程2千公里以上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广东、安徽、江苏、湖南、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河南、辽宁、四川、湖北。其中,山东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千公里,达到3047公里,居全国第一。
2025年1月5日0时起,全国铁路开始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此次调图将全国各地的铁路相连“穿起”,更多城市间实现了首开动车,进一步缩短了交通时间。例如,桂林北至郑州东的G438/437次列车延长至青岛北,相较于原有的普速客车K1136,行程时间从原来的36个小时大幅缩短至11个小时。
从南到北,穿山跨河,真正实现了“一日千里”。
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全国人民的出行方式,还带动制造业、旅游业、农业以及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早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车头”。
以山东与河南为例,以往由于生鲜食品对运输时间和条件要求较高,胶东半岛产出的海鲜、蔬果等在中原地区销售受到一定限制。而现在,随着青郑高铁快运专列的开通,胶东生鲜食品、青岛鲜酿啤酒等产品现在只需要三个半小时就能抵达郑州,比以往更快送往中原地区的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从全国来看,2024年1—10月份,中国铁路货物运量达42.61亿吨,同比增长2.1%。旅游业方面,根据国家铁路局的数据,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正以亿为单位快速增长。2024年1—10月份,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37.11亿人次,同比增长13.0%。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强劲增长态势。
越织越密的高速铁路网,成为宣传推介沿线城乡区域民俗文化和旅游的“移动名片”。
通过一程多站、以站联动的方式,高铁串联起了山海交融、区域联动的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近年来兴起的“一日一城”的“特种兵”式旅游,或许会因高铁网络的愈发完善而成为未来的主流旅游方式之一。
过去,空间上的距离所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有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越来越多高铁的开通,如同一条条经济动脉,将原本分散的资源点串联起来,形成了高效流通的经济网络。沿线城市依托高铁的便捷性,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与人才流入,新兴产业在这里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焕发出新的生机。